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指导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以演讲与辩论课程为例
2023-11-08旷丹谭欢
旷丹,谭欢
(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与外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是我国第一个英语能力等级评估标准,不仅可以作为英语能力水平的衡量依据,而且能为英语语言教学、学习和测试提供参考。由于实施时间不长,目前将其运用到具体学习的实证研究较少[1]。该文将探究在其指导下,英语专业学生如何在演讲与辩论课程中提高思辨能力。
本课题选择的研究对象共有60 名学生,来自湖南农业大学2020 级英语专业四个班级(一、二班为实验组,三、四班为控制组),为保持其他变量基本一致,以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为标准,两组各30 人。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组在《量表》指导下学习,而控制组按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实施8 周教学后,对来自实验组和控制组调查问卷及测试的研究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在《量表》指导下,英语专业学生如何在演讲与辩论课程中有效学习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1 《量表》和思辨能力文献综述
语言能力量表的研制体现不同时期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认知及语言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发展。通过对《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批判性学习和借鉴,基于我国英语教、学、测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语言要求,2014 年10 月,《量表》(CSE)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并于2018 年10 月正式实施《量表》。
至此,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两个大类展开,即总体建设和分《量表》建设与实证研究[2]。总体建设研究主要涉及6 个方面:《量表》建设与实施的科学和适切性、总体思路、效度、描述语建设、与英语教学测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研究(政策类文章、述评、书评和社论等);《量表》建设的理论基础为面向运用的语言能力量表理论框架[3],包含听、说、读、写、笔译、口译、语用和组构8 个方面,分《量表》建设与实证研究围绕此展开。通过以上梳理,发现《量表》研究范围虽广且角度多样,但尚不充分,且不均衡;相较总体建设,分《量表》研究明显偏少,有关运用的研究更是缺乏[2]。
思辨,指思考、分析、辨别以及说服解释的能力,既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也包括思维能力,它是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也是创新的驱动力。现今,一流大学都把思辨能力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例如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分别把“critical thought(批判性思维)”和“encouragement of questioning spirit(质疑精神的激励)”视为整个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和目标之一。如果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作为教育目标,这种具有综合、迁移和系统性的能力将让学生终生获益[4]。所以,思辨能力培养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5]。
20 世纪80 年代,国内外都在积极开展思辨能力研究。1998 年,黄源森的《思辨缺席》开启了我国外语界对于此研究的序幕。进入新世纪,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除了探讨外语专业学生缺乏的思辨能力内涵,也开始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如实行以篇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6]、提出思辨英语教学八项原则“TERRIFIC”[7]、构建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测量层级理论模型[8],还有学者呼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等[4-5]。
演讲与辩论作为英语专业应用实践类课程,兼顾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演讲与辩论是表象,思辨是实质”,有益于学生语言、交际和思辨能力以及职场技能的锻炼和提高[9-10]。本项研究在《量表》指导下,开展演讲与辩论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效果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量表》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是思辨能力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一次实证探索。
2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包括研究对象、工具、过程以及数据收集。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受试对象为湖南农业大学2020 级已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60 名英语专业学生,他们已适应大学生活,渴望找到有效学习策略,提高英语水平,处于提高思辨能力的重要时期。其中,英语一、二班(30人)为实验组,在《量表》指导下学习;三、四班(30 人)为对照组,按常规教学方式学习。
2.2 研究工具
本实验的研究工具主要包括实验、问卷调查和测试等。
2.2.1 实验
实验为期8 周,具体教学安排如表1 所示,4 课时 /周,共32 课时。两组学生英语水平、教学流程、授课教师、教学方法等其他影响因素均一致,只有是否运用自我评价量表一个变量。每节课最后5min,实验组学生填写改良版英语自我评价量表(见表2),并根据自我评价结果对课程学习进行调整。实验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验证实验组学生思辨能力是否提升。
表2 自我评价量表
基于《量表》各级别对应英语水平的划分,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应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11]。演讲与辩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组构知识、听力、口语表达、思辨方面的能力,笔者剔除《量表》六级上述方面一些晦涩的描述语,同时交互参考其他分量表,摘取内容并编制了自我评价量表(见表2),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2.2.2 问卷调查
为了直观有效研究学生8 周课程后的思辨和反思能力,笔者借用反思能力调查问卷(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Reflective Thinking)[12],摘取其中8个问题,分为反思性学习和批判性反思学习两个维度,每个问题下设5 个选项,对应李克特5 级量表(Likert Scale)的不同分数(见表3)。
表3 反思能力调查问卷
2.2.3 测试
为了弥补调查问卷主观性不足的缺陷,第8 周实验结束时进行演讲测试(如:Are you born to be leader or a follower?),学生准备2min,之后进行3~5min 发言。以思辨能力层级模型为基础(见表4),从精析、相关、逻辑、深刻和灵活性5 个维度对测试结果进行评分[8]。
表4 思辨能力层级模型
2.3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步:首先,通过阅读文献,总结CSE 和思辨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演讲与辩论课程的实际情况,设计分析框架;其次,2022 年2—4 月进行8 周教学实验,实验组在《量表》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和学习,且每次课最后5min 运用自我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再次,实验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和口语测试,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该阶段学习过程和成效以及思辨能力的提高情况;最后,收集以上数据和反馈意见,分析《量表》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指导作用,总结研究结果并提出建议[13-14]。
3 研究结论
本项研究收集了以上8 周教学实验数据,包括对照组、实验组的60 份反思批判能力调查问卷以及60份演讲测试录音,录音时长252.9min,共计30 288 个单词。数据运用Microsoft Excel 和SPSS 19.0 进行统计,且按两个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具体研究结果如表5、表6 所示。
表5 反思问卷调查统计
表6 成绩数据统计
实验组反思性和批判性学习平均值为3.45 和3.18,而控制组分别为2.87 和2.75;控制组的平均成绩和标准差分别为52.88 和20.859,实验组平均成绩和标准差分别是64.73 和15.224,实验组均分高于控制组11.85,而标准差却低于控制组5.635。
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成绩差异显著,实验组英语总体水平高于控制组,而且离散程度降低,表明《量表》指导下的自我反思能力调查问卷有益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该《量表》作为衡量标准,首先,聚焦了评价侧重点,从点滴细微处激发了学生的元认知;其次,“能做”描述语清晰界定了语言能力,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目标;再次,能力等级描述传递了一种成长规律:即能力并非绝对停留在级别层次上,而是通过努力可逐步提升的。实验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调整和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循序渐进,从而显著提高思辨能力。
4 对英语学习和教学的启示
本研究对英语学习和教学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5 点:
第一,自我评价量表既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又能了解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更重要的是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应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持续有效使用。
第二,自我评价量表应在每节课最后几分钟及时填写,方能有效衔接学习过程和评价。
第三,自我评价既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又需要教师予以指导和帮助,特别需要关注英语水平暂时较低的学生。
第四,教师应该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探究、讨论、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好奇心,结合语言技能培养和思维发展,力求语言、内容与思辨三位一体,为英语学习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第五,把思辨能力的具体培养目标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学生的思辨能力将逐渐提升。
本文探讨《量表》对英语专业思辨能力培养的作用,聚焦自我评价量表在演讲与辩论课程中的运用,最终证明其正向影响,并浅析了其对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启示。思辨能力提高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而本项研究实验周期仅8 周,因此测评数据难以完全精确;且自我评价主观性较强,学生对自我情况认知偏差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数据欠缺客观性,这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选题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