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综合艺术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11-08王衍婷王雪凝
王衍婷,王雪凝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
在新文科背景下,文科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不仅文科内各学科的交叉越来越明显,文理之间的交融也越来越突出;二是知识生产的模式,知识在应用中产生,知识为未来产生;三是文科发展需要体现中国特色[1]。作为艺术类高校,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进行艺术类专业学科交叉、“专创融合”,如何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追求创新与卓越,仍需要积极探索。
1 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
艺术类高校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为两条线并行,部分专业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在专业教学大纲中加入了创新创业的教育要求,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缺少层次性。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脱离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优势发挥不明显,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学生往往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促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1.2 人才培养范式创新不足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应进行问题式、探究式教学,并融入过程性、个性化、即时性考核与评价机制,使传统型人才培养范式向开放型、创新型转变。
1.3 艺术类高校缺乏具有层次性与阶段性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层次要由阶段性向“梯度进阶式”转变。地方应用型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在专业背景和个性发展上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分层次、分阶段“梯度进阶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地方应用型艺术类高校实现三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即面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人才、开拓文化新领域的创新型艺术人才及文化艺术领域的创业人才[2-4]。
2 综合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2.1 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需要
根据新文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基本内涵及要求,艺术类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应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方向,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5-7]。
2.2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响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发展的智力支撑。因而,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尤为重要[8-10]。高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3 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
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文科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式,要求文科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追求创新与卓越。艺术类高校需结合自身特点,革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4 顺应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
交叉学科是指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彼此借鉴、融合共生而产生的新学科[11-12]。近年来,世界一流大学均非常注重交叉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之间呈现出相互融合、共生发展的趋势,艺术类高校也应发展交叉学科,推进跨学科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创作能力。
3 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3.1 “课程‘双创’”理念的提出与实施
(1)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或从专业课程中发现和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即“课程‘双创’”,使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每一门课程[13-14]。具体措施为:在教学大纲中增加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结合的章节,或运用创新创业案例导入专业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2)构建艺术类高校“专创融合”课程群。以数字媒体专业为例,其“专创融合”课程群建设如图1所示:
图1 “专创融合”课程群(数字媒体专业)
3.2 人才培养范式的革新
3.2.1 教学方式
第一步:学校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使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监督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规划者。
第二步:课程考核由回答问题情况、讨论情况、案例分析情况、实践情况等与结果性作业(考试)共同组成。每一节课,学生填写任务书,教师根据以上环节进行过程性考评,并给出下一阶段的学习规划建议,学生填写课程评价单并进行实时评价。
3.2.2 学习方式
学生入学后组建创新学习小组或学习团队,该小组以问题式、合作式、共享式、交流式、项目式、探究式,实践式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学校每年进行标兵学习小组的评比,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共赢。
3.3 分层次、分阶段“梯度进阶式”培养
3.3.1 分层次培养
教育部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设置“创业管理”有关专业,培养“创业型人才”。根据市场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结合艺术类高校特点,师生通过不断实践,围绕创新驱动战略,以社会对艺术的需求为导向,将学生分为“面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型人才”“开拓文化新领域的创新型艺术人才”“投身于文化艺术领域的创业人才”,三类人才进行分类培养,既有普适性,又有针对性,既有个性化,又有层次化。
3.3.2 分阶段培养
基础课程教学阶段,通过一至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着重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
个性化培养阶段:在全体本科生中遴选5%左右的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良好艺术潜质及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学生进入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通道,以导师制、项目制、量化考核,并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对此部分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竞赛实训阶段:以创新型艺术人才为核心组成训练团队进行竞赛实训、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在竞赛实训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成果孵化阶段:发挥综合艺术院校的优势,将各艺术门类创新创业项目、产品、服务整合为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集群,打造东北地区文创产业基地,推进文化消费与输出。学校即将于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建设新校区,校区周边预计将建造影视文旅全产业链项目,可为学校成果孵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3.4 跨学科交叉培养,拓宽人才培养维度
3.4.1 推进跨学科融合培养计划
每个学科打造3~5 门跨学科交叉课程、项目制课程等专业核心课程,本科生自二年级选修部分跨学科交叉课程、项目制课程,强化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科发展的系统化。
3.4.2 强化学科交叉培养中的创新应用课程
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学科交叉,使学生提前适应新业态、新体系。以绘画专业为例,学校应采用新技术,在艺术类学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强化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应用,培养出能够适应新业态发展的创新人才。
3.5 健全保障机制及鼓励政策
(1)学生层面:学生在学科竞赛、展演实践、学术研究、科研项目、专业实习等艺术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认定为艺术实践学分;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知识产权、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就业活动、创业实践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认定为创新创业学分,将艺术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学分制可有效激励学生。
(2)教师层面: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及赋分细则(教学部分),特别是将创新创业成果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思政系列评聘条件及赋分细则,激发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