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地图”进行有效复习的尝试初探
2023-11-06武同利
武同利
摘要:在初中地理复习阶段,如何有效对众多的地理事物进行综合回顾复习,使知识能够系统地在脑海中显现,考试中进行顺畅提取,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不可忽视的方面,笔者尝试通过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理地图”,从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入手,旨在能够使学生整体性、系统性地复习中国地理概况。
关键词:“心理地图” 中国地理概况 有效复习
先看下面这样一例学业水平考试题目。
读我国渝、陕两省市局部地区图,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图中省会城市a、b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A.成都平原 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 黄土高原
C.成都平原 黄土高原
D.四川盆地 湟水谷地
(2)对a、b两城市及附近自然地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城市附近河流结冰期长,b城市附近河流结冰期短
B.a城市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b城市位于第三阶梯
C.a城市位于湿润区,b城市位于半干旱区
D.a城市位于亚热带,b城市位于暖温带
在这样一组练习中,通过局部区域图,考查地形区的分布、地势阶梯的分布、1月0℃等温线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及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布。地形区的范围选取的尺度比较小,设问方式较为常规,考查知识点的分布涉及到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三个节次的内容,学生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在地理教学中,许多学生反映地理知识太零碎,记不住,易遗忘,地理课程不好学。面对这些问题,笔者搜集了当地近些年的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进行分析,结合地理教学积累的经验,并通过与问题学生进行交流,找到了一些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并加以记忆和理解的方法。本文主要就引导学生构建自己心中的“心理地图”进行中国地理概况部分知识复习的尝试进行初步总结。
有的学生在复习中国地理概况这一部分时,习惯于对文字内容进行机械识记,而忽视地理位置的定位;习惯于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进行分章节复习,而忽视整体性的掌握。这样在学习中就不容易将知识进行整体构建,掌握困难,易遗忘,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在“心理地图”的构建中,笔者尝试通过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的思路,帮助学生先后建立并填充起中国轮廓图、主要经纬网格、省级行政区划、主要地理要素分界线等组成要素,这样一幅关于中国地理概况的“心理地图”就大致完成了。下面将详细阐述一下构建地图中的过程控制。
一、形成中国轮廓图
中国轮廓图在“心理地图”中的形成,首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对陆上疆界、海岸线的大致延伸方向,主要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主要岛屿的分布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形成经纬网格
在已经形成的中国轮廓图上进行地理坐标建构,可以从我国领土四至点的经纬度开始,在地图上描绘出90°E、100°E、110°E、120°E以及20°N、30°N、40°N等主要经纬线网格。
三、省级行政区划
进行省级行政区划主要是明确主要省区在图中的位置,这一过程需要前面行政区划做基础,能够记住主要的省级行政区的轮廓特征,并对其地理位置进行大致定位,进而对其行政中心进行定位。
四、划定地理要素分界线
在中国地理概况的内容中,有许多的地理分界线,同样需要在记住其名称的基础上,进行位置定位,如人口稠密区与人口稀疏区的分界线定位;作为省区分界线和地形区分界线的山脉定位;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定位、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定位;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定位、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定位、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定位;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定位、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定位;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定位;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定位、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界线定位;以旱地为主的耕地和以水田为主的耕地的分界线定位、耕地为主的地区和草地为主的地区的分界线定位;主要的铁路交通线;主要的畜牧业区与种植业区的分界线定位等。
地图构建完成后,就是如何使用地图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复习。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引导学生结合省级行政中心、主要的地形区等进行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作物熟制、工业发展条件分析、铁路交通线的回顾复习。例如,山东省济南市,地处华北平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特征,所处华北平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以旱地为主的耕地,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等,作物熟制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所处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有京沪线自北向南经过。再如,汉水谷地,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特征,该地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以水田为主的耕地,主要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
在复习中,笔者又尝试通过自主学习、同桌互助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抢答等形式引導学生对自己建构地图的熟练运用,经过几番尝试,学生在中国地理概况部分的掌握情况普遍好转。在后续教学中,笔者将对于该方法的适用情境、适用范围、方法的科学性等进行深入研究,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复习巩固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