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白塔寺周边大街

2023-11-08周园

北京纪事 2023年11期
关键词:白塔寺大街胡同

周园

“街”作为城市中的地名用语始于汉代,《汉书》已有对大街名字的记载。《后汉书·张楷传》中有“车马填街”之语。《墨子·号令》:“为守备程,而署之曰某程,置署术街衢阶若门。”其中“置署术街”指街道和交通要道。《墨子·备城门》又云:“疾击鼓者三,城上道路,里中街巷,皆无得行,行者斩。”其中“里中街巷”指城中街坊和里巷。

白塔寺周边的大街既有近八百年历史的老街,又有解放后重新铺设并命名的新路。由2008年《北京部分城区胡同位置图》可见,白塔寺属宫门口地区,东侧为赵登禹路;南面为阜成门内大街;西侧为阜成门北大街,即今西二环路;北面为平安里西大街。四条大街纵横交错,环抱于白塔四周,它们的形成与变迁更是一部古都北京的文化风物史。

明清时,城门一般是与“街”联系在一起的。民国后,“里”开始加入街巷胡同的称谓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开辟的道路则多冠以“路”之名。 碰巧的是,白塔寺周围几条大街的名称正好印证了上述说法。

古老的阜成门内大街

阜成门内大街为东西走向,西起阜成门立交桥,东至西四十字路口,因位于阜成门内而得名,是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阜成门元代称平则门,为元大都内城九门之一,街名取自城门,称平则门街。“平则”意为公平的法则,出自《周礼·夏官·大司马》:“均守平则,以安邦国”。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改平则门为阜成门,城内大街亦改称阜成门街。“阜”由土山引申为盛,“阜成”出自《尚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清乾隆时期,将阜成门街分成两段,从阜成门至沟沿(今赵登禹路)仍称阜成门街,从沟沿往东至西四牌楼,称为羊市大街。民国年间,羊市已不存。1965年,阜成门大街和羊市大街合称阜成门内大街。

阜成门内白塔寺西原有朝天宫,始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位于阜成门街北,锦什坊街对面,系宣宗章皇帝效仿南京朝天宫式样建成。自白塔寺西垣,至今宫门口西岔,皆为宫门旧址。据《日下旧闻考》载:“朝天宫在皇城西北,元之天师府也。”宫内有三清殿、通明殿,建普济、景治、总制、宝藏、佑圣、靖应、崇真、文昌、元应九殿,东西建有具服殿以备临幸,为明代北京最大的道教宫观。宪宗纯皇帝于成化十七年(1481)重修,天启六年(1626)六月二十日夜,因大火十三殿齐遭焚毁。现旧址遗迹虽无,但宫门口之名留存至今。

阜成门内大街历史悠久,颇具北京风韵。街两侧保留着自元、明、清以来及近现代建成的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东段有广济寺,始建于金,重修于明,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中段有历代帝王庙,建于明代,现为文物保护单位;西段有妙应寺白塔,建于元代,现为白塔寺;三座古刹均位于街北且一字排开。《顺天府志》曰:“阜成门俗沿元称曰平则门,迤东为马市街,历代帝王庙在北,故保安寺址也。东西有坊,曰景德,亦称景德街。宏慈广济寺在庙东,临大市街,旧为西刘村寺。白塔寺在庙西,元为圣寿万安寺,名为妙应寺。”

阜成门内大街的百年老字号店铺更是历史久远。坐落于阜成门内大街165号的白塔寺药店始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有130多年的历史。前身为琪卉堂和大和堂,由来于明代万历年间开设的千芝堂。光绪七年(1881),宫廷太医吴霭廷将千芝堂买下,聘请王子丰任掌柜。精明强干的王子丰在1900年庚子之变时,低价收购贵重药材,战后物价回稳,为千芝堂赢了利。功高震主,王子丰逐渐与吴霭廷产生芥蒂而负气辞职,从此结冤。1917年,继任千芝堂掌柜的吴受臣在阜成门大街白塔寺开办琪卉堂药铺,王子丰随即在琪卉堂边上开设了大和堂药店,两家展开商战。1942年,资本家谢康夫将两家药店买下,合二为一。1953年,药店被收归国有。1980年,更名为白塔寺药店。

