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数字乡村发展研究进展

2023-11-09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20期
关键词:学者数字化数字

曾 欢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的追求,数字乡村建设也紧随其后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发展新征程。2021 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如期顺利完成。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摘帽绝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 年4 月,多部门联合印发《2022 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充分融合了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这一总体目标要求的体现。因此,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建立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开创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文献数量特征分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内学术研究用户最多的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数字乡村”为主题检索条件进行文献检索,将时间设定为2017 年10 月到2023年4 月1 日,高级检索得到3770 篇文献。文献的发表可分为以下3 个阶段。第一阶段即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年中,为文献发表数量上升时期,在2017年“乡村振兴”概念被提出后,相关文献数量稳步增加。这也与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要求息息相关。第二阶段即2019 年年中至2021年,为文献发表数量快速增多时期,此阶段文献数量较上一阶段增长加快:一是由于当时正处于我国大力推动脱贫攻坚时期,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关注,“数字+乡村”在不同方面的研究开始深入,乡村产业关注数字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使得城乡数字鸿沟显著缩小;二是由于地方对中央政策积极响应,相继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的政策文件,相关主题热度上升。第三阶段即2021 年至今,为文献发表增速缓慢时期,但这一话题仍是学界关注的一大焦点。这一阶段的研究逐渐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展开来,越发重视理论与现实的有效互动。

2017 年10 月到2023 年4 月1 日将近6 年时间,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文献总量高达15 万条,但以“数字乡村”为主题的文献总量相对较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政策层面赋予了数字乡村更多内涵和动力,但乡村数字化发展仍处于实施落地阶段的探索与讨论,这一阶段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时期,未来还需要研究机构与学者密切跟踪,进一步进行理论总结。

二、关于数字乡村的概念探讨

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并未清晰界定“数字乡村”,而更多见于农业相关的研究中对于数字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探讨数字技术如何提高地区的生产效率、满足农业现代化需求。

(一)学术层面的定义

我国的数字乡村概念是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学术界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内涵上,学者们将数字乡村建设看成是数字技术与乡村各领域深度融合的乡村转型发展过程,利用数字这一外在动力驱动乡村内在转型,使其具备动态性、包容性和融合性等特征。数字乡村建设被认为是将“数字”与“乡村”结合,是国家利用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手段达到对乡村社会改造的目标。经济发展是国家强大的基础,数字乡村则是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基础,结合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乡村治理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治理模式。

(二)政策层面的定义

除了学术界对数字乡村概念的解析,政策层面同样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发展,一系列旨在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先后出台,从内容方面丰富了数字乡村的内涵。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强调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致力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乡村的数字化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包括对安全、环境、公平方面的要求。

由此可见,无论是既有文献还是政策文件,都已对数字乡村的内涵有了丰富补充。从学术层面到实践层面都在为数字乡村发展赋予新动力和新内涵,旨在快速提高农村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为数字乡村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驱动力。

三、关于数字乡村建设路径不同层面的研究

在数字乡村建设路径上,现有研究主要涉及主体层面、工具层面、应用层面及内在逻辑层面。

(一)关于数字乡村建设路径中主体层面的研究

从主体层面来看,数字乡村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构建多元行动者的协作网络。数字乡村建设包含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元主体,这一过程理应是多元行动者共同在场的集体行动,除了涉及数字技术应用,还凸显出较强的情境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以“共同在场”形式做到所有参与者职责清晰及配合的有效性。

(二)关于数字乡村建设路径中工具层面的研究

大数据时代,任何一项政策的推动都不可避免地追求技术手段的更新。从工具层面看来,学者们结合实际探讨了如何利用数据、平台等技术手段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用科技引领数字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基因,破解数据信息共享与整合难题,提升现有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促进乡村振兴。实践证明,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产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数字乡村的发展也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断推广及应用的过程。

