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高职课程研究与实践
2023-11-06李文双
李文双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0)
0 引言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BOPPPS 模型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型[1]。BOPPPS 模型包括六大环节,分别是导言、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与总结。该模型在国外的相关研究较多,且大多为理论性阐述及其与各学科结合的研究。
文献[2]在研究中详尽阐述了BOPPPS 模型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文献[3]通过研究发现,BOPPPS 模型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科的单元进行剖析,从而更好地改善教学处理方式。文献[4]对BOPPPS 模型的各环节进行深度分析,研究了BOPPPS 模型的应用策略和流程,为课堂设计提供参考。文献[5]提出,基于BOPPPS 模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闭环模式,该模型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型。文献[6]提出,BOPPPS 模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课堂体验的教学模型,符合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
本文以某高职院校的“机房节能减排知识与应用”课程为例,以BOPPPS 模型为基础,面向“00后”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课程研究与实践,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案例和经验总结。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为“00后”,其性格特点鲜明,有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传统的授课思路和观念已不再适用。理工学科专业课程的理论性相对较强,知识关联性和迭代性较强,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觉得较为困难。
某高职院校面向通信机房动力与环境就业方向的学生开设的供用电技术专业主要教授通信机房节能改造等内容,国内可供参考的课程教学经验较少。“机房节能减排知识与应用”课程为学生大二阶段学习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目前适用于通信机房的动力节能技术,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房节能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通信机房节能技术有整体认识,理解通信机房的典型节能技术的原理、使用条件、优点、缺点等,学生进行通信机房维护及节能设计时,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实现设计科学、有效、节能。该课程属于综述类专业课程,理论深度较浅,技术广度较强。
1.2 研究意义
以“机房节能减排知识与应用”课程的第一章内容为例,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裁剪”,分解课程模块包,结合企业实际工程运维的资源与案例,优化课程资源并科学设计模块包的测评资源。将“岗课赛证”育人机制运用到教学中,联合企业做好“通信机房节能改造”岗位的能力分析和人才培养计划,系统建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为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建设提供实践案例和经验总结。
课题研究采用新理念、新方法,采用BOPPPS 教学模型辅助教师备课,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课程分解成多个环节,并对知识体系进行模块化分解,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及“基于模块”的学习模式,合理安排实践环节,发挥其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作用,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综述类专业课程的学习需求。
1.3 研究方法
1)文献调研。搜集国内、国外高职院校及机构开展的关于BOPPPS教学模型的实践设计资料,研读与学习成果体系构建、课程地图、多元评价体系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借鉴其教学设计思路。整理“机房节能减排知识与应用”课程的课程模型和课程设计资料。
2)行业、企业调研。有针对性地邀请数据中心行业部门主管、企业专家、一线从业工程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对“机房节能减排知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要求进行梳理。
3)反向课程设计。通过调研,分析“通信机房节能改造”岗位的职责以及职业资格标准,科学地分类与归纳本岗位的职业能力体系,构建课程的学习成果体系,反向设计本课程的课程框架,并开展课程教学设计。
4)调查问卷法。以“0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为调查问卷的主体,分别在课程实施前、中、后3 个阶段进行3 次问卷调查,以获得学生对BOPPPS 教学模型的接纳程度。调研内容包括学生的兴趣点、喜欢的上课形式、近期的学习感受、希望改进的意见、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对BOPPPS 教学模型应用效果的认可度。
2 课程教学设计
将BOPPPS 教学模型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在“机房节能减排知识与应用”课程中进行深入挖掘。课程包含数据中心能耗现状、空调节能技术、变频技术、新风节能技术、气流组织设计原则6 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均可采用BOPPPPS 教学模型进行课程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今后学生从事数据中心节能改造设计工作提供思路,帮助学生掌握节能技术的主要评价方法和评价维度。
2.1 教学设计
以课程第一章的“数据中心能耗现状及问题”为例,设计适用于“00 后”大学生的BOPPPS 教学模型。课程体系的建立主要考虑国家政策导向、教学资源、行业资源、知识目标、行业和企业标准、教学实训环境、岗位工作情景、职业技能证书要求等,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构建图
一方面,通过企业调研及企业实践等形式,联合企业共同梳理“通信机房节能改造”岗位对机房节能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明确“通信机房节能改造”岗位的主要任务及能力需求,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
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合作完成课程设计。“00后”大学生的个性相对鲜明,大部分学生积极性相对较强,但仍有极少数“被动型学生”,其积极性有待提升。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信心的树立,多维度提升“00 后”大学生的整体积极性,如图2所示。
图2 多维度提升学生积极性
2.2 课程设计
以“机房节能减排知识与应用”课程中的“数据中心能耗现状及问题”微课教学为例,基于BOPPPS教学模型进行课程设计。
2.2.1 课程导入
有效利用网络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在授课前发布“一网打尽、一查究竟”任务,通过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对现有数据中心的能耗现状进行调研。任务小组包括3 个小组:“节能组”负责查阅数据中心国内能耗现状;“低碳组”负责查阅数据中心国外能耗现状;“环保组”负责查阅近三年国内、国外通信行业节能政策动态及导向。
在课程导入阶段,授课前学生完成线上调研任务,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调研情况。这增强了“00 后”大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同时分享行业能源现状,突出了节能、低碳的重要性。
2.2.2 学习目标
“00 后”大学生对理论类的课程缺乏兴趣,更喜欢目标相对突出、任务清晰可量化、参与感强的课堂。因此课堂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学习目标的分解、提炼,将学习任务细节化、清晰化,提升“00 后”大学生的参与感,同时帮助其有效掌握课程主要内容。
该微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通信行业及数据中心能耗现状,掌握主流配套设施节能技术方向。根据内容,该微课可分解为数据中心能耗问题重要性、能耗评价指标算法以及主流节能技术方向3 个模块。
2.2.3 课前摸底
为更好地凸显职业岗位带动效应,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通信机房节能改造”岗位的相关从业人才,教师结合现有制冷实验平台资源,提取职业岗位基本知识的要点并转化成课程的课前考点,发布客观题测试问卷,以充分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作为后续教学重点、难点的参照依据。
2.2.4 参与式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堂好课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00 后”大学生喜欢新鲜感,愿意接受相对有趣的挑战任务。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时,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根据小组成员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参与度进行打分,采取“教师打分、组内自评、生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这既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真正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学。
2.2.5 课堂总结
课程考核题目在学习通平台发布,围绕数据中心能耗现状及评价指标进行考查,学生每道题目的正确率均在85%以上,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次课程的重点知识内容。在课堂总结环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教师对学生总结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并对通信机房能耗现状及节能的重要性进行强调。
将课程教学模型使用前后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在BOPPPS 教学模型使用后,学生整体学习兴趣普遍提升,通过课程任务分解的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其中,得分最高的项目为“寻找课外学习资源”,其次是“与同学交流讨论”和“课堂学习”。
表1 教学模型使用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对比结果
统计BOPPPS 教学模型使用前后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以每周课后学生学习时长为统计单元,对3个班级共135 名学生进行统计。在BOPPPS 教学模型使用前,大部分学生每周课后平均学习时间约为2~4 h。在BOPPPS 教学模型应用后,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加,大部分学生每周课后平均学习时间约为6~12 h,学生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3 结语
针对高职院校“00后”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法、行业调研、反向课程设计、调查问卷法等对课程进行调研。通过学生特征分析,梳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基于BOPPPS 教学模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了“00 后”大学生对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