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人物报道的质感

2023-11-08游芸

声屏世界 2023年15期
关键词:新闻人物

□游芸

好的人物故事具有时代性、社会性、贴近性等诸多特征,对于观众来说,日常生活里的人,之所以能被放大成新闻人物,不仅因为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还因人物的个性、魅力,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能让观众设身处地去思考新闻人物做出的选择,而这也是人们采写新闻人物故事的意义:不仅仅是为写事实而写事实,而是从这些事实中再现其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描述新闻人物的人生曲线。只有写出人才能影响人。[1]

在人物报道中既有全国性的典型人物,也有配合一个时期宣传主题的典型人物。相较单纯的文字报道,电视新闻、新媒体视频更具感染力和冲击性,在声画语言的同步作用下,能够给观众一种“历历在目,细节可感”的感受,这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人物报道的质感。它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一种真实、贴切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

当前人物报道存在的问题

人物刻画浮于表面,写作方式过于白描。人物故事的核心是人物细节,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人物本身的质感,不是完美无暇的人物故事最引人入胜,而是如山路一般,有沟壑、有曲折,才更显珍贵。创作者需要保留人物的个性,写出他的挣扎、困惑、尝试、自省,而不单纯以“理想”“信仰”来贯穿整个故事。尤其对于视频新闻来说,解说词相较于纸媒的文字和篇幅,都处于更加克制和省略的状态,创作者应倾尽所能地丰富视频新闻要素,精心组织声画语言,创作属于新闻人物的“名场面”。

流水线式介绍,主观设定过多。人物新闻天天发生,从广义来说,人人都可成为新闻人物被采访报道,但人物故事之所以难引发观众共鸣,一方面和人物本身的故事、魅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和采写、创作方法有关。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将人物报道简化成为人物生平介绍,按照时间顺序铺陈;又或是单纯从一个新闻事件切入,没有挖掘出人物的特性。此外,总是习惯先入为主,比如“一个女运动员是不是因为身材壮硕,就应该是‘女汉子’?”如果没有找准人物故事的价值以及故事的起承转合,这样的人物报道就会了无生趣。

盲目拔高,没有考虑到实际传播效果。每逢年节,比如新春走基层、“五一”劳动节,媒体的常规动作是寻找相关人物进行主题报道,比如在岗位上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人,敢于打破常规、创新实践的人等。但部分媒体会“为了捧而捧”,比如写人物“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连续X日在岗位上加班,日夜不合眼”,如果不是特殊行业、特殊事件,这样的描写有点夸张;有的媒体为了突出某一个采访对象而忽视其团队的整体贡献,过于盲目拔高;有的媒体在采访新闻人物时,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一个小举动,也立马上升到“为了党和人民”的高度,再加上上下文不连贯,使得整个报道生硬和造作。

导演痕迹过重,没有烟火气。人物报道强调用凝练的句子、饱满的真情来塑造人物,对于视频新闻来说,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和通俗易懂的解说词或字幕更容易在受众心中树立人物形象。但在当下,不少人物特写还多是“见事不见人”,即只要有了这个场景,把人物替换成甲、乙、丙、丁皆可。此外,在电视新闻中,不少拍摄场景单一,且拍摄场景被安排的痕迹过重,显得采访对象行动和语言十分不自然,脱离了烟火气。

如何为新闻人物的故事赋予独特性

做人物报道,最重要的是为故事赋予独特性,也就是挖掘人物特性,它决定着人物报道的价值。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人也是,成长环境、经历、受教育程度、性格等因素,共同铸就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许多新入行的媒体从业者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做人物采访、人物特写时,总是内容宽泛,抓不住重点。这其实和从业者的采访能力以及遇到的题材相关,这就必须牢记一点:自己是观众的眼睛、嘴巴,只有认真跟访、观察、追问、感受,才能将人物写得深刻。

