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RF、ACCP 抗体表达与骨侵蚀的关系分析
2023-11-07贺楠楠耿晓楠
贺楠楠, 耿晓楠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 风湿免疫科, 2CCU, 河南 洛阳 471003)
骨侵蚀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的继发性损伤, 据统计, 75%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 年内会出现骨侵蚀, 进而造成患者关节损伤, 影响关节功能,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 临床找出可判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骨侵蚀的血清指标, 及时明确患者病情对降低骨侵蚀发生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 是以变性免疫球蛋白G (immunoglobulin G, IgG) 的融合蛋白片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已被证明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1]。 抗环瓜氨酸肽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CCP) 是以合成的环化瓜氨酸多肽为抗原的自身抗体,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是评估患者病情进展的高度特异性指标[2]。 鉴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RF、 ACCP 抗体表达及其与骨侵蚀的关系,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72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3 例, 女39例; 年龄38 ~72 岁, 平均年龄 (47.65 ± 3.33) 岁; 体质量指数18 ~25 kg/m2, 平均 (21.10 ± 1.03) kg/m2; 病程2 ~13 个月, 平均病程 (4.65 ± 1.12) 个月。 纳入标准: 符合 《骨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 版)》[3]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且经X 线、 血常规、 尿常规检查确诊; 初次发病; 接受药物、 手术治疗且进程顺利; 依从性良好, 可配合完成本研究。 排除标准: 合并肝、 肾等器官组织严重病变者; 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既往存在骨创伤史、 手术史者; 治疗前确诊为骨侵蚀者。
1.2 骨侵蚀判定标准及分组方法参照 《中国肌骨超声检查指南》[4], 所有患者均接受双能X 线骨密度吸收仪 (西安乐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型号: PDXS LS-100) 检查, 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分期, 其中Ⅰ期: 无骨质破坏性改变或关节端骨质疏松; Ⅱ期: 存在轻度软骨破坏、 轻度软骨下骨质破坏, 并伴有轻度关节活动受限; Ⅲ期: 存在软骨破坏, 关节软骨下囊样破坏、 关节半脱位, 关节间隙狭窄; Ⅳ期: 关节软骨下囊样破坏、 关节半脱位, 关节间隙狭窄, 且有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将Ⅰ期与Ⅱ期归为未发生骨侵蚀, 纳入未发生组; Ⅲ期和Ⅳ期归为发生骨侵蚀, 纳入发生组。
1.3 血清RF、 ACCP 抗体水平测定采集所有患者入院时晨起空腹外周肘静脉血10 mL, 离心后取上层清液,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济南鑫贝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型号: BK-400),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RF, 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CCP。 试剂盒选自江苏科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
1.4 基线资料收集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 收集入选患者性别、年龄、 晨僵时间以及28 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5](根据关节肿胀数、 关节压痛数以及总体健康状况模拟评分) 等相关资料。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 检验;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RF、 ACCP 抗体表达与骨侵蚀的关系;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侵蚀发生情况随访6 个月, 72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 发生骨侵蚀20 例, 发生率为27.78%(20/72)。
2.2 骨侵蚀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一般资料以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比较发生组的血清RF、 ACCP 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 (P<0.05); 两组的其他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发生与未发生骨侵蚀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n (%), ]
表1 发生与未发生骨侵蚀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n (%), ]
?
2.3 入院时血清RF、 ACCP 抗体表达与骨侵蚀发生的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血清RF、 ACCP 过表达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骨侵蚀的影响因素 (P<0.05)。 见表2。
表2 入院时血清RF、 ACCP 抗体表达与骨侵蚀发生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而骨侵蚀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继发性损伤, 可引发关节损伤, 导致患者关节功能障碍[6]。 本研究结果显示, 随访6 个月, 72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骨侵蚀20 例, 发生率为27.78%, 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侵蚀发生率较高, 及早明确可判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骨侵蚀的指标十分必要。
血清RF 是最早发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抗体, 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7]; ACCP 抗体是由机体B淋巴细胞分泌, 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自身抗体之一,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即可出现阳性, 不仅具有良好的阳性预测值, 还可用来预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8]。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血清RF、 ACCP 过表达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骨侵蚀有关, 即血清RF、 ACCP 含量越高,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侵蚀发生风险越高。 分析原因在于: 血清RF 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 可与抗原进行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尤其在微循环中可形成大量沉淀免疫复合物, 从而促进炎性因子的分泌;炎性因子增加可刺激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 促进白细胞和血管内皮黏附、 渗透, 增加破骨细胞分化因子的分泌, 导致破骨细胞分化, 从而诱发骨侵蚀的发生。 ACCP 抗体可直观反映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免疫功能, 当患者ACCP 抗体表达增加时,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免疫机制遭受破坏, 对炎性因子的抑制能力下降, 局部炎性反应加剧, 进而导致骨侵蚀的发生。
综上所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骨侵蚀与其血清RF、ACCP 抗体表达水平关系密切, 血清RF、 ACCP 水平越高, 骨侵蚀发生风险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