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州(军)、县官学的地理形态研究

2023-11-08康武刚

学理论·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选址

摘 要: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县衙署内或者临近区域多设立了官学。宋代的州(军)、县学的选址与迁建对于所在州(军)、县是重要的事情。山川形胜是影响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县选址与迁建位置的重要原因,战乱、火灾也是其迁建的原因。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县学建于治所及其附近区域,有助于州(军)、县学的发展。

关键词:江南东路;州(军)、县官学;选址;迁建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5-0056-04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宋代地方教育事业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有对州(军)、县学教师管理制度、经费来源的研究,也有对州(军)、县学发达的原因、意义以及三次兴学与其关系的探讨。如,包伟民在考察宋代城市时指出宋代郡邑城市的官衙、学舍存在大量迁移改建的现象,认为这是由于宋代城市化不断加深的结果[1]。来亚文讨论了宋代江阴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时,指出位于子城东南隅的军学、贡院和西隅的各军营格局,并且以县(军)学为中心,子城内形成了一个景观群[2]。成一农研究了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学校,并将之视为古代地方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3]。目前学界依然存在对宋代州县学研究不平衡、同类重复等问题,对具体某地区的州(军)、县学的发展及效果的研究还涉及较少。宋代区域州(军)县学的研究成果中,对于两浙路、江南西路的讨论已相当深入。相对而言江南东路的研究成果略显不足。宋代地方官学是宋代州县城市中的职能建筑,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江南东路地方官学在城市空间内的选址与迁建等问题,学界目前尚缺乏专文讨论。

北宋江南东路行政区划包括江宁府、宣州、徽川、江州、池州、饶州、信州、太平州、南康军和广德军。宋室南渡,绍兴元年(1131年),宋廷以建康府、池州、饶州、宣州、徽州、信州、抚州、太平州、广德军、建昌军为江南东路。绍兴四年(1134年),宋廷又将抚州和建昌军划拨给江南西路,同时将南康军划给隶江南东路。本文选取宋代江南东路地区的州(军)、县学作为个案,以宋人地方志、文集中收集的材料为基础,考察宋代江南東路州(军)、县学的选址与迁建等地理形态。

一、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县学发展的背景

宋代文化教育相比前代有长足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州(军)、县学的普及。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诏天下诸郡咸修先圣之庙。又诏庙中起讲堂,聚学徒,择儒雅可为人师者以教焉”[4]卷二十四《华阳县学馆记》。一些州(军)、县才开始依郡庙建学。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推行新政,“诏诸路州府军监,除旧有学外,余并各令立学。如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5]《崇儒》二之四,并置教授为学官。景德、庆历年间虽然普遍建立了州(军)、县学,但由于庆历新政的夭折,并未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又诏天下州(军)、县并置学,更加促进了州(军)、县学的发展[6]卷十一《乞以学书上御府并藏辟雍札子》。从此,“州郡不置学者鲜矣”[7]卷三十《教授》。

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县官学的发展,离不开地方官吏的重视。宋重文轻武,知州、知县等地方官员均由书生出任,这些学养很高的儒雅人士一般都比较重视教育,他们每到一地,最先属意的就是农与教两件事。“仁宗时,赵宗道知宣州,下车首兴学校,招广师生,起市屋桥,取资以充其用,选良师以讲劝之。”[8]学生食宿由校方免费供给,政府拨给的赡学田、赡学钱和社会上热心公益事业人士的捐助,是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

宋室南迁后,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随之南移,迎来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大发展。北人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工矿冶技术,更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为江南东路官学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宋时期,江南东路州(军)、县地区,除建炎间曾一度被金兵攻占外,其后一直在南宋政府的有效统治下。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县士民向学,蔚成风气。南宋初,陈垲知太平州,时淮西难民大量涌入江南,陈垲“作浮淮书堂以处淮西之民而教之”[9]卷四二五《陈垲传》。熙宁中,刘定知婺源县事,“从学者率常百余人。”[10]卷一一绍兴七年(1137年),陈之茂尉休宁,“凡邑秀民争北面讲席,户内人满,率坐户外,后至或以无地。邑故应乡书士不半百,自是常过八百人,拔第于庭者踵相蹑。休宁之人益以乡校为先务,早夜弦诵,洋洋秩秩,有洙泗之风”[11]卷三三《休宁县校官碑》。

