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能力、平衡功能及腰椎稳定肌肌肉厚度的影响

2023-11-07范琳刘志刚于利吉文彬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上肢动态神经

范琳 刘志刚 于利 吉文彬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康复科,山东 青岛 266035)

帕金森病(PD)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神经系统病变,绝大多数患者进展速度相对较慢,在疾病进展期间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运动迟缓、步态及姿势异常等改变,对患者运动协调功能及活动能力造成了较大影响〔1〕。据调查资料显示,PD好发于60岁人群中,且在近年来PD发病率不断升高,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2〕。当前,针对PD的治疗尚无根治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多以缓解PD症状为主要目的,在其基础上所实施的其他康复治疗手段的意义在于可进一步促进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这段时间较为漫长,效果也欠佳〔3〕。现为了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开始在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动态肌肉稳定技术治疗方法的应用,其中动态肌肉稳定技术是一种最早由布拉格学派传人Pavel Kolar所开创的一个新型的临床康复疗法,在应用期间可通过利用腹内压、矢状面稳定性及关节共轴等引起足够重视,将运动发育学作为基础,其中不仅包括了知识及理论基础,同时还可实现对患者当前状态的评估、训练及康复策略,在既往临床工作中多用于稳定性训练,并获得了可靠的效果〔4〕。本研究拟分析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对老年PD患者运动能力、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自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老年PD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行临床症状及体征等各项检查后确诊,符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5〕中诊断标准;病情分级参考Hoehn-Yahr分期结果为Ⅱ~Ⅲ期者;能够完成相应训练;患者知情同意本试验。排除标准:合并存在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合并存在严重血液系统疾病及代谢性疾病者;合并存在四肢骨折者;合并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临床资料缺失者。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康复训练,30 min/次,1次/d,5 d/w。常规药物:在《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年)》〔6〕的使用标准下采用药物治疗。康复训练:(1)平衡功能训练:指导患者以站立位的形式在平衡杠左右实现重心转移;(2)步行功能训练:在进行髋、膝及踝控制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迈步训练;(3)躯干核心肌力训练:采用桥式运动方法保持3 min训练;(4)功能性日常生活训练:包括穿脱衣物、独立进食、绘画、书法写作及训练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动态肌肉稳定技术治疗,30 min/次,1次/d,5 d/w。动态肌肉稳定技术治疗方法:(1)初始摆位:指导患者所采取的初始摆位方式参考婴儿3个月时期躺姿,帮助患者平躺在治疗床上,使其双髋、膝、踝呈90 °屈曲状态,并将髋关节微微外展,并呈现出明显的外旋状态〔7〕。指导患者将其双上肢呈现出自然的状态放置身体两侧,并将胸廓维持在呼气的位置上,每次可维持2 min,重复进行5组。若患者无法完成上述运动姿势,在治疗时则可将患者踝关节轻微托起。(2)趴姿训练:趴姿训练姿势同样参考3个月婴儿姿势,指导患者可趴在治疗床上,使其前壁接触床面,将其胸部抬离床面,下肢放松后,摆放患者脚背在治疗床上〔8〕。每次训练时间维持在2 min左右,可重复进行5组。若患者双上肢肌肉力量可达4级以上,则可引导患者完成双手手掌接触床面以完成进一步的进阶动作。(3)四点支撑 引导患者采用四点支撑位的方法参考8~10个月婴儿的姿势进行,指导患者采用四点跪位方式,采用双手手掌及膝盖等与床面接触,帮助患者手与肩关节呈垂直状态,膝与髋关节呈垂直状态,踝背伸直。每次需要保持2 min,重复进行5组。若患者能够顺利完成该项动作,则可采用三点跪位的方式完成相应进阶动作,在帮助患者抬起单侧上肢或下肢之后,同样可有效维持该姿势〔9〕。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以及肌肉厚度。(1)上肢运动功能指标评价标准:Brunnstrom评分、Fugl-meyer上肢(FMA-UE)评分、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值、患肘屈曲时肱三头肌CR值,其中Brunnstrom量表共包括6个阶段〔10〕,不同阶段对应不同分值,分别为1~6分。FMA-UE量表共包括33个子项目,共覆盖66分,二者均是得分越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越强,CR值则是通过肌电分析系统检测获取。下肢运动能力指标包括Fugl-meyer下肢(FMA-LE)评分、起立行走测试时间、10 min步行测试时间、步频、左右步长差。FMA-LE量表总分34分,得分越高,患者下肢运动能力越强。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患者左右步长差进行有效分析,步频越大,左右步长差越小越好〔11〕。(2)采用卡伦平衡功能对稳定极限(LS)、多姿势下稳定测试(PS)、稳定时间(TS)进行评价。(3)采用超声诊断的方法对腹横肌及多裂肌的肌肉厚度进行诊断及评估,全部测量方法在同一个放松的状态下完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χ2检验、t检验。

2 结 果

2.1干预前后两组上肢运动能力指标对比 干预后两组上肢运动能力指标中Brunnstrom、FMA-UE评分较高,且观察组市政地对照组;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CR值较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上肢运动能力指标对比

2.2干预前后两组下肢运动能力指标对比 干预后两组下肢运动能力指标中FMA-LE评分较高、起立行走测试时间较短、10 min步行测试时间较短、步频较高、左右步长差较低,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FMA-LE评分较高、起立行走测试时间较短、10 min步行测试时间较短、步频较高、左右步长差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下肢运动能力指标对比

2.3干预前后两组平衡功能指标对比 干预后LS较长、PS较短、TS较短,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LS较长、PS较短、TS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两组平衡功能指标对比

2.4干预前后两组腹横肌及多裂肌厚度对比 干预后两组腹横肌及多裂肌厚度均较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干预前后两组腹横肌及多裂肌厚度对比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老年PD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对患者生理功能及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较大,已成为能够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一种有效疾病〔12〕。据调查资料显示,对PD患者而言,通常会存在不同程度慢性运动功能减退的情况,这也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正常的活动功能造成了较大影响〔13〕。当前,与PD药物治疗方法相比,PD的康复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且康复治疗对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也尚未引起临床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作为物理治疗领域最具权威的课程,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更好的理解神经生理学和运动系统功能的方式,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结合既往研究报道,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的应用基于人体运动发育学,强调了在应用期间回归人体最初状态的重要性,通过有效促进增加肢体运动功能及肌肉力量,可达到控制及维持躯体及肢干稳定性的目的,既往多应用于儿童脑瘫、脑皮质萎缩等治疗工作中,并获得了可靠效果〔11〕。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在应用期间通过模仿婴儿的运动发育过程及运动行为,利用婴儿的运动发育过程以实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目的〔14〕。同时,按照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的观点认为,婴儿时期若存在运动发育不足的情况非常容易对神经肌肉疾病造成较大影响,并由此发生生物力学上的缺陷,严重时则会导致解剖学缺陷的出现。由于婴儿时期的神经及肌肉系统在整个人体发育过程当中需要实现紧密的协调及配合,由此对抗重力,从而维持姿势并达到改善患者活动能力的目的。由于PD患者因疾病的影响存在控制能力较差、动作连贯性较差等特点,这也导致动作的时效性受到较大影响〔15〕。因此,对PD患者而言,采取该方法的治疗及控制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结果证实,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平衡障碍,同时还可促进增强腹横肌及多裂肌厚度,这在促进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恢复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综上,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应用在老年PD患者中可有效促进提高其运动能力及平衡功能,增加腹横肌及多裂肌厚度,为预后康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上肢动态神经
国内动态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动态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神经”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