(三)关于数字乡村建设路径中应用层面的研究

在应用层面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可以持续开展经济、文化、生态以及治理等多场景的应用开发。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愈发受到各方重视,有学者从文化视角切入,解析乡村文化建设滞后、乡村文化自信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要重点做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开发、弘扬、交流等工作。数字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可以从空间、权力、治理架构三个维度去探析、揭示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运行机制。

(四)关于数字乡村建设路径中内在逻辑层面的研究

数字乡村发展不是一夜之间实现的,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利用乡村与数字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不断推动进行。在推动乡村现代化治理往纵深方向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引领乡村社会走向智能化和数字化。可以借助大数据系统构建、人才引进政策、配套机制建设来分析数字化治理的内在逻辑,帮助乡村数字化发展实现“理念—制度—技术”的有效过渡,对实现乡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的目标有重要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知,一方面,近年来学者对乡村数字化发展路径的研究逐渐增多,大量学者指明了数字普惠农业的可实现路径,但何种因素会影响数字乡村建设的研究比较匮乏,值得关注。另一方面,仍需对数字化发展普惠“三农”的过程进行深入探讨,从传统乡村转型为数字乡村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转型也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四、关于数字乡村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分别对农村“互联网+”的现状问题进行过剖析,数字技术正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农村数字化发展具备潜力大、空间足及趋势不可逆转的特征成为普遍共识。然而,无论是数字生产、数字生态、数字文化、数字治理还是数字生活方面,农村数字化转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克服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程度较低、专业技术缺乏、互联网普及率有限以及大数据库资源建设布局不均衡等难题。

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因素上,此前的研究聚焦于数字技术内在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而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外在政策梗阻却少有研究,有学者试图通过理论视角探讨数字乡村政策扩散问题。有学者指出,我国出台的关于数字乡村的政策较为零散,尚未进行系统梳理,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系列的政策梗阻,主要包括政策设计缺位、政策学习机械化以及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有学者基于政策工具视角,构建出“政策工具—数字乡村概念”的二维分析框架,为数字乡村下一步发展提供思路。若想破解这些梗阻带来的困难,需要重视“府际关系”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利用好政府间上下层级联动扩散与同级学习竞争扩散两大路径,从横纵两个方面入手,打破数字乡村战略实施的政策壁垒,提高政策嵌入的有效性,营造网络化的乡村政策环境,并制定保障政策执行畅通有效的配套机制。

五、关于数字乡村发展模式创新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农村互联网、农村产业数字化技术等应用方面的研究居多。有学者通过系统分析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及可持续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来进一步阐述数字技术在现代农业技术中的应用。我国的农村发展情况则更为复杂,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虽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路径,但还面临着乡村发展边界扩张、发展模式僵化、人才不足等困境,沈费伟等学者(2022)构建了空间紧凑、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生活和谐的数字乡村精明增长模式以规避这些问题。但是,现有研究仅将数字乡村本身作为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办法,而没有关注乡村资源嵌入与内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的探索需要构建包含数字产业模式、数字治理模式及数字服务模式的数字乡村的自组织过程。通过这种数字乡村内生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完善治理机制及公共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善治的目标。

乡村数字化发展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补充。有学者结合智慧城市背景探讨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可能性,指出数字乡村建设可以借鉴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需要注重破解管理的特殊性、配套设施建设及涉农产业提质增效难题。为打造“数字”与“乡村”的共生模式,需要在今后的项目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另外,精英治村模式、“鹰眼盯”数字治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绿色发展模式、“互联网+”模式也纷纷冒出了头,为加快新时期的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实践参考。

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学者对于数字赋能乡村发展模式的研究多是针对单一成功案例来进行探讨,在复制性及推广性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需要系统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支持。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学术界需要对模式如何从提“智”到提“质”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六、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研究

随着全球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切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农业生产的效益,为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路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也是应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带来风险挑战的重要利器。部分学者结合地方乡村数字化发展的实况,阐释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促进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此外,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数字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则需要实现人才的“聚”与“留”,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升级基础设施硬件与信息服务软件,以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提升治理的有效性。