二、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县官学的选址

(一)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学选址

信州州学,“旧在州西北隅”[12]卷十八。南康军军学,“旧在城西门外”[12]卷十八。徽州州学,“唐及宋初皆在城东北隅”[13]卷五。池州州学,“(池州)府儒学,在府治东。宋开宝间,知府陈昂建城之西北”[14]卷八十。八饶州州学,“旧在县治东”[12]卷十八。太平州州学,“治平三年(1066年),守臣李仲卿始建学于城东南隅,即今院侧巷地子城,今郡治也。政和七年(1117年),州守刘会元以库陋,问招创新学,四年单阵延成之”[15]卷十九。建康府府学,“在府治北,宋置学于钟山之麓”[16]卷三十。由此可知,宋代江南东路的州(军)治所及其西北隅、城西门外、城东北隅、府治东等地成为州(军)官学的主要选址地。宋代江南东路的州(军)官学多修治于州(军)官衙附近或者州(军)治所及其附近,这样选址其办学成绩较佳。如宣州州学,时人论云:“宣大郡,民业于儒十五。”[17]卷一三《宣州新建御书阁记》又如泾县县学,“于兵火抢攘之际,而学者讲诵不辍”,而泾县“儒风最盛,独先诸邑”[18]卷八八。

(二)宋代江南东路县学选址

信州上饶县县学,“宋淳熙间,创建于县治西北武安坊天津桥”[12]卷十八。玉山县县学,“……初,建县治东,宋以前创始年月无考”[12]卷十八。弋阳县县学,“……在县治东,宋绍兴二年(1132年),知县刘伯成始建于县治西”[12]卷十八。贵溪县儒学,“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在县治东”[12]卷十八。铅山县县学,“……旧在县东,南宋县令赵惟齐徙东山下”[12]卷十八。广丰县县学,“宋熙宁间,建。在县治东,绍兴十六年(1146年),县令江昭远创讲堂”[12]卷十八。饶州鄱阳县学,“……旧与州学共。宋淳佑间,县令周还淳始就北门内州学旧基剏之”[12]卷十八。余干县县学,“……旧在江滨。唐开元二年(714年),县令顾锡以水患迁县左。元和元年(806年),李德裕重修”[12]卷十八。乐平县县学,“宋熙宁五年(1072年),县令范锷建,在县治东”[12]卷十八。浮梁县儒学,“……旧在县西北。”德兴县县学,“宋治平间,创建。在文明门内宝贤坊。”[12]卷十八安仁县县学,“……在县治东育材坊,宋建炎间,知县汪杞建”[12]卷十八。南康军星子县县学,“……在县治东。宋绍兴间,知军徐端甫建于城西门外旧军学故址。”[12]卷十八都昌县儒学,“……旧在县东南弦歌坊,唐咸通中县令陈升建,宋因之。”[12]卷十八建昌县儒学,“……学在县治西。宋崇宁间,建于县治东。”[12]卷十八

徽州歙县儒学,“宋初不立,淳祐时期设立于县治左”[13]卷五。歙县县学的选址注重其四周山水位置,“淳 十一年(1251年),婺学逼双溪,每秋潦,溪涨浸殿,乃相地县治之左,冈阜屹立,四山环抱,峰峦奇拔,卓然在前,得阴阳向背之宜,无喧嚣漱隘之患”[13]卷五。休宁县县学,“宋庆历间,在县治之东街。”祁门县儒学,“……在邑西南……后多次重修”[13]卷五。黟县儒学,“宋初在县南,后多次重修。”绩溪县儒学,“……在县治东,后多次修筑”[13]卷五。婺源县县学,“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13]卷五。

