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校园合唱团建设的有效性策略

2023-11-07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张丽霞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音准律动声部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 张丽霞

合唱不但可以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1]。 声部的“合”、动作的“合”、节奏的“合”、人声与器乐的“合”、情感的“合”等,让合唱成为一项“复杂但意味无穷”的工程。 对于性格、习惯、品性、道德、人生格局等还未定性的中小学生而言,因为合唱而打开的音乐版图与精神版图愈广阔,学生愈能受到艺术的浸润与熏陶。 如何创造丰富的和声效果及多声部音响效果? 如何提升学生的多声部听觉感知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和音乐素养? 这些需要音乐教师展开溯源性思考与创新性步伐。

一、夯实编创,奠定合唱基础

教师可以“无”中生“有”地编排一些与二声部(或多声部)合唱相关的基础训练[2]。这些“无”中生“有”,能够让合唱有了特殊的魅力——和声美、合作美、丰富的表现力等等。

(一)提取主干音,实现增补衬腔

小学低段,“1、3、5”为主干音。 提取这些主干音,有利于学生实现增补衬腔,达到高效合唱的目的。 可以创编不同的节奏型与一些有意义的拟声词,丰富和“陪伴”主旋律,互相之间融洽、自然。 相对于正词而言,衬词或衬腔短小精悍,不会给学生增加负担,且能为和声性多声部合唱奠基。 例如人音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理发师》一课,增补了衬腔后的曲谱。

(二)利用复调手法,添加旋律动机

某些节奏简单、 乐句规整的曲子适合于通过复调手法进行创编,添加旋律动机,使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使若干独立曲调交错结合,如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我的家在日喀则》创编后的曲谱。

此一段体的藏族歌曲适合于利用复调手法进行编创,“11 55 23 1”的简单旋律动机,让曲子多了韵味,两个声部的穿插自然而然,清晰、统一。 另外,藏族语的修饰也使歌曲充满了“地方味”,余味无穷。

(三)利用阿卡贝拉,分解和弦伴唱

有意识地创编适合于纯人声合唱的歌曲并付诸于实践时,其另类效果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纯人声合唱重在对一些并不复杂的乐器伴奏节奏型进行分解,然后形成和弦效果,供学生用人声模仿乐器音色,如人音版五年级下册歌曲《小白船》正是利用阿卡贝拉进行创编的典范教材。

二、优化策略,提高合唱技能

(一)设计轮唱,情境代入声部

简单、短小歌曲的轮唱能够呈现出此起彼伏、连续不断的效果。 相距一拍、两拍或一小节的轮唱,对于刚刚进入合唱团的学生是一个挑战。 创设情境是应对挑战的必要措施。教师可以借助钢琴或多媒体提供真实的情境,如用“开火车” 的方式逐个听钢琴声或多媒体播放的标准音,还可以依据音乐作品的主旨创设情境,具体细化为不同的声部为学生的轮唱提供帮助,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歌曲《火车开啦》,可以设计三种形象化的声部(如图1)。

图1 《火车开啦》三种形象化的声部图

(二)图谱结合,呈现声部特点

图谱具有“以图制胜”的功能。 简洁醒目的音乐图谱能形象地表现旋律的音高特点,能够清楚地显示行进特点,并且明确地区分其断连特点。 如果教师为学生提供脉络清楚的图谱,让学生边画边唱,那么,学生将会更好地理解曲子的多节奏及多音节旋律。形象而概括的图谱也是“复调”“衬腔”编创法落到实处的体现。

例如,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歌曲《大雁湖》大量运用切分节,动感十足,适合于小学生合唱。 其中,二声部“3–2–1–6–5–6–5”之旋律优美、抒情,好似湖面上的云朵。 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画一画云朵的轮廓,体会旋律音高,形成与主旋律自然呼应的二声部旋律。 歌曲有了跌宕起伏的层次感,凸显了浓郁的地方风格。