国外学者对法国农村数字化建设开展了深入研究,“智慧乡村”规划过程中,法国乡村家庭联盟(FNFR)与多省、地区联合会及地区协会联合免费为农民开展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培训活动,一定程度提高了法国农民的数字素质,使得数字乡村建设逐步实现了深度融合发展。国内学者提出依靠数字技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从改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字技术创新供给、提高乡村居民数字素养、优化数字乡村顶层设计等方面出发,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数字乡村建设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未来的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需有效协调政府主导推动引领与乡村主体主动承接、技术影响单一规范与社会治理复杂多变等的关系,辩证思考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的关键影响,明晰赋能行为的实施主体、承接领域与工作重心等关键问题,突出发展场景引领,力求政策均衡及保障有效,促进数字技术与未来乡村发展良性互动,推动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行稳致远。

七、关于数字乡村发展研究方法的运用

数字乡村建设不断被纳入各级政府和决策者的研讨中,各省份相继出台了数字乡村改革实施方案。数字乡村工作的推进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虽然不同地方政府都在使用政策工具来促进数字乡村建设,但在实施的措施及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令人困惑。因此,有学者基于多源流理论框架、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等,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找出对地方数字乡村政策制定的多重并发影响。还有学者结合层次分析法(AHP)从经济维度对我国乡村数字经济测度指标进行赋权与评价,为乡村数字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除了单一方法的运用,学者也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政策、制度、技术等因素出发,透过文本挖掘工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法,对数字乡村政策进行高频词分析,梳理出了数字乡村发展的研究热点。

八、关于数字乡村的研究展望

综观目前国内外数字乡村的相关研究现状,大数据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能量,未来我国乡村也将迎来深刻的发展改革。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试图从研究方法、研究理论视角、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等方面对数字乡村发展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一)研究方法:充分应用定量分析方法

学术界关于数字乡村发展的现有研究主要以质性分析为主,少有涉及定量研究。然而,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计算机算法将在各个方面有所应用,数字乡村研究也将不断得以扩展和深化。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数字乡村与科学技术、互联网发展相联系,使研究得以完善和深入。在研究方法方面,要充分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设计一套具体的、具有普适性的数字乡村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帮助数字乡村的政策绩效和实施效果进行有效测算,使成果可视化。

(二)研究理论视角:多学科交叉互补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层面对于数字乡村建设毫不松懈,中央与地方陆续出台与数字乡村相关的具体政策,旨在做好整体规划设计。从现阶段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学者们更多从公共政策分析视角切入,分析政策制定、政策扩散及政策创新等内容。然而,对乡村数字化的内容进行剖析后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是个极为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可分析的层面也十分丰富,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研究视角应当更加开阔。目前,国外已经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和研究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学习,可从多元视野做对比分析,寻找适合中国场域的可借鉴做法。尝试基于现有的理论基础,结合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应用,通过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来丰富研究内容。

(三)研究内容:注重数字乡村科学化过程研究

上述文章聚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实践经验总结相关内容,鲜有涉及数字乡村建设过程及效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既能为提升乡村治理科学性、实效性等提供科技支撑,也能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方法路径。乡村治理正在实现数字化、精准化,然而这些成果如何体现也是十分重要的。学者们多利用案例分析探讨乡村数字化发展新模式,然而,案例的代表性及模式推广的可复制性则鲜少强调。培育发展乡村新业态新模式,旨在解决好“三农”问题,在实际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铺开,把握数字乡村建设的实际进程,这需要学者在以后的调查中多加分析,为数字乡村发展挖掘新业态、新模式。

(四)研究结果:提高研究成果实用性

研究成果要实用,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而数字乡村的理论研究自然也不例外。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要更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始终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开展研究工作,使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研究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从实践中发现新问题、以科学理论分析问题、以切实措施解决问题,为破解数字乡村建设困境提供更加有效的路径。以数字乡村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培育更多信息时代新农民,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进一步提升面向乡村的数字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发挥优质资源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学者数字化数字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学者介绍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