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中河道堤岸防护工程施工技术运用分析
2023-11-07雷雪斌
雷雪斌
(广东穗鑫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肇庆 526400)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水利工程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生活及灌溉用水。其中河道堤岸防护是水利工程关键的构成部分,不但可以有效抵御洪涝灾害,还可以促进排水畅通。从广东部分地区来看,其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河道长时间受到侵蚀,造成水利工程质量下降,不利于两岸居民安全。因此我们应该强化对河道堤岸防护施工的研究,以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提升。
1 河道堤防护概述
在河流发展过程中,基于流水的冲击作用,极易造成河流沿岸的地质环境出现较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水流会产生较大的冲击作用,对岸边岩石造成影响,同时河水中有关物质也会造成地质条件出现变化。在长期发展下极易降低河流堤岸防护效果。在出现洪水灾害时,若是对堤岸采取的措施不合理,将极易导致崩岸现象。通常表现为滑落式及倾倒式崩岸。这二者都会对河流沿岸相关设施产生破坏,对此应实施堤岸防护施工。实际进行施工时主要涉及堤岸支护和堤坝等工程施工。在这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结构涉及膜袋混凝土等。堤岸防护工程包括墙式及逆向等护岸工程。技术人员应结合实际状况选用相应的施工技术。
2 堤防工程重要性及施工现状
(1)堤防工程重要性。堤防工程主要作用是进行挡水的,其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利用堤防工程能够对洪水进行阻挡,尤其是水位高和汛期流量多时,可借助堤防工程科学防洪,把洪水截留于泄洪部位,从而减少洪水对工程的破坏。其次,针对与海域距离较近的工程,通过堤防施工可以全面抵御风浪和海潮的侵蚀。
(2)施工现状。①堤岸防护不够安全。对于堤岸防护工程来看,其施工难度非常大,所需注意事项非常多。实际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若是水位大于限定值,将不利于堤岸防护工作的开展。若是在此期间开展施工极易导致工程产生小孔洞及塌陷等现象。若是未第一时间开展工程修复,基于水量的提升往往会造成河岸决堤。在这一过程中若是未运用科学的措施开展补救,将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在水利工程中堤岸工程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若是实际建设过程中有安全问题,不但增加施工时间,还导致反复施工问题,若是未落实后续的养护工作,后期工程也极易产生更多问题。堤岸防护施工往往是就地取材,广东部分地区的土料质量相对较差,难以达到相关的施工标准,由于当地施工水平不高,所以技术人员无法有效掌控施工质量,工程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河水冲刷将导致工程防护效果下降,最终会导致堤岸坍塌问题。②防护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实际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广东一些地区的河道堤岸防护管理工作中未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及机制,造成管理工作存在滞后性。在进行防护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对施工中不规范行为开展优化,对项目开展审核及批复,并注重工程的后续养护。然而实际进行堤岸防护管理时,不管是林牧渔业还是环保部门均能加入工程管理工作,导致有关部门管理职责不是非常清晰,极易产生管理漏洞以及存在重复管理的问题[1]。
3 水利工程中河道堤防施工技术的运用
3.1 土料填筑施工技术的运用
(1)科学选取填料土。在开展堤防施工时应保证土料选取的科学性,这对工程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开展土料选择过程中,应根据填筑工程特点借助低透水性黏性土开展施工,以此减少土体渗流的现象。根据填土规格来看,应保证黏粒含量达到15%~30%,同时还要对塑性指数进行控制达到15~20。在这一过程中土壤中不能存在杂质,同时还要对其有无含水植物根茎开展检查,避免对土质结构造成影响,防止土质污染问题,另外在进行填料选择时应尽量降低运输距离及成本。在土料选择完成后,技术工作者应结合施工标准有效筛选土质,避免黏粒不达标土质混入其中。