(三)增加律动,丰富合唱表现

增加律动,不仅是合唱教学丰富性的需要,也是顺应学生天性、聚焦注意力与热情的需要。 律动是否到位并不是唯一重要的,期间学生参与兴趣的提高、音高音准的把握、节奏节拍的掌握、音乐素养的提升,才是合唱中更加重要的境界。 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歌曲《两只老虎》中的“没有耳朵,没有尾巴”等歌词,容易让学生通过简单而明快的动作体现出来,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编动作(包括击掌、模仿老虎走路的姿势),体会老虎既“软弱”又勇敢的神态。 教师出示节奏卡片,提供纱巾,配合歌词“一只没有耳朵”时,让学生用纱巾遮挡住耳朵,使律动形象地游戏化,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三、关注辅助,提升教学效果

(一)引入器乐辅助教学

为了更好地把握音准及节奏,引入器乐进行辅助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毕竟,比较难的多声部或二声部合唱过程中,部分学生“假唱”现象时有存在,空声、虚声、拐音等现象也时有存在。 面对这种现象,合理地利用器乐矫正其音高,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进行二部训练时,可以把学生分成A、B 两组,每人手拿口琴,A 组吹奏do 这个声部、B 组吹奏mi 这个声部。在此基础上,A 组吹do,保持长音;B 组吹mi,也保持长音。如此,边吹奏边把握音准,为后续的合唱奠定基础。

进行三部训练时,可以把学生分成A、B、C 三组,同样手持口琴,A 组吹奏do、B 组吹奏mi、C 组吹奏sol,形成三声部和声并保持长音。 由于学生都理解到三个声部此起彼伏的特点,因而结束时不是全部退出,而是依次退出声部。 三个声部互相配合,学生既听清了自己声部的音高,也听清了其他声部的音高,提高了辨音能力。

还可以进行唱奏融合, 一部分学生用口琴吹奏,另一部分学生跟着口琴歌唱。 若干次训练后,角色轮换。 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唱二声部,一组唱,另一组吹。 例如教学人音版三年级上册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时,A 组吹奏一声部,B 组吹奏二声部。训练一段时间后,A 组吹奏一声部,B 组唱一声部,C 组吹奏二声部,D 组唱二声部。 如此,解决音准与节奏把握不准的问题。

(二)融入角色表演元素

角色表演不同于律动,它比律动更深入,更能实现对歌曲的主旨理解和情感的深层表达。 前者针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而后者针对学生的节奏感。 合唱中融入恰到好处的角色表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与思想主旨,实现有意义的记忆,获得更深层次的音乐多元体验。

如在教学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西风的话》时,引领两个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低声部用“LU”模仿“风”的声音,高声部表现“西风爷爷”的形象。 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以“四季”为主题,创编打击乐伴奏表现作品——只要能将“西风”拟人化,较为丰富地表达美好的生活及情感,皆可以大胆一试。

(三)重视横向性的和声

合唱团建设中, 一开始从单旋律入手是必要的,但缺陷也显而易见——部分学生各自为政,自唱自的音,不听其他声部,害怕受到干扰。 如果把握不好几个声部的音准、音色与音量,多声部未能合在一起,那么“两张皮”或“三张皮”现象就会时有发生,无法保证和声的横向性、合唱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因此,应重视横向性的和声。

仍然以《西风的话》的合唱教学为例,第一步:看谱聆听——找声部。“看谱聆听”同时针对两个声部的学生:“你能找出属于自己歌唱的那个声部的旋律吗?”高声部:“西风爷爷的话。 ”低声部:“风的声音。 ”这样的区别及辨析是有意义的:两个不同声部的学生厘清了属于自己的合唱部分,知道了自己何时该“出场”,何时该“沉默”。 此举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和声的听觉意识。第二步:默唱、伴唱配合。顾名思义,“默唱”就是不发声,但在心里默默跟唱。 显然,默唱与伴唱的配合,其实就是高低两个声部在音准及节奏方面的互相熟悉、对比,就是重视横向性和声的具体及关键行为,以降低合唱配合时的难度。

合唱是集体性的声音艺术,统一、和谐是合唱的要求[3]。 引领学生步入到和谐统一的集体场域中习得技能、得到滋养,应该成为艺术课程改革的主方向。如何引领学生在合唱中“合”出美妙之境,形成生动的社会交往,是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小学合唱团的建设有更多的可能性,学生必将建构出新的自我,演绎集体性的精彩,师生必将谱写新的音乐篇章。

猜你喜欢

音准律动声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生命的律动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