池州铜陵县儒学,“……旧在县治西”[14]卷八十八。太平州太平县县学,“……始建年代不详。初,学在县西”[16]卷三十九。当涂县县学,“……在郡南津门外内东偏”[15]卷十九。芜湖县县学,“……在县治东南一里许,其南面辟城垣而出曰金马门,直迎山川佳丽,以启文明,学基东南俱壁城,西界察院,北抵宣春门长衙。宋元符三年(1100年),知县蔡观建。崇宁元年(1102年),林修奉诏广拓学宫,礼部尚书黄裳建。建炎初,毁于火。绍兴十三年(1143年),杨援重建。庆元三年(1197年),昭武黄滋再新之”[15]卷十九。繁昌县县学,“……繁昌邑庠,肇于庆历,迄今几二百禩。其地则始在县治之南”[15]卷十九。广德军广德县县学,“……始建年代不详”[14]卷八十八。宣州泾县县学,“……初期,学在旧县之南”[14]卷八十八。建康府上元县县学,“宋景定二年(1261年),知县龚蜚英,创建于县治东”[16]卷三十。江宁县县学,“宋景定四年(1263年),知县王镗建,在县治北”[16]卷三十。句容县县学,“……在县治南。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始建于县署东”[16]卷三十。

由上可知,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县官学选址以西、西北为多,必“以利学者进取,向于高显之义”[19]卷一五。上文记载表明,在江南东路官学基址的选择过程中,同样十分注重山川形胜。地方官学的理想之地应为背山面水,山环水绕,如此才能藏风聚气,有利于官学发展和士子成才中举[20]。因此除地理方位外,宋代地方官学选址时,山川形胜很受重视。宋代州(军)县治所是官署所在地,是地方行政职能的中心。地方官学靠近州(军)县治所,也便利学校所在地的官员巡视学校,及时发现学校的不足,如校舍的损毁,并及时改建。

三、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县官学迁建

宋代江南东路的州(军)、县官学修建完工后,由于多种因素,多次迁往他处。仅就江南东路的州(军)、县官学的迁建资料分析如下。

(一)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官学迁建

信州州学,因处官廨、民居、山林之间,空间狭小,无法在旧址扩建,只好迁徙改建,“……在子城之东,形势庳窄,民庐挟其旁,山林蔽其后……宋景德三年(1006年),知府事杨举正迁于城东。庆历四年(1044年),州守张铸拓而新之。元丰五年(1082年),判官郑檀、州守杨仲孺复加修葺。学门旧向正南,元佑间改东南,与溪南诸峰相对,南渡后改为馆驿,教授周之才请于州守复之”[12]卷十八。由文中大略可知,信州州学因为地理形胜迁建于新址。

饶州州学,“……宋景佑间,范仲淹知饶州,指城外督军湖北可立学,未及迁,代去。庆历间,州守张谭成其意,学徒几千人”[12]卷十八。知州范仲淹多因城外督军湖风景秀美,环境静寂,倾向于迁移其地。

南康军军学,“……宋绍兴间,知军事徐端甫迁于福星门内,改报恩院为军学,即今址,淳熙间,朱子知军事,绘像于壁,置祭器,建五贤、濂溪二祠于讲堂之侧。嘉定间,知军事黄桂撤而新之”[12]卷十八。

徽州州学,“唐及宋初皆在城东北隅,后几经迁徙”[13]卷五。如“熙宁四年(1071年),徽州州学,婺学逼双溪,每秋潦溪涨,浸殿堂水数尺。公(苏颂)乃迁于近南爽恺之地,多士四集,导以礼义。自此士益向学,登第者相继,文物之盛,前数十年无有也”[21]卷三九《故观文殿大学士苏公行状》。此次徽州州学迁建于州治之南。后徽州州学又于“绍圣二年(1095年),复故址”[13]卷五。方腊起义之后,徽州州学毁于兵火。南宋绍兴时期,重新修筑徽州州学。南宋末年原徽州州学旧址被改建为军营[13]卷五。城市的变迁与战乱导致徽州州学多次迁建不定。