寻找人物特色。做人物采访的第一步,就是走近采访对象,了解其生平,找出不同寻常的地方。在创作过程中,也应该多挖掘能反映人物特征的细节,大家总是会对生活化的细节记忆深刻,比如他的口头禅,做工作时候的一些特殊习惯,遇到困难时他的反应,最害怕的时候想到了什么等。比广西都安高中曾经的校长莫振高,是一位温暖而有大爱的“父亲”,最让人感动的是,在莫振高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作为一个读书人、一校之长却放下身段四处“化缘”,帮助了近2万名大瑶山的贫困孩子圆了求学梦。这背后被拒绝了多少次,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都怎么想……这些就是人物的特色,也是人物报道中的一个题眼——莫校长为什么坚持这么做?[2]

贴标签应贴得独具“新闻个性”。当下,媒体在宣传典型人物时常常遇到一个问题:如何凸显这个人平凡中的不凡之处,如何使受众摆脱对该行业的固有印象,比如电力、机械行业,是否都应该是男同志的天地,如何将这个人物的先锋性、特殊性变成受众可感知的内容,比如科研领域的专家的工作为何重要。记者需要将这些艰涩难懂的地方进行通俗化解读。恰如综艺节目一样,“贴标签”对于人物报道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观众快速记住这个新闻人物,但电视新闻不是综艺节目,所有的内容必须合乎新闻规范,符合新闻伦理。在撰写新闻解说词时,“贴标签”不光要贴得合理,也应该贴得独具“新闻个性”。

2017年央视新春走基层发布了一则报道《高铁上的“掏粪男孩”》,[3]报道了郑州动车段郑州东动车所一群负责维修高铁卫生间故障的90后小伙子,他们被同事称为“掏粪男孩”。不同于以往对“掏粪工”的认知,他们其实是在动车所工作的地勤机械师,负责维护高铁列车上的卫生间设备。老工种在新时代有了新样貌,也有了新的碰撞。该报道着力展现了这群90后机械师工作的劳碌日常,也展现了人物在其中的成长。

要寻找“贴标签”的关窍,还可以从“反差”的角度来思考。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在2022年“五一”劳动节推出的特别策划《新劳动者之歌》,首集报道是《从“门外汉”到业务骨干“刘大勇”的逆袭奋斗路》,[4]初看这个题目,大家可能会觉得“刘大勇”是一名男性,但实际上是一个体格娇小但能量无穷的新时代女性。“刘大勇”是刘文婷刚工作时给自己取的微信名,她有着不服输的精神,跨界扎根到了南宁市邕宁供电局营业厅的服务岗位,甚至突破自我,战胜对手,获得2021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级职业技能竞赛“广西技术能手”的殊荣。由题目的“趣”引出内容的“实”,不仅增强了新闻片的可看性,也将人物不服输、干劲足的新时代劳动者形象刻画得真实、清晰。而事实上,这个反差点并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而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偶然得知并深入观察最终确立出来的报道主题。

把人物放到合适的场景中去拍摄、采访。人物报道重在自然、真实,采访者不能依赖于与人物坐下来聊天,而是要走起来,到人物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挖掘新闻点。一是熟悉的环境能帮助人物对事件进行回忆及表达。二是人物与环境中的人,比如家人、朋友、同事的真实互动,能为新闻片增色,对观众来说更具亲和力。三是观众能通过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表情、肢体动作、语言来感受其性格魅力,进一步深化对人物报道的认知。

“金句”最具传播力,善用同期声。在做人物报道时要善用同期声。引用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它叫做“直接引语”。“引用人物的经典、重要话语可以准确无误地传达其所思所想,在有限的篇幅内准确、生动地表达人物心声,恰当的直接引语也可以增添文章的可信度,加强人物通讯的主旨。”[5]人物同期声具有以下几个特性:能表现人物性格和语言特色;内容的不可替代性,比如具有解释性功能、回应质疑的话语;能化繁为简,使描述更形象;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如在《大爱校长莫振高》系列报道中,不管是面对学生、家长还是媒体的镜头,他常常用“莫式排比”来阐述自己帮助贫困学生的初心,并多次提到自己的梦想是“让瑶寨儿女走向世界”。莫校长的普通话未必标准,但擅长举例,每句发言都掷地有声,颇具个人特色。