福聚来茶庄创建于1937年。创始人张燕彬自幼在茶铺学徒,30岁时,他在北京通县开设福来永茶庄,因薄利多销,生意红火。不久,被附近新开的天庆茶庄抢走了生意,经打听方知此茶庄为分店,本号在京城白塔寺东侧路北。于是张燕彬集资在白塔寺天庆茶庄靠西又开设茶庄,为图吉利起名“福聚来”,并请书法家潘玉峰题匾,高悬的金匾黑字闪闪发光,吸引不少来客。福聚来茶庄经营的小叶茉莉花茶,加工精细,深受北京人喜爱。从此,福聚来茶庄买卖兴隆,包揽京西一带的茶叶,有“西霸天”之称。“文革”后,福聚来的金匾被改成金字黑底。解放后,白塔寺的福聚来并入元长厚茶庄,现位于阜成门内大街159号。

现在,新建的鲁迅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也成为阜成门内大街的文化风景。20世纪90年代,阜成门内大街至景山前街沿线合称阜景一条街,此街被鲁迅称为“最具有北京风味的一条街”,被老舍誉为“北京最美的街道,有山有水有河有楼”。现已成为北京西城文化文物旅游一条街。

数次易名的赵登禹路

赵登禹路为南北走向,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而得名。赵登禹路元代曾是大都金水河的故道。由和义门(现西直门)引护城河水东流,经河漕流入太液池。明代因金水河上游断流,河道逐渐演变成排水沟,俗称河漕,明代称大明濠,清代称西河沿。明清两代,在今赵登禹路南口有一座石桥,称马市桥,石桥迤东有马市、骆驼市、羊市,牲畜贸易兴旺一时。《燕都丛考》曰:“阜成门大街之中间驾于大明濠上者曰马市桥,今已平。”马市桥即位于阜成门内大街与赵登禹路的交汇处。

作为纵贯京城内城西部的排水干渠,大明濠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之后北洋政府在河道上修马路,此段称北沟沿。1921年至1930年开始明沟改暗沟工程,沿暗沟之上建成的马路统称为沟沿大街,后演变为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和佟麟阁路。1946年抗战胜利后,为纪念29军为抗日捐躯的爱国将领赵登禹,国民政府将原北沟沿大街改称赵登禹路。曾易名中华路,1971年更名白塔寺东街,1984年改回趙登禹路之名至今。

交通要道平安里西大街

平安里西大街,顾名思义,因位于平安里之西而得名。说起平安里,此名在元、明、清的版图上是不存在的。明时为太平仓,清时建庄王府,南至太平仓,北至麻状元胡同,为清“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承泽亲王硕塞的府邸。硕塞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于顺治元年被封为多罗承泽郡王。顺治八年以功晋封为和硕承泽亲王。硕塞长子博果铎于顺治十二年(1655)袭亲王爵位,改号庄,此后均以庄亲王承袭。第十一代庄亲王载勋于光绪元年(1875)承袭爵位,力主利用义和团抗击西方列强,在王府内设坛,庚子之变(1900)八国联军入侵,王府被焚毁。19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李纯、李馨兄弟从最后一位庄王溥绪手中买下庄王府,拆除王府建筑运回天津,在此兴建中西合璧式住宅,将地名改为平安里。由门额砖匾上书“平安里”,落款“癸亥夏 桂山书”得知平安里建于1923年夏,匾为李馨(字桂山)所书,现匾额保存于西城区文化委员会。

《燕都丛考》:“太平仓,原有庄王府,其东为李纯家祠,其旁建筑曰太平里。”解放初期,为了拓展皇城地安门北城根至西直门的马路,打通城市干道,方便通行有轨电车,平安里的东西院墙被拆除,拦腰修筑成一条马路,称平安里大街。从1949年《北平旧城街巷胡同图》可见,平安里大街与皇城根相连,无平安里西大街。1965年,平安里大街与西皇城根合并统称地安门西大街。