(2)保证施工技术合理性。一方面,应对土料填筑开展处理。正式开展施工之前应先对堤基开展检查,确保其清洁性,对有关杂物开展全面清理,避免混入污染物。最关键的是堤坝基面等部位的清理,以确保工程所有环节的施工都达到相关设计标准。实际进行施工时,若是地面落差比较大,应开展水平分层处理,按照先低后高原则完成,如果是顺坡的话无须铺填。另一方面,有效处理堤防填筑。在进行填筑施工时,应根据具体的工程结构运用相应的填筑施工方法,比如分段施工模式能够对机械作业开展标记。所有施工段都要开展统一碾压,同时对接头部位进行有效控制。结合设计标准开展填筑,对施工进度及质量开展全面控制。
(3)填筑压实技术。在进行堤岸填筑施工时,利用压实施工可以确保其稳定性及安全性。在进行压实作业时应先明确有关碾压数值,结合设计和施工标准求出科学的碾压数值,确保实现工程预期的目标。在进行压实处理时应对土料含水量开展有效控制达到3%上下,利用逐段压实法开展碾压。对各段进行处理之前,应先构建相应的标识,避免后续施工过程中产生遗漏问题。另外当压实作业结束之后,应第一时间开展洒水施工,同时对洒水量开展有效控制。
3.2 河道堤防施工技术的重点
在河道施工建设过程中,一般通过浆砌石(图1)来护砌河道,不过施工方式会影响生态植物生长,难以达到生态河道长期发展需要。为了让景观可以符合河道要求,推动植物生长同时切实预防河水冲击,针对河道护底可采取多种施工工艺,如格宾石笼。
图1 浆砌石
(1)格宾抛石护岸施工技术运用。在运用格宾抛石护岸方法要根据工序开展,先抛填护脚,再抛填岸坡。正式工作之前针对有关位置要落实好测量,比如水深与河床剖面,一般是控制网测量。根据抛石区水速、石头大小来对抛石处进行明确。要先开展抛石试验,把获取的结果当作技术执行的依据[2]。并且结合现场明确试验次数以及地点确保抛投的准确性。针对迎水顶冲地方可选择抛石法,根据护岸堤角抛石。采取干砌石技术来完成护面工作,对于抛投施工要根据顺序开展,以分段形式开展处理。当进行操作时,在完成水下操作之后再开展水上施工。通常选取枯水期,借助抛石船开展人工抛石,结合要求有效平整抛石面。在水下作业中也通过人工方法开展修正,借助竹竿来测量,提高测量精准性。
(2)石笼抛石护脚施工技术运用。从河道堤防施工技术来看,该项技术也属于不可或缺的内容,与护脚的稳定息息相关。在护脚施工过程中要结合设置标准落实好控制,使用抗冲材料让施工标准可以符合冲刷要求,让河床可以适应地形改变。对于石笼抛石护脚来讲,它属于关键的护岸技术形式,一般用于冲刷不显著的地区。并且要综合考虑植物防护效果。通过钢丝网开展垒砌构建格宾石笼(图2)。其运用不限于河流长度,并且便于操作。从工序来看,应由上游至下游开展过渡,采用从上到下的抛投方法。
图2 格宾石笼
(3)墙式护岸施工技术的运用。对于河道堤岸防护来说,实际进行施工时采取的墙式护岸形式有很多种,在这之中挡土墙和悬臂式挡土墙(图3)等有着普遍的运用。针对墙式护岸应结合护岸结构和走向构建临水直立形式。在进行施工过程中,临水直立形式往往会运用于主河道的防护中,尤其是堤外滩地及相对狭窄的部位。通常是借助钢筋混凝土当成墙体材料。对于墙基外部应结合围堰开挖状况,借助赛克格宾抛石形式全面降低工程量,确保墙体与堤岸稳定性[3]。
(4)坝式护岸施工技术的运用。该项技术对堤岸防护施工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实际的施工方式主要是把河道中水流和堤岸进行分离,避免对堤岸造成侵蚀。坝式护岸包含四种结构,如丁坝(图4)和顺坝等。其中丁坝有着广泛运用,常常运用在河床宽的区域以及河流相对平缓的河段,不但能够对水流进行科学调节,还有利于增强堤坝抗冲击效果,确保堤坝稳定性,同时结合地形变化科学调整堤坝结构。
图4 丁坝
(5)高压喷射防渗墙技术的运用。在进行施工时,一般是借助搅拌机对石子开展搅拌获得浆液,基于压力作用下对土壤实施浆液灌入,在混凝土冷却完成之后逐渐构建成防渗墙,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地基防渗效果。伴随近些年的经济发展,该项技术获得了普遍的运用,其中有关设备的操作非常简便,而且投入成本不多。高压喷射技术涉及3 种喷射方式,依次是旋转、定向及摆动方式,应结合实际施工需求,使用科学的喷射方式。随着该项技术的运用,可以切实增强地基稳定性,充分发挥加固地基的作用,从而避免渗漏问题的出现[4]。
3.3 土工布铺设技术
在河道堤防护岸施工中,土工布铺设也是非常关键的施工技术,不但有助于增强护岸工程质量,还确保护岸稳定性。结合水利工程相关标准,施工者应科学选取土工布(图5),利用缝接的手法确保两块布有效衔接在一起。在对土工布开展铺设过程中,应事先对护岸坡面实施处理,将有关尖锐物体全部清除,避免对土工布造成刮伤。想要全面减少自然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应尽量在晴朗天气下开展施工,实际开展铺设过程中应保证顺卷打开,避免其过于松散及过于紧密,应使其充分适应坡面地形,最好是可以与地面贴合,这样将获得较好的施工效果。另外应避免施工者穿钉鞋在上面行走。当铺设工作结束后,应开展垫层及面层铺设,降低土工布被暴晒的时间[5]。
图5 土工布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河道堤岸防护是十分关键的部分。应根据实际的施工状况选用适当的施工方式。不管选取哪一种施工方式都应贯彻生态护岸理念,满足水利工程施工标准同时确保堤防施工质量,强化施工管理水平,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水利工程的进步,从而全面减少内涝和缺水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