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巨大脂肪瘤临床分析
2023-11-06廖红明颜风波何本超
廖红明 颜风波 何本超
脂肪瘤(Lipoma)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较常见于躯干、肩部、颈部和腋窝,但一些特殊部位也可存在,如支气管内[1]、肋骨[2]等部位。头颈部脂肪瘤相对少见[3],单发于头颈部脂肪瘤约占脂肪瘤的4.25%[4],好发于40~60 岁成年男性[5,6]。脂肪瘤临床上较为常见,因位置表浅,易于发现,早期行手术切除,极少数脂肪瘤生长巨大,现收集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5 例头颈部巨大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诊断头颈部巨大脂肪瘤患者5 例临床资料,男2 例,女3 例;年龄52~65 岁,平均57 岁;发现肿物到就诊时间12~30 年,平均19 年;肿瘤最长径9~15cm,平均11.2cm;手术时长60~120min,平均85min;术中出血20~40ml,平均30ml。术后随访时间6~15 月,平均10.8 月;实验室检查血脂含量中,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含量偏高,总胆固醇含量4.42~6.02(mmol/L),平均5.37(mmol/L)(正常值2.83~5.17mmol/L),甘油三脂含量3.25~8.19(mmol/L),平均4.94(mmol/L)(正常值<1.7mmol/L);5 例头颈部巨大脂肪瘤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5 例头颈部巨大脂肪瘤患者的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前行颈部强化CT 及颈部核磁,术前行细胞学穿刺考虑脂肪瘤;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麻醉气管插管,4 例患者因肿物在颈前部采用仰卧位;1 例患者因肿物在颈肿物,故采用俯卧位,全麻静脉插管后,医护人员将患者摆好俯卧体位,手术中注意保护气管导管通畅,患者充分前倾暴露颈项部。
2.2 手术方式
沿肿瘤隆起处沿皮肤皮纹方向切开皮肤,单极电刀逐层分离,双极电刀电凝止血可疑出血点,结扎肿瘤周围的血管,避免损伤神经,沿肿物周围逐步分离解剖。因肿瘤巨大,无法完全窥及肿瘤时,可先解剖肿瘤一端,助手双手呈90°拉钩,使其视野最大化,牵拉组织从肿瘤底层分离,可疑面神经下颌缘支走形时,则不建议使用拉钩,以免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最后完整切除肿物,术区生理盐水冲洗术腔,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创面,修剪部分皮肤,对位缝合。术区加压包扎,术后观察患者有无面瘫,有无出血等并发症,手术后标本常规送病理学检查。
结果
5 例患者术后未出现明显不适,未出现声嘶、面瘫、呛咳等并发症,手术伤口无感染发生,术后病检回示颈部脂肪瘤,术后4d 拔除引流管,颈部加压包扎,8d 拆线后出院,切口愈合良好,出院后随访1 年未见复发。
典型病例:患者,女,65 岁,因发现左侧颈部肿物30 余年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左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前方可见大小约10cm×15cm,半圆形,边界清晰肿物,见图1。颈部强化CT:左侧颈部椎旁胸锁乳突肌下见不规则团块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周围组织受压,增强扫描无强化,病灶主体呈脂肪密度,最大截面约10.2cm×8.6cm, 胸锁乳突肌向前推移,向内下延及甲状腺左侧叶平面,左侧颈部椎旁胸锁乳突肌下占位,考虑脂肪瘤,见图2。颈部核磁:左侧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间不规则团块状短T1、长T2 信号灶,STTR 序列呈低信号,范围约10.5cm×8.4cm×14.5cm,邻近组织推压、移位。左侧颈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占位,考虑脂肪瘤,见图3。术前行细胞学穿刺提示脂肪瘤,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择期在全麻下行左侧颈部肿物切除术,沿左侧颈中上皮纹行弧形切口,切开皮肤及颈阔肌,逐层分离重要的血管及神经并保护。术中见左侧胸锁乳突肌外侧可见大小约10cm×15cm,表面光滑的肿物,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包膜完整,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及副神经均受压,结扎肿物周围血管,完整切除肿物,切除肿物重量达1.6kg,见图4),切面呈淡黄色,分叶状,术后予以加压包扎,抗炎、支持对症治疗,术后患者无面瘫,无声嘶及呛咳等不适。术后病检回示:左侧颈部脂肪瘤,见图5。术后4d 拔除引流管,术后8d 拆线出院,见图6,出院后密切随访,未见复发。
图1 术前肿物图像
图2 术前强化CT 图像
图3 术前颈部核磁图像
图4 术中肿物
图5 术后病理
图6 术后8d 图像
讨论
脂肪瘤(Lipoma)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较常见于躯干、肩部、颈部和腋窝,但一些特殊部位也可存在,如支气管内、肋骨等,好发于40~60 岁成年男性,脂肪瘤大多生长缓慢,患者自身无明显不适感,主要位于皮下组织,较少累及颈部肌肉组织及各种重要的结构中[7]。脂肪瘤通常在2~10cm 之间,超过10cm 的脂肪瘤在临床上罕见。王笃权等[8]报道左侧面颊部约35cm×35cm 巨大脂肪瘤,体重达4.6kg;Woo 等[9]报道一例生长20 年脂肪瘤的患者,切除时脂肪瘤大小约为32cm×20cm,本例患者左侧颈部脂肪瘤生长到10cm×15cm 才就诊,临床上同样实属罕见。