平安里西大街建于20世纪70年代,西起官园桥,东与地安门西大街接壤,中与赵登禹路交叉。1971年,拆除今官园桥迤西的月树胡同、官园胡同北端、观景胡同、育强胡同及鱼雁胡同南端后辟建而成,称平安里西大街。1998年,开始“平安大街”改造工程,拆除后车胡同、北兴胡同南端,并入育教胡同,将平安里西大街拓宽并向东延伸,使其与地安门西大街相通,连贯东西。

育教胡同(1965年以前称翊教寺胡同),原有翊教寺,其街因寺得名,今寺已不存。经《日下旧闻考》《顺天府志》考证,翊教寺为古刹,位于西城河槽西。据明侍郎汪道昆和编修林增志二碑称,寺始建于宋朝。明成化八年(1472)重修,久废矣。嘉靖三十一年(1552),司礼太监焦忠亦重新修建。万历五年(1577),僧人心宗募資修寺。清时,翊教寺为戒坛下院。1926年,此处曾建“北平翊教女子中学”。

平安里西大街,北侧原为东官园端郡王府和西官园质亲王府。《啸亭续录》载:“果亲王府在草场胡同,今为端亲王府。”“诚亲王旧府在官园,今为质亲王府。”庚子之变中,两座王府遭焚毁。民国后,原址改为北京师范学校、北京工业学校,后改为北大工学院。现在,东部为中央纪委机关,中西部为中国儿童中心,该中心东北角建有“八国联军火烧端郡王府遗址”纪念碑一座。

平安里西大街南侧东段有富国街(明称大桥胡同),清为祖大寿旧宅,名祖家街;西四北八条(明称武安侯胡同),因武安侯郑亨府邸在此,后演称武王侯胡同。西段有新建的梅兰芳大剧院、国家京剧院等大型现代建筑。位于平安里西大街32号的梅兰芳大剧院,落成于2007年。其外部结构具现代设计理念,钢架支撑的扇形屋架配以玻璃屋面,构成动态结构,形成流畅、生动的建筑形体。内部装饰融入中国元素,红色立柱镶嵌金色木雕,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剧院以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大厅塑有梅兰芳铜像。剧场以演出戏曲为主,弘扬国粹。同侧相距不远的中国京剧院位于平安里西大街路南22号,现名国家京剧院,成立于1955年。多年来,京剧院创编、上演近600部优秀剧目,形成了传统的艺术特色和创新的艺术风格。

现在,平安里西大街与地安门西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张自忠路、东四十条连通组成了平安大街,成为贯穿东西的交通要道。街两侧既蕴含着老式四合院的古都风貌,又融入了现代化建筑的城市气息,营造出朴素淡雅、动静结合、浓淡相宜的氛围。

曾为旧城墙的阜成门北大街

阜成门北大街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平安里西大街,为城区西二环路的组成部分。解放前,阜成门至西直门为内城西城墙和护城河,沿墙根为南顺城街、西城根、北顺城街。阜成门原为元大都西城墙的南侧门,明洪武十四年(1381)重修,明正统元年(1436)重建,正统四年(1439)竣工,是通往京西门头沟的门户。明、清所需煤炭,皆由此门进京,故又称“煤门”。西直门原为元大都西城垣之中门,明永乐十七年(1419)修缮后,将和义门改名西直门。明清时,经此门为皇宫运送玉泉山泉水,故有“水门”之称。

1965年,因修建地铁,阜成门城楼、西直门城楼、瓮城、箭楼等先后被拆除。西直门至阜成门沿线的城墙被拆除,改护城河为盖板河而辟建为道路。1971年,因此路段位于阜成门之北,故定名阜成门北大街。1975年,阜成门修建立交桥。1981年,阜成门至西直门路段被分为南段阜成门北大街和北段西直门南大街,中以平安里西大街为分界点。现在,西二环路阜成门桥至官园桥为阜成门北大街。昔日护城河的河床上,建起环绕北京老城的二环路,成为今日北京的交通干道。

猜你喜欢

白塔寺大街胡同
逛大街
白塔寺片区地图
奇怪的大街
白塔寺街区更新: 二十年的美好“纠结”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白塔寺胡同大杂院改造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北京白塔寺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