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高中家校共育的现状与成因探析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调查问卷分析

2023-11-07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李佰嵩张雨萌李丹丹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双减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 李佰嵩 张雨萌 李丹丹 岳 彤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在新课改、新考改的大背景下,学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可以说与家庭教育同等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1]。在当今社会,为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庭与学校必须相互配合,营造高度合作的氛围,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共育的良好作用。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家校关系不和谐问题,例如:家长与教师在学生表现不好或者成绩不佳的时候,将责任相互推诿,对彼此施加压力;学校缺少明确的双方合作机制的支持, 进而降低了合作效率,阻碍了家长参加家校共育的想法;双方对学生情况了解过于片面,过分强调以成绩为中心等。因此,以“双减”背景下高中家校共育为主题,以问卷调查为研究方法,以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深入探索当前家校共育的现状、特点,深度剖析问题的文化、机制建设等成因,希望可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率,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问卷基础信息

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的问卷调查中共回收班主任问卷33 份;学生问卷1700 份;家长问卷1691 份,部分调查数据显示如下:

(一)班主任问卷情况(见表1)

表1 班主任问卷情况

(二)学生问卷情况(见表2)

(三)家长问卷情况(见表3)

表3 家长问卷情况

二、当前家校共育的现状问题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高一、高二学年的班主任、家长与学生具有一定的沟通意愿,并希望建立更加完善的家校合作机制,可以让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培养变得更加全面,不仅要强调学习专业知识,还应当对学生自身的心理、行为给予关注,重视其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其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家校共育意识较为淡薄

调查发现,家长与学校合作的意识比较淡薄,难以建立科学的、高效的家校共育关系。 高中一年级中有20%的家长表示非常了解学校每学期的教学设计和校务安排,高二年级中仅有11.6%的家长表示非常了解;只有23%的高一家长和22.8%的高二家长会主动找教师面谈,了解或反映学生的情况。 这表明家长和学校在教育理念、对学生教育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且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无论是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还是了解学校教学情况的自主性,都有待加强。

(二)家校共育的观念尚需转变

根据调查,几乎一半以上的班主任围绕学生成绩及在校表现与家长进行沟通,这样的沟通主题受制于家长和班主任的传统观念,阻碍家校共育的关系构建。 在调查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家校共育的主体是班主任和家长。如果说班主任是家校沟通的桥梁、是沟通的主导者,那么学生应该是其中的主体,家长是主动参与的配合者。 基于此,双方均应转变观念,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沟通主题不再局限于学生成绩,而应倾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家校共育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最终,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共育关系。

(三)母亲是家校共育工作主要的参与者

调查结果显示,83%的家校合作调查问卷由妈妈填写,学校组织家长会时母亲参加人数远超于父亲,由此推测得出家长中母亲承担了大部分家校合作育人工作。在各类家庭中,母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例如:辅导作业、参加学校活动等,母亲承担的过多责任和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然成为中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现状。

(四)家校共育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40%的班主任认为, 家校共育不畅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太忙、压力大,时间不宽裕。在家长与教师联系的次数(一学期内)这一问题上,55.8%的家长表示偶尔(2—4 次)与教师联系,除此之外,仅有20%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和教师沟通联系,共同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只有在问题很严重时才会和教师联系沟通。这说明当前家校共育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在家校合作中,家校关系建构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周期长、见效慢,教师与家长都需要在关系建构的方面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双方无暇维系家校沟通,这会使得家校合作范围窄、效果不佳。

(五)家校共育的内容和途径单一

家校沟通的方式主要以家长会、 电话、 短信、QQ、微信、钉钉等为主。 家长会是班主任向全体家长传递信息的最便捷方式,由教师掌握话语权,家长则扮演“聆听者”和“奉行者”,但是,这样的方式缺少针对性,无法逐个解决各个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缺少关注。 短信、QQ 和微信可以弥补这样的不足,但是这些线上沟通方式只用作在考试前联系家长督促学生复习,考试后提醒家长此阶段学生仍应该继续努力。 或者是学生在学校有突发状况时,希望联系家长以快速解决问题。 目前的家校合作距离“共育”仍然较远,家校之间沟通途径单一,互动性较差,内容少,效果也不理想。

三、家校共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意识成因

很多家长潜意识认为学生教育是学校、 教师的职责,自己只需要照顾好学生家庭生活即可,缺乏对家校共育中自身义务的理解。 从教师角度来看,部分教师会认为自己的学历较高,在学生教育方面家长应遵循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家校共育机制难以达到互动平衡的效果,导致家校共育整体效果不理想。

(二)传统成因

现行的家校共育模式主要以家长会、 学校开放日、意见信等传统方式为主,这些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不仅在时间、空间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家长也难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状况,导致家校共育活动形式化、浅显化[2]。 同时,从家校共育活动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分析学习情况等层面,缺少对学生思想意识、心理健康的关注,无法对学生学业、心理、思想方面展开全面的指导,家校共育形式十分单一。

(二)机制成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列为学生教育的重要资源, 并要求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融合在一起,形成家校共育模式,有针对性地建立完善的家校共育督导评估机制。然而从现行的中学家校共育体系来看,由于家校共育机制不够完善,实施内容具有明显的倾斜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资源不仅不够均衡,而且家长、教师作为家校共育中的主体,也缺少自主参与的意识[3]。 另外,由于家校共育机制有待完善,家校共育活动在推行过程中整体实施效率较低,缺乏足够的保障条件支撑,家校共育活动出现浅显化、无重点、无前后衔接持续性等问题,无论是家校共育体系,还是家校共育方案都比较欠缺,难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家校共育是当代教育发展潮流,是优势互补的教育模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4]。 ”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家校合作, 改变目前家长被动参与的情况,让家校合作落地生根,并结出累累硕果。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双减
学校携手 共育共进
家校距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