聚沫攒珠“金风玉露”釉研究
2023-11-09季友泉
聚沫攒珠是陶瓷釉面结构产生的结晶肌理,但在千年不灭窑火中所获肉眼可见的聚沫攒珠效果,却是偶然得之,具有高度的不可控性。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资源,做到具有可控性、主观性,从而创作出肉眼可见的聚沫攒珠釉面观赏效果,是笔者对龙泉窑釉色的深入研究与不懈追求。
龙泉窑极具单色釉陶瓷特色,从两晋至今,随着越窑、宋代官窑、汝窑等窑系技艺介入,受唐、宋、元、明各朝代文化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
北宋中期之前,龙泉窑以传承越窑系釉色为主,釉层单薄,色泽青翠。北宋中晚期,官窑技术介入龙泉窑烧制技艺,釉质变得丰厚,色泽沉稳。在仿官的过程中,因与河南生产资料元素有差异,派生出哥窑器,因而也有了哥窑器杰出的、与众不同的釉面装饰效果——聚沫攒珠“鱼子纹”。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修内司建窑前,龙泉窑成为继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间起着官窑烧制承前启后作用的过渡窑口,产出大量的官窑、哥窑器具。同时研究出粉青、梅子青等具有龙泉窑独有特征的青瓷釉色,极大丰富了中国青瓷的色泽种类,使龙泉窑釉色进入了一个登峰造极的时代。
1957年,自清代没落的龙泉青瓷产业得到恢复,以李怀德为代表的传统老艺人,在政府组织下,与院校的专家学者们共同研发龙泉窑釉,这就是著名的上垟瓷。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徐朝兴为代表的老一辈陶艺家带领下,龙泉窑迎来百家争鸣的繁荣发展,不断融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制瓷技艺,推陈出新、百花齐放,使龙泉釉种类层出不穷、琳琅满目。
在笔者看来,龙泉窑釉色虽然在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不断变化,但是聚沫攒珠釉始终是鉴赏宋代哥窑的三要素之一,即“紫口铁足”“金丝铁线”“聚沫攒珠”。聚沫攒珠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信息,攒意为簇拥、围聚、聚集,沫意为细小泡珠。古人用聚沫攒珠来形容哥窑釉质的特状,指明了龙泉宋代哥窑瓷器产生的釉面效果,有肉眼可见的釉泡聚集,因此与众不同。聚沫攒珠在其他窑口的表述时,大多阐明要借助显微镜下或高倍放大镜下进行观察;龙泉窑的表述则是凝脂釉质、细腻沉厚、光泽莹润、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肉眼可见。
民国时期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中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其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文,即开片也。釉以米色、豆绿二种居多,有紫口铁足。无釉之处所呈之色,其红如瓦屑。其釉极厚润纯粹,历千年而莹泽如新。”文中的“多断纹隐裂如鱼子”就是肉眼可见的聚沫攒珠,龙泉收藏爱好者俗称“鱼子纹”。
鱼子纹和蚯蚓纹、牛毛纹、雪花纹、冰裂纹、鳝鱼纹等,都是龙泉窑具有特色的窑变釉。从工艺上来说,“鱼子纹”现象的出现是基于龙泉窑施厚釉与烧制过程,复杂的物理与化学变化综合形成的工艺特性。龙泉窑的釉层相对厚实,在进入1230℃以上高温时,釉料从固体向液体转化,其中夹杂沸点相对较高的物质开始汽化,汽化的物质在釉层里形成气泡,向釉层表面释放。由于釉厚,气泡向釉层表面运动阻力大,过程相对长,使气泡互撞融合,生成更大气泡,相互聚集,肉眼直观,一串一串像鱼子的集聚,故名聚沫攒珠。
传统龙泉青瓷一般为单色釉,但在古代龙泉窑烧制过程中,偶尔因材料的差异和烧制温度的曲线变化会出现窑变釉,但其局限于偶然性,未能成为主流陶瓷艺术而呈现于世。
2001年,笔者赴日本开展陶瓷艺术交流,多次在当地私人博物馆看到日本藏家收藏的龙泉青瓷鱼子纹作品,其攒珠层次感和肌理给笔者以巨大的震撼。回国后,笔者经反复数百次的配方调整和烧制试样,于2019年成功烧制龙泉青瓷聚沫攒珠釉,定名为“金风玉露”。
“金风玉露”聚沫攒珠釉烧制技艺属于龙泉窑薄胎厚釉的传统烧制技艺,如何使传统工艺的偶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成为工艺上的必然,是笔者耗费九年时间“火中取栗”不懈艰辛奋斗的成果。
