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职业标准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建设探究
2023-11-08姜泽东
姜泽东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持续深入推进,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为典型代表的焊接制造行业机器人焊接技术快速发展[1-3],进而对智能焊接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探索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智能焊接人才非常必要[4-6]。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7-9]。本文从智能焊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建设的实际出发,通过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的路径和方法,创新了职业院校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建设理念,形成焊工职业标准和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的新思路,建设优质“模块化”课程;同时形成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的教材开发路径和方法,开发“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1 课程建设思路
课程内容以企业产品典型焊接接头为载体开发教学项目,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焊工》初、中、高级的技能要求,以职业技能标准和焊接机器人编程与维护“1+X”证书标准规定的考核项目为主线构建,将技能大赛标准融入教学任务,实现“岗课赛证”融通[10-12]。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合,通过3 个教学项目14 个工作任务的实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教学项目从典型工作岗位出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标准规定的工作要求选取知识点和技能点,以焊接技术典型应用领域中高铁建设、大飞机制造等为基础进行设置,以“中国速度”“中国制造”等思政要素引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遴选相关领域焊接专业的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的典型案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13-14],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程整体设计如图1 所示。
图1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程整体设计
2 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建设方法及路径
2.1 循序渐进,构建知识与技能体系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必备知识讲授、核心技能传授、知识与技能融合和目标达成评价的顺序逐步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体系的构建,突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程以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方法为主线、以职业技能标准和焊接机器人编程与维护“1+X”证书标准规定的考核项目为载体进行开发和建设,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一致,做到学与做统一,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等级、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工作岗位的要求一致。
2.2 知行合一,体现职教特色
教师通过分析典型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凝练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强调教学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一致,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国际焊工资格考试标准》(EN287)、《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TSGZ6002)、焊接机器人编程与维护“1+X”证书标准等要求,建设以特种设备焊接作业人员考核项目为载体、融入职业标准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焊工》初、中、高级的技能要求,将理论知识融入每项教学任务,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同时,依据高职院校教学特点,以“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内容的编排,明确每个教学项目和任务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建设中结合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的特点,增加了企业生产案例,使学生获得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一致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内容分解示意如图2 所示。
图2 课程教学内容分解示意(项目—任务)
2.3 建设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具有完备的网络学习平台,包括题库和在线自测功能、教学案例库、图片库和视频动画库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技能水平提高明显。
2.4 增加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工匠精神
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设置“素质目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焊接质量,达到精益求精,实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将职业能力与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合,提升学生岗位安全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发扬踏实做人、实在做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同时,通过焊接技能操作训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 课程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
3.1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融合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标准,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和焊接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紧跟行业发展和专业技术革新步伐,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满足高职院校智能焊接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社会学习者和行业企业职工等人员的专业需求为宗旨,改进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打造高质量在线精品课程。教师应探索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知识、技能与课程思政要素的融合,完善教学设计,建设融入思政元素的微课及教学案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
3.2 教学组织安排
教学中采用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取工作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在不同的环节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组织实施教学。课前,教师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通过微课、动画等使学生了解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等;课中,教师使用三维模拟软件直观呈现教学重点,演示焊枪摆动方式,并通过线下教学,采用虚拟仿真和焊接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课后,教师通过在线资源的拓展,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内容。教学项目的设置由简单到复杂,同时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以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工工作岗位要求来组织教学,教学流程基本与焊工岗位工作过程一致。
4 结语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需和行业标准对接,实现了课证融通。通过深度融入《国际焊工资格考试标准》(EN287)、《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等国内外行业和职业标准,实现了职业能力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一致,实现了工学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过程一致,做到学与做统一,体现了工学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等级、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工作岗位的要求一致。在教学内容编排过程中,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进行内容的编排,明确了每个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同时,通过构建思政要素融入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实现了德技并育。通过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总结职业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及其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可为其他课程建设和实际应用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