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研究
——以榆林市为例

2023-11-07杨瑾韦军陈诺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20期
关键词:榆林传统体育

杨瑾 韦军 陈诺

(1.榆林市体育局 陕西 榆林 719000;2.西安邮电大学体育部 陕西 西安 710121;3.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7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深刻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力量。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体育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观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塞上古城榆林,黄土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千年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无论是古代体育、红色体育,还是现代体育,无不体现榆林深厚底蕴的传统体育文化,其传承与发展对于增强民族自尊、提高文化自信具有时代意义。

1、榆林体育文化的代表时期

1.1、以汉画像石竞技体育为代表的古代体育文化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体育活动。榆林自秦汉以来,即为北疆要塞,控南扼北,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长期处于边关,民风悍勇,历来崇文尚武,传统的体育活动历史悠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其中尤以汉代为代表。我国古代竞技体育在汉代获得了较大发展,这与汉代社会发展、备战体制、尚武思想、狩猎享乐风气盛行有关。两汉时经济发达,国力增强,尚武文化成为这一时期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榆林发现的汉画像石,拥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竞技类的图像占体育活动题材的40.7%。例如:双人的技击竞争就有棍对棍、剑对钩镶、戟对刀、盾对剑、戟对戟徒手对矛以及徒手对戟等多种形式,内容繁复多样。此外,还有双人击剑,其中一人箭步直刺,另一人半蹲,做防御状;两人对打,一人使剑,另一人使钩镶等。可见,尚武文化在榆林汉画像石中有显著体现。两汉边郡不仅要对外作战,还要经常进行军事训练,许多边郡子弟多能武善战,对肢体接触性的项目热情度很高,因此榆林汉画像石中的角抵、射箭、搏击、斗兽十分常见。这些汉画像石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榆林地区体育文化。

1.2、以陕甘宁边区全民体育为代表的红色体育文化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体育实践活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军队、革命根据地及广大解放区领导宣传、组织,由广大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留下了一笔特殊财富,即红色体育文化。在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史中,榆林市绥德县体育运动的发展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陕西省第四师范学校自1924 年在绥德兴办后,体育活动就在学校率先开展,主要以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为主。陕西省第四师范学校的运动员当年曾三次前往榆林中学进行了包括篮球、足球和拔河在内的比赛。1945 年和1946 年,三五九旅和绥德警备司令部旧址处曾连续两年举办“五卅”运动会,参加单位有绥德各机关、学校和米脂县等各界、各地运动员。比赛项目有球类、哑铃操、霸王鞭、花圈舞、叠罗汉等等。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支撑着边区广大军民,全员参与、坚持不懈、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让官兵士气高涨、敢于斗争,群众精神面貌生机勃勃,随之形成了特有的红色体育文化。

1.3、以省运会辐射效应为代表的新时代体育文化

随着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以及榆林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快速发展,榆林体育文化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被赋予更多的精神内涵。省运会展现的榆林体育精神胸怀大局、自信开放,以体育为桥梁,搭建出陕西各地市文化交流的舞台,为三秦父老、全国、全世界人民,呈现出包容、现代、开放、绿色的榆林新形象。通过体育文化展现更自信、更挺拔的姿态,这源自榆林城市整体实力的提升,也源于社会观念的转变。竞技体育跳脱“唯金牌论”,竞技运动文化努力走向自觉。省运的辐射效应已显现:全民健身的理念与行动深度融入大众生活,积极健身、崇尚健康成为新的生活追求,太极拳、健身气功、秧歌、腰鼓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得到推广的同时,健身跑、健步走、骑行、徒步、游泳、球类等运动项目深受欢迎,射击、马术、航空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新兴起来,体育文化元素多样化,社会审美与健康观念也在悄然转变。

2、榆林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榆林不断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创新,举办多项赛事,如国际马拉松赛、沿黄公路自行车赛、“一县一品”太极拳、登山越野、定向越野等精品赛事,让体育精神深入人心;响应“三亿人上冰雪”号召,举办冬季冰雪运动会,让冰雪运动文化绽放时代风采;将陕北腰鼓、陕北秧歌特色项目引入校园,让青少年汲取传统文化之养分。2022 年成功举办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从筹备初期启动实施的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课题研究,到全景呈现榆林体育发展历史、成就的体育展览馆建成;从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彩开幕式,再到浸润人心、以文化人的省运村文化非遗展示馆,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榆林大放异彩。新时期,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外来文化冲击等因素影响,榆林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着现实困境。

2.1、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提升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是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感觉。它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要发展就要建立牢固的群众基础,群众基础亦是文化认同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榆林体育文化积淀着陕北人民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榆林人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凝聚着智慧和创造力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榆林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活跃大众生活、增强人民体质、加强群众团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成为榆林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只有在文化上认同了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才能在实际行动中促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当下,不少青少年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不够,缺乏深度认知的动力,甚至出现“断代”现象。