再比如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肆虐,钟南山院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提到武汉全城唱国歌,含泪表示:“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此情此景,让万千观众备受感动,也让武汉人和在武汉参加抗疫的工作人员燃起斗志。

提升人物报道质感的具体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练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6]如何把事实与形象进行立体阐述,将情与理进行深刻剖析,需要新闻工作者持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以下是提升人物报道质感的具体方法。

挖掘人物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戏剧故事之所以扣人心弦,正是因为一波三折、高潮迭起,观众最想看到的也是人物在面对困境、处理困境的状态,在戏剧创作中,它叫做“人物弧光”,展现的是人物的发展轨迹或者变化。

新闻故事不可杜撰,需要讲事实、摆道理,但人们同样可寻找到其中的矛盾冲突。因为选择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而产生了矛盾就需要去破解,人物由此而衍生出的一切行动、思想变化也都可被捕捉成为新闻故事的线索,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环境的矛盾、人物内心的冲突。内心活动不易展现,但也有很多方法可以体现,比如面对面采访,展现当事人的日记、微信朋友圈、心灵独白等。比如黄文秀书记的“扶贫日记”在电视荧幕一经呈现,就感动了数万网友,从“我还不够勇敢”到“扶贫,我心中的长征”,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成长,更显信仰可贵。

创新讲故事的方式。新闻的发生是有时间逻辑线的,但讲故事,尤其是对新闻人物的创作报道,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时空顺序进行合理重构,比如写作中大家常用到的倒叙、插叙等叙事方式,在视频新闻中有了声画语言的加持,记者更应熟练运用反转、悬念、多线并行等叙事手法。

2019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新闻专题《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7]讲述了一个母亲向儿子隐瞒戍边丈夫牺牲的秘密,最终在孩子十岁时才向他说出真相的故事。记者虽然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介入到“说出真相”这个新闻事件中,但报道创新了讲述方式,以儿子的视角和自述设问引入,拉近观众和故事的距离。“在我的心目中,爸爸是一个未完成的拼图”,片中的一条线是儿子的追问,另一条线是母亲十年的隐忍。

一个秘密要藏十年不容易,由此也给全篇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孩子能接受吗?记者团队在清明节时与周忠燕母子共同前往丈夫胡永飞生前所在部队,探访他生前工作的地方、牺牲地……双线交汇,当谜底被解开,也让这个母亲隐藏了十年的心事放下了。

真实客观的报道。众所周知,新闻是客观记录的事实,不能存有个人偏见和色彩,但实际上,在人物新闻采写的过程中,记者观察不仅能帮助观众摒弃掉琐碎的事实,还可以让观众对新闻人物有更好的感知。

央视在2011年11月《讲述》栏目中播出的新闻专题《张桂梅·女子高中》中,[8]就多次通过记者观察来概括复杂的新闻现场,又或者是阐述一些新闻画面背后的事实,记者也常常把自己放在观众的位置,向张桂梅老师现场提出尖锐疑问,比如“明明老师们只有两千多元的月工资,为什么还这么严格要求他们抓学生学习”,张桂梅老师的回答让观众有了更多理解新闻人物的窗口。

对此,经典著作《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中就写道:“讲故事的记者是诚实的,他的感情是真诚流程,他的态度受到事实和结果的支配。”但在具体操作环节,“作为观察者的记者一定要非常小心,他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纯粹的预测、模糊的二手资料或者个人的知识储备之上。他的观点应该来自他所报道的故事和其中人物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而且他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我这样报道公平吗?”[9]

人物故事要有共情点。在新时代,人们呼唤正能量人物,一是由于向真向善的社会共识,使得暖新闻备受关注;二是社会需要榜样力量。人物新闻往往主题鲜明、情感丰沛,无论是甘于奉献的先锋还是坚守自我、努力实现梦想的普通人,都需要让观众产生一共情。

