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3-11-09唐紫
唐 紫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治理现代化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可见,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村,是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在新时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一步。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有助于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在信息传递、决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局限性,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可以提高政府对乡村事务的监管和协调能力,加速信息的流通和决策的执行,从而有效解决乡村问题,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有助于提升公民参与度和社会自治水平。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中,公民参与度较低,社会自治力量相对薄弱。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强化信息公开、提高透明度,可以激发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农民参与乡村事务管理和决策制定,从而实现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和合理化。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引进现代农业技术、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设备,可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扩大销售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乡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产业,存在资源利用低效、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可以有效提升乡村经济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此外,还可以鼓励农民加入农产品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组织,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有助于推进乡村生态建设
乡村治理现代化对推进乡村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乡村治理现代化可以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制定科学的资源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政策,可以有效防止乡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安全。同时,加大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农村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其次,乡村治理现代化可以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整治乡村环境,恢复和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休闲和体验乡村生活。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并推动相关产业繁荣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推动乡村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最后,乡村治理现代化可以加强乡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科学规划和管理农村土地、水资源等重要生产要素,能够优化配置农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益和增加可持续性。此外,乡村治理现代化还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实现乡村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四)乡村治理现代化有助于构建良好社会秩序
乡村治理现代化有助于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首先,乡村治理现代化可以促进农村法治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乡村治安综合治理机制,提高乡村治安管理水平。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加强执法力量建设、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热情,能够有效预防和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其次,乡村治理现代化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推进村民自治,能够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和参与权益,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农民权益的保护。同时,乡村治理现代化还应注重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如农村土地纠纷、劳动争议等,设立调解机构和构建纠纷解决机制,和谐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最后,乡村治理现代化可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和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民、农村企业和组织的信用管理,对优秀的农民和企业予以激励和奖励,对不良行为进行惩戒和约束,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这有助于促进诚信经营、公平交易和良好商业环境的形成,提高乡村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二、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一)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环境适应性问题
受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这种人口流动给乡村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首先,人口流动造成了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民外出打工,导致大量劳动力流失,农村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这给基层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农村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面临严峻挑战。其次,人口流动加剧了乡村空心化和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人口减少,农田荒芜,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下降。同时,农村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最后,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存在对城市化进程缺乏适应性的问题,无法有效应对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乡村治理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治理主体职责不明确、权责不一致等问题也制约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二)技术发展与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问题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不少困难。首先,乡村地区普遍存在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相较于城市地区,乡村地区的宽带网络覆盖率较低,电子设备普及程度不高,信息通信设施建设滞后。这导致农民在获取信息、参与决策和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阻碍了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和推广。其次,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需要人才支持和技术培训。乡村地区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应用。此外,农民的科技意识薄弱、数字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需要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从而使其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参与乡村治理。最后,数字化转型还面临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涉及大量的个人敏感信息,如何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乡村地区在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相对薄弱,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确保数字化治理过程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三)资源保护与乡村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方面,乡村地区面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在追求经济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乡村地区需要有效保护土地、水源、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确保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资源保护的经费和技术支撑存在困难,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资源保护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重要挑战。农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传统的农业模式往往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和灌溉水源,这严重地污染和破坏了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因此,在资源保护与农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转型,是当前乡村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权责分配与乡村治理的机制创新问题
在传统的乡村治理中,民主参与不够,服务精细化程度不足。这种权责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严重制约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首先,权责分离使农村基层治理存在权力滥用和责任逃避的问题。由于民主参与不够,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在决策制定和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这种权力分配不平衡和权责分离现象容易导致权力滥用、腐败滋生等问题,影响乡村治理的公正性和效能。其次,乡村治理的机制创新仍然不够充分。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制度规范,影响决策和执行的效果。最后,乡村治理的机制创新还面临信息不对称和透明度不足的挑战。在乡村治理中,决策信息和政策倡议往往无法及时、全面地传达给农民,导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有些政府部门和乡村组织的运作不够公开透明,决策过程和执行情况难以被有效监督和评估,无法保证乡村治理的公正性和效能。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策略
(一)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首先,乡村治理的日益复杂化和专业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发展需要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包括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才。他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在指导农村产业发展、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优化农村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基础。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提升乡村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还要掌握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乡村环境中运用其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有效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具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最后,培养专业人才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注重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使其能灵活应对各类实际情况,具备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要大力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信息交流共享
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化系统,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社会服务相结合,能够实现乡村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首先,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利用数字化平台,农民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市场行情、技术指导和政策信息,有效提高农村产业竞争力。其次,加强信息交流共享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依托数字化系统,可以实现乡村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决策的科学化。例如,在乡村卫生健康领域,建立电子医疗档案和远程医疗系统,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在乡村教育领域,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数字图书馆,可以改善乡村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提高教育公平性。最后,加强信息交流共享能提升乡村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能力。利用数字化平台,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乡村社区事务,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例如,在乡村社区治理方面,可以建立电子化居民议事平台,便于居民参与决策和表达意见,提升群众对决策的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只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化与农村发展相结合,才能提高农村产业竞争力、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增强乡村社区自治能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加强乡村资源整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加强乡村资源整合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乡村地区存在土地分散、资源禀赋不均等问题,导致很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加强乡村资源整合可以统筹规划和协调资源配置,使不同资源之间形成互补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比如,整合农田、水源、森林等资源,实现农业、养殖、旅游等产业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其次,加强乡村资源整合能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的乡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面临转型的需求。整合资源,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例如,整合农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资源,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最后,加强乡村资源整合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乡村生态环境受农业生产、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面临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问题。加强乡村资源整合,可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应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采取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加快植被恢复等措施,可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四)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提高农民参与意识
乡村治理的核心是解决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此,要提高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有效参与度,形成良好的乡村治理格局。首先,要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对乡村治理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和讲解,提高农民对乡村治理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培育农民的自治意识,鼓励农民自组织、自管理、自服务,提高农民对乡村事务的参与能力,确保其乡村治理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创设良好的农民参与平台。建立健全乡村治理的制度机制,包括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事会等农村自治组织,确保农民有权利、有渠道参与乡村治理。同时,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促进农民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有效对话和合作。最后,要完善农民参与决策的权利保障及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决策机制,以便更广泛更便捷地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更具科学性和民主性。同时也要建立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评选表彰优秀农民、村干部,设立乡村治理专项资金,奖励具有创新思维的农民等。此外,还要注重营造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氛围,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倡导传统美德和公德心,可以利用举办文化活动、宣传教育等方式,加强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理念的传播,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治理观念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