目前关于脂肪瘤的病因尚不明确,部分学者提出其发病因素与内分泌、代谢及遗传疾病密切相关,可能是由于机体内致瘤因子增强发生基因突变后,导致正常的脂肪细胞异常增生的一个过程,肥胖患者中脂肪瘤的发生更常见。不规律的饮食习惯、现代生活的压力因素、生活节奏的不规律认为是脂肪瘤发病的诱因。长期饮酒可能也与脂肪瘤发生相关。孙项业[10]描述17 例头颈部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其既往均有不同程度的饮酒史,并且都有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异常,过多饮酒容易引起脂肪肝,与体内血脂水平密切相关。本次病例5 例患者,大部分患者入院辅助检查血脂中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较高,推测血脂水平含量可能也与脂肪瘤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联。遗传可能也是其发病的另一个因素,本次研究的5 例患者中,询问病史发现病例1 的儿子,颈项背查体可见约3cm 肿物,行体表彩超检查后考虑脂肪瘤,推测脂肪瘤可能与遗传相关,这些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脂肪瘤的诊断并不困难,典型的脂肪瘤表现为扁圆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界限清楚的肿物,质软,伴有假性波动感,一般不与周围组织粘连[11]。术前可通过行超声、CT 及MRI 对肿瘤判断,了解肿物与周围血管有无粘连,必要时可行细胞学穿刺,可进一步明确诊断。B 超是一种廉价、无创及易重复的诊断工具,目前越来越多应用于颈部体表肿物的诊断中,脂肪瘤在超声下通常呈椭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晰,含有平行于皮肤的短线性反射条纹,内部回声可能从高回声到低回声不等[12]。CT 及MRI 可了解肿物周围血管走形,以及肿物与邻近血管有无粘连;由于脂肪含量较多,脂肪瘤CT 值大多在-50~-150H[13],磁共振可表现出以脂肪信号为主,边界清晰的肿块影。CT 及MRI 能够更好的帮助手术医师确定手术入路以及手术方案,确定手术范围,为术后创面修补提供依据。颈部脂肪瘤主要与颈部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纤维瘤病、颈部罕见疾病如马德龙病、弥漫性脂肪瘤病等相互鉴别。颈部神经源性肿瘤主要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及副神经节瘤,神经源性肿瘤可发生颈部任何部位,生长情况与神经走形密切相关,大多发病年限较长,持续生长,可表现巨大[14],疾病早期无特殊不适,晚期肿瘤侵犯神经时可出现神经受累症状,如Horner 综合征、声嘶及呛咳、咳嗽,压迫臂丛神经后可出现放射性疼痛等[15,16]。颈部脂肪纤维瘤病由脂肪组织以及成纤维细胞成分组成,多表现为无痛性肿物,好发于儿童头颈部及四肢,可呈局限性生长,亦可呈弥漫性病变,中晚期肿瘤可累及周围血管及神经,导致肢体肥大,甚至巨肢症[17,18],术后免疫组化有助于确诊。马德龙病又称为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病,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地中海区域,与饮酒密切相关,典型特征为颈部、肩部、上臂、躯干、臀部和大腿上部区域有大量对称的无痛性、多发性、非包膜脂肪组织堆积[19],可导致颈部外形改变,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结合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检查有助于鉴别[20]。弥漫性对称性脂肪瘤病好发于头面部及颈部,生长方式主要呈多发性及对称性生长,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饮酒、内分泌代谢紊乱相关,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但由于生长速度较快,患者易产生压迫症状而就诊,大量脂肪堆积颈项部可呈“马颈”,也可呈弥漫性分布表现,其病理可呈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改变,部分可表现为钙化及骨化改变[21,22],术前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资料进行全方位鉴别。
手术切除是治疗脂肪瘤的首选方法,病理诊断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通过本组病例笔者有以下经验:①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本组5 例患者均发现颈部肿物达10 年以上,最长达30 年,期间未曾到医院就诊,建议应加强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及时就诊、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②术前应考虑到创面修复以及美观问题,皮肤切口设计尽量隐蔽,对于瘢痕体质患者以及对外形要求较高的患者,可请整形美容科会诊后术中行皮下美容缝合技术,减少术后医疗纠纷的发生。③术后护理方面建议加压包扎,同时引流管不可过早拔除,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以及颈部肿胀情况,防止创面之间形成腔隙,影响愈合。④本组病例脂肪瘤巨大,手术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术中发现肿物包膜比较完整,需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血管及神经,防止形成医源性损伤。⑤术后应长期随访,由于脂肪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心态及饮食习惯,积极锻炼,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