新闻通讯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标题是故事主线,也是振聋发聩的情感连接点,它成功鼓舞了一线战士,也激起了广大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真心赞颂。《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报道阐释了孩子的乐观、母亲的伟大、妻子的深情、丈夫的英勇、军人的坚守,但报道的落脚点其实是讲小家和大家的关系,是讲述中国人刻在骨血里的家国情怀。这些人物故事的情感落点,并非“喊口号”得来,而是建立在众多细节呈现中,层层递进,需要观众用心感悟。

善用旁证。在做人物报道时,在见其血肉、精神的采访基础上还要依据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关联性,对其亲友、事件的见证人、知情者进行采访,一是求证可以凸显故事的可看性,二是层层深入的叙事结构能更好地帮助树立人物形象。此方法在报道时代楷模、好人好事,又或者是追忆革命先辈的人物故事创作时应用效果较好。

2020年5月26日,广西第七批援湖北省抗疫医疗队队员梁小霞同志不幸逝世,彼时外界对她知之甚少,但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还是很快赶制了一个新闻人物专题片《战“疫”天使梁小霞:濯濯冰雪花 遗世满芳华》,[10]在人物照片、视频资料都很稀少的情况下,记者团队通过“求证”“还原”的方法,走访梁小霞的朋友、同事、老师,最终呈现出了梁小霞同志平凡而又热烈的28年人生。

在同事们眼中,梁小霞腼腆内向,擅长劝解、安慰病患,有脏活儿、累活儿都积极抢着干;在乡邻们的眼中,梁小霞胆小,但当听说武汉有疫情需要支援时,她却义无反顾地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以及支援武汉的申请书,这一点就连梁小霞的母亲都感到惊讶。大量新闻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以及具有反差感的求证过程,都让梁小霞的形象更鲜活。恰如此片片名——“濯濯冰雪花”,这是描写茉莉花的诗句,也是贯穿全片的意象画面,是她纯洁善良、无私奉献的写照。

提升新闻解说词的美感。优美的语言可以穿越时空,直抵人心,可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解说词可根据新闻题材、新闻人物的特性给予特别设计。可以结合环境写,如《喀喇昆仑写忠诚》在描写边防军人时说道:“喀喇昆仑高原虽然高寒缺氧,因为戍边官兵的坚守有了生命的色彩,虽然古老苍凉,因为驻训官兵的到来有了火热的气息……”可以结合人物特色写,如《纪念“永远的刘三姐”黄婉秋 漓江涌泪送“歌仙”三姐文化永传承》人物新闻专题片就多次结合广西山歌特色和电影文本,用比拟、呼应的方式来创作解说词,比如“灵堂内外泪沾襟,山歌悠悠伴魂归,姐是山中画眉鸟,天外传歌遥相思”“山歌都是心中出,奔流四海情意长”。

丰富视听创作元素。新时代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段更加丰富,航拍、微观镜头已不再是纪录片的专属,创意转场、漫画呈现、花字字幕、弹幕也都可以成为人物新闻片中的点缀元素。

2017年初,感动万千网民的新闻报道《相约在零点37分》就多次用到了长镜头纪实跟拍、现场采访、双视窗画面、字幕、音乐等方法,让观众跟着主人公一起体会了“可能见不到”的失落,又感受到了“全力以赴奔向爱人”的喜悦。2022年3月,广西广播电视台采制的新闻《大寨村被联合国官宣“最佳”村支书漂洋过海抱奖归》,解说词、同期声均采用了“网感”表达,视频还增加了花字、贴纸、弹幕、画面特效、音效等创作手段,使得整条新闻片充满了人物的乡音乡情,也颇具潮流感。

结语

人物报道应充分展现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舍去“喊口号”式的宣传套路,守正创新。新闻工作者不光要着力凸显新闻人物里的“人”,也要努力把人物故事放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中去呈现;还需摒弃模式化创作,见人物思想,见人物行动,充分利用视频创作的多元素手段,精心构思。最重要的是,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应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强化自身本领,打造有品质的外宣产品,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新闻人物
浅析新闻人物专访
卖火柴的“老男人”为何火了——浅谈爆款新闻人物的挖掘与塑造
2015《中国卫生》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中国卫生》2014年度关注十大新闻人物亮相
如何做好新闻人物的电视专题报道
探析新闻人物的采访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