在此就“金风玉露”聚沫攒珠釉的相关研制情况介绍如下:
1.原料制成,以下为质量比例:
⑴一元釉料配制:瓷石40%—50%,白云石10%—15%,方解石8%—10%,紫金土10%—15%,长石15%—20%,蜡石6%—8%;
⑵二元釉料配制:瓷石35%—40%,白云石15%—20%,方解石7%—10%,紫金土16%—20%,长石6%—10%,蜡石6%—8%,3%—5%氧化锡(增加蓝中带青的乳浊效果),8%—12%氧化锌(提白)。使用本配方烧制的“金风玉露”聚沫攒珠釉料制作陶瓷器物,加上现代工艺的可控性,能够产生釉质玉透而厚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2.基本步骤:
⑴选矿,选取基础原料,瓷石、白云石、方解石、紫金土、长石、蜡石,以及氧化锡、氧化锌等。
⑵将选取的基础原料分别进行初次粉碎。
⑶粉碎后的基础原料进行素烧,素烧温度为900℃—1100℃。
⑷素烧处理后的原料按比例混合细磨。
⑸混合细磨后的原料再次进行水磨。
⑹经过水磨处理的基础原料利用过筛器进行过筛,细度为200—300目。
⑺经过水磨处理的原料进行搅拌,充分混合后待用,釉水原料的混合比重为55%。
⑻在素烧后的坯体上,用浸釉法按一元釉料进行一元施釉,内外上釉要均匀,施釉厚度在1mm左右。
⑼施过釉的坯体晒干或烘干,要保证坯体的干燥程度。
⑽干燥后的坯体第二次上釉,内釉用一元釉料进行二次施釉,外釉用二元釉料运用喷釉技法进行喷釉,施釉要均匀,厚度在2mm左右。
⑾二次施釉的坯体待完全干燥后,装窑正式烧制即可。
⑿燒制过程:窑装好后封闭窑门,点火启烧。先由常温经5—8小时慢火烧至500℃,除尽坯体内沸点在500℃以下的杂质和水分,再经5小时氧化烧制至900℃左右,保温2小时,使温度达到1000℃左右时为还原点,结束供氧。再迅速急剧加温至1260℃—1300℃之间,使釉层内气化物质产生的气泡在急剧升温时聚沫攒珠,最后瞬间关火(参考火照闭火基准),使沸点1230℃左右的物质在釉层气化瞬间降温时凝固在釉层中,形成大小不一、细密犹如鱼子或小水珠一样的釉里装饰效果,从而获得聚沫攒珠肌理。
聚沫攒珠是龙泉窑传统烧制技艺的延续,“金风玉露”釉则是对艺术效果的不懈追求。为了达到“金风玉露”釉艺术效果,笔者以高温梅青釉为基色,找准比正常烧制略高或略低的还原点,使釉面产生略偏黄或黄绿的色相,体现“金风”之色;通过高温还原时段急剧升温瞬间降温凝固,产生细密犹如鱼子或小水珠的聚沫攒珠效果,意为“玉露”,从而达到“金风玉露”釉之艺术感观,具有独特性。
传承与创新是艺术创作的永恒话题,如何找到传承与创新的交融着力点,探索、研究、发掘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中偶然出现的窑变釉类,丰富龙泉窑青瓷的釉类品质和品种,无疑能够促进龙泉瓷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在陶瓷行业发展面临新的经济形势、需求制约日益明显的当下,简单或单一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越来越小,行情低迷,很难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这必将会制约一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探索和挖掘龙泉窑聚沫攒珠“金风玉露”釉的独特价值,在助推龙泉青瓷行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简介:
季友泉(1976—),男,汉族,浙江龙泉人。1991年进入龙泉青瓷研究所,拜徐朝兴为师。现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理事、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龙泉分院特聘教授。
作品以手拉坯成型,做工精细;娴熟地运用半刀泥刻划花的传统技法,使作品纹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富有现代气息。30多年来精心研制薄胎厚釉,追崇纯粹的梅子青釉色,作品彰显晶莹剔透、清新淡雅的气息;黑胎哥窑、南宋官窑风格系列作品,器型古朴、端庄素雅。
从艺以来,个人创作的精品屡获各级各类陶瓷专业评比大奖。多件作品被海内外知名博物馆收藏,受到青瓷收藏界及市场的青睐和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