2.2、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式的丰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社会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政府包办文化传承的现象仍然存在。在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过程中,家庭、社区、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渠道不畅通,意愿不强烈,难以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合力,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此外,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缺乏有效的现代传播手段。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从单向转变为双向互动,从线性转变为多维,在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中的信息接受者,也同样是二次传播的主体者。为此,只有拓展传播渠道、借助新媒体特性,让其真正参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构建,才会对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感知、理解、认同、接纳,同时自觉承担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之重任。

2.3、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壮大

体育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生态产业,属于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交叉融合新业态,具有体育文化的健康价值、教育价值和娱乐价值等本质属性,同时也具有文化产业的文化传播、文化传承、产业价值和精神效能。榆林虽具有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但其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与现代体育项目相比,榆林传统体育项目受关注度、产品开发等方面严重滞后。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业深度融合亟待加强。

2.4、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换的加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来说,创新可谓永恒的主题词。发展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即可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也是延续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命脉、发挥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效能、提升文化自信时代之需、人民之需、发展之需。因此,榆林民族传统体育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础上,保有自身文化特征的同时,形成了一种传播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理念新形态,从而被更广泛地认知。

3、榆林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发展路径

3.1、深入挖掘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此,需要将体育文化建设融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过程,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按照当今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从古至今的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旧的”发展为“新的”,将“新的”发展为“更新的”。虽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当下受西方体育冲击影响,但其传承主体依旧拥有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这是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契合时代发展需求、谋求发展机遇、实现和谐共生的关键所在。榆林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处于体育全球化发展的现代化大环境中,需要具备创新转化能力和产业化价值,才能实现“动态传承”、“发扬光大”。要挖掘宝贵的历史留存中的传统体育文化宝藏,并赋予时代性、适应性,使其融入城市治理、发展总体框架中,发挥相应的社会价值及历史价值,为陕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头活水。赓续了几千年的榆林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性、实用性、养生性,更适用于陕北大众。盘活体育文化资源,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体系,提升其时代价值意义重大。

3.2、加强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基地建设

推动新时代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用好校园这一载体,为榆林体育发展和体育强市建设汇聚精神力量。积极打造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基地,将榆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泛融入课程、教材,加强学校体育教师对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和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引领学生自觉接受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体育精神、传播体育价值。立足榆林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发挥学校自身资源优势,传承榆林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同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方面有机互动,提高传承基地建设水平。此外,充分发挥基地的平台、纽带作用,在体教融合基础上创新建设方式和管理模式,探索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共建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让榆林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拥有更多样的传承载体、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和更多层次的传播学习人群,真正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3.3、多平台多维度进行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播

不同载体可以多维度促进体育文化传播,提升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体育博物馆是弘扬体育文化、宣传体育精神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应加快榆林体育博物馆网上建设,进一步开展体育文物藏品征集以及收藏管理保护工作,可与其他类历史博物馆形成互惠互通,举办题材多样的体育文化展览,搭建展示平台,打通全民健身服务信息化渠道,促进榆林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可与相关文化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所等开展多方位合作,组织体育文化创作,更多形式地推出传统体育文艺作品。积极推动横山腰鼓、踢场子(民间秧歌)、靖边跑驴、舞龙灯、舞狮子、抬灯官等榆林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在国内、国际上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体育文化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最通行的文化符号之一,要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对外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以榆林举办各项赛事为契机,加强榆林与周边省市及世界各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提高榆林体育文化软实力。在运用电视、广播、报刊传统媒介外,积极使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让大众成为见证者、记录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和发声者,形成正面舆论导向,以体育人文精神给大众以正确的认知和价值定向。

3.4、整合资源,健全传统体育文化产业

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可以增强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活力,满足当前社会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中华传统要素和民族要素。针对现有榆林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瓶颈,可考虑整合榆林与本地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以及周边省市体育自然资源,建立起传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格局,让体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例如,实施推进榆林传统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精品赛事,榆林体育文化优秀节庆体育项目、民俗民间项目、民族项目等系列活动,为传统体育文化企业、机构搭建平台和渠道,加速传统体育文化产业高速高质发展;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全力整合资源,导入文化、旅游、体育、科技等因子,深度挖掘、保护、传承与推广榆林传统体育文化遗产项目,用新的内容形式,向世界讲好榆林体育故事,为榆林构建传统与现代结合、文化与产业并重、守正与创新共具的新时代传统体育文化产业。

4、结语

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须把握时代脉搏,勇担时代责任,始终站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快推进榆林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是榆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榆林精神、榆林价值和榆林力量的现实要求。

猜你喜欢

榆林传统体育
榆林感怀
走榆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