宣州州学的迁建与地理形胜有关,“绍兴九年(1139年),通判军州徐端……乃税鞅近郊,得旧址宽平丰衍,形势良胜”[22]卷一一九《宣州重建记》。从中不难看出,宣州州学的迁建于宣州城的郊区,且地理位置较好。

太平州州学因为城市改建或者火灾迁建,“……建炎三年(1129年),郭伟改城,因迁学于城西南钦化坊,俗呼五条巷。绍兴六年(1136年),李伦清迁之城东南隅,即今县学并丰济仓地。九年(1139年),火。十三年(1143年),郑揆年以郡士请,即前守朱亮功所择地,经营城西,迁今址,乃参军潘阆字逍遥故居也”[15]卷十九。时人赞道:“州治之西,高明宽博,背阻城雉,水流半规,隐然有泮宫之象”[23]卷三十六《太平州绍兴迁州学记》。建康府府学,“……天圣中,移建府西北。景佑间,徙于府治之东南”[12]卷十八。

由上述记载可知,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官学的迁建选址方位并不一定,即西、北、东,都有迁建的案例。仅就上文中的资料记载来看,自然地理位置的优与否是各地方官员迁建学校的主要考量。宋制,州县城市是地方政府机构的驻地。作为国家机器权威象征的官署区,位于城市中心地带,且围绕着官署区,大多州、军一级的城市都筑有子城,州、军府衙官署集中于子城之内。县邑无子城,但官衙區的设置一如州、军。一般而言,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学多修建于治所衙署之内,或者临近衙署的区域。这一举动充分彰显了州(军)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县学建于衙署内或者临近区域,也有助于地方官员更容易关注到州(军)学维护修葺等各项事业的现状。

(二)宋代江南东路县级官学迁建

信州铅山县县学,“……南宋,县令赵惟齐徙东山下”[12]卷十八。饶州余干县县学因水患迁建,“……唐开元二年(714),县令顾锡以水患迁县左。元和元年(806年),李德裕重修。宋嘉祐二年(1057年),县令江璞迁南隅。崇宁二年(1103年),县令吴与迁琵琶洲。绍兴十年(1140年),县令杜师旦迁东湖,即今所”[12]卷十八。浮梁县儒学,“……宋元丰间,县令张景修徙于东南,即今所。嘉泰间,县令赵汝衡构斋庑。开禧间,县令赵汝清增学田、新讲堂”[12]卷十八。

南康军星子县县学,“……宋绍兴间,知军徐端甫建于城西门外,旧军学故址。按林志豫章记皆云迁徙不常”[12]卷十八。建昌县儒学因为战乱迁建,“……绍兴间,兵毁,徙于县治旁”[12]卷十八。建昌县县学后二次迁建,“庆元二年(1196年),或者取晋方士所置七井之一以为其地,上直北斗之第四星,宜科举之士,而徙于县治之傍……令乃度地于县治之西而得废仓之故址”[12]卷十八。

徽州休宁县县学,“……后迁于县南门之外之左”[13]卷五。婺源县县学,“……熙宁四年(1071年),由县治东移置县治西”[13]卷五。太平州南陵县县学,“……北宋县令林桷移于县城东。绍兴中,由县治南迁建于县治东,重修于嘉熙二年(1238年)”[24]卷四四。池州铜陵县儒学,“……宋淳熙中,……移于东”[14]卷八。青阳县县学,“……南宋隆兴中,县令杨元徙于县治东”[25]卷一。宣州泾县儒学,“……初期,学在旧县之南,宋淳熙乙亥,县令汪行中移建于此,即太安寺故址,宋末兵毁”[26]卷四。旌德县县学因为县学房屋靠近县里的马厩,“……南宋绍兴中……县令赵某移置于县治东北”[26]卷四。

太平州太平县县学,“……北宋嘉佑中,县令孙觉移置于县治东南,距离县百步”[27]卷十。芜湖县学,“在县治东南一里许,其南面辟城垣而出曰金马门,直迎山川佳丽,以启文明,学基东南俱壁城,西界察院,北抵宣春门长衙。宋元符三年(1100年),知县蔡观建,有张商英颂。崇宁元年(1102年),林修奉诏广拓学宫,礼部尚书黄裳建。建炎初,毁于火。绍兴十三年(1143年),杨援重建,陈长方记。庆元三年(1197年),昭武黄滋再新之”[15]卷十九。繁昌县学,“……其地则始在县治之南,寻迁于东,复迁于东北隅,或因烬而剏,或因敝而修,比岁以来,邑计窘匮,遂不复葺”[28]卷八十二《繁昌县学记》。广德军广德县县学,“……南宋嘉定中,移置于县治西”[29]卷五四。建康府句容县县学,“……元丰二年(1079年),叶表以县南驿改造,即今地。宋熙宁二年(1069年),知县关起迁于崇儒坊。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龚涛修宣圣庙于县治东”[16]卷三十。由上文可见,宋代江南东路县官学迁建地也多为县治所的附近。

四、结语

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县学选址与迁建始终与州(军)县治所联结在一起。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县治所是地方行政首府所在,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县学在治所及其附近选址与迁建的具体方位也较为多元,西北、西、东皆有修筑。宋代江南东路州(军)、县学迁建的因素多种多样,有因为地理形胜而选择迁建的,有因为火灾而迁建的,也有因为战乱被毁而迁建的,还有因为靠近马厩而迁建的。资料记载不详的其他州(军)、县学迁建,也恐多与地方官员的个人喜好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1]包伟民.唐宋城市研究学术史批判[J].人文杂志,2013(1):78-96.

[2]来亚文.宋代江阴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J].史林,2019(2):17-29.

[3]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71-178.

[4]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6][宋]葛胜仲.丹阳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明]彭大翼.山堂肆考[C]//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宋]韩琦.赵宗道墓志[M].北京:北京图书馆藏拓本汇编,2003.

[9][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宋]洪适.盘洲文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宋]吴儆.竹洲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2][清]谢旻.雍正江西通志[C]//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明]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C]//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清]沈葆桢.光绪重修安徽通志[M].清光绪刻本.

[15][清]李敏迪.光绪太平府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16][宋]马光祖.景定建康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7][宋]张孝祥.于湖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8][清]陶澍.道光安徽通志[M].清道光刻本.

[19][清]潘镕.嘉庆萧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2.

[20]他维宏.宋代州县学与地方社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2.

[21][宋]邹浩.道乡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2]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3][清]黄桂.康熙太平府志[C]//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4][民国]余谊密.南陵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25][明]闻人诠.南畿志[C]//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6][明]黎晨.嘉靖宁国府志[C]//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7][民国]刘世珩.安徽金石略[M].清光绪贵池刘氏刻本.

[28][宋]王安石.临川文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9][清]胡有誠.光绪广德州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8.

(责任编辑:田 苗)

收稿日期:2023-02-24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资助成果

作者简介:康武刚,副研究员,史学博士,从事中国史研究。

猜你喜欢

选址
关于场地因素影响下滑道结构的分析
基于可靠性的应急物流多目标选址问题模型研究
西安市商业综合体布局规划初探
保障性住房选址问题分析及选址建议
商业地产选址评价体系构建与实例分析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重心法的校园快递服务中心选址研究
物流配送中心离散模型选址方法研究
基于GIS的银行网点布局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GIS购物中心选址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