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大学书法课程为例

2023-11-06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1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书法教学模式

姚 灼

(白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讲授法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大学书法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可以具备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能做到新旧知识的衔接,但是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对一些难点问题仅凭教师讲述无法真正理解,也不能很好地实现知识的素养的提升。对此,鉴于书法课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规律与理念,对书法课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策略,通过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和活动,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一、书法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教学理念之弊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为主要理论基础,主张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主宰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1]。此模式使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度,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模式也使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所降低。而在传统教学理念下的书法课堂教学亦存在此类问题,学生自身丧失了对字体结构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而实践能力未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教学成效之弊

学生对书法认知、理解和书写能力有所差异。部分学生及其家长会将书法作为综合素养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幼年或上大学之前有所接触,甚至是接受过系统化培养。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书法课程的认知和理解较好,互动和实践能力较强,学习效果较好。相比之下,从未接触过书法教育的学生,在课程上则容易表现出接受较慢、理解不到位、不愿进行课程互动、书写能力较弱的现象。面对如此课程情况,学生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状况,如此以往,如缺乏个性化的辅导,学生间的差距将会逐渐扩大,部分学生将会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会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从而影响学生整体学习效果。

(三)教学资源分配之弊

在练习的环节,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与周围同学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询问教师,但还有部分会自己埋头解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去进行指导[2]。书法课程是面对全校师范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由于教师的团队人数有限,学生的课程安排、各专业人数不定,教室等资源分配原因,一名教师在课堂中要面对大约六十多名学生甚至更多。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授+粉笔”,然而教师在讲台上的示范和讲解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授课需求,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在进行一对一地指导环节中,由于学生表现出来的书写水平不同,教师所花费的指导时间亦有长短之别,进而可能导致课程结束后,仍有部分同学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四)教学方式之弊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以及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我国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讲授+粉笔”,教学过程过于沉闷,课堂行为较为单一。而随着这些年互联网的发展,大学本科课堂的教学形式的确有所改变,但也只是将粉笔板书改为了教学PPT,本质并没有改变[3]。在书法课堂中,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知识讲授,单方面地将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接受和消化的时间,进而导致学生不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偶尔的课堂互动也只能针对几个同学,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强。

(五)评价机制之弊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基本教学目标,评价功能只定位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上,而忽视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评价。评价主体基本是自上而下的,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只能无条件服从教师。评价内容只关注学业成绩,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关注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4]。书法课以实践为主,是考查课,这种评价模式会使得很多学生出现侥幸心理,平时态度松懈只对结课作业认真对待,因此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不能够的测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和成绩,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评价结果偏差,出现成绩“不公平”的现象。

二、混合教学模式在书法课中的优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有的授课需求,为了将信息化与教育相结合,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是指互联网思维、模式、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将深度融入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针对教育领域,该文件提出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5]。因此为了解决书法课程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弊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改变现有的教学状态。

(一)凸显学生地位主体化

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活动实施前,明确好本课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应非常清楚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怎样让学生主动学习?期待学生从课程教学中获得什么能力?[6]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整体思路,利用好线上资源,实现线上和线下课程的结合。以超星学习通平台为例,在课前将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放到教学平台上,通过给学生发布教学任务的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在课堂中也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而是通过师生互动、问答等方式将主体转移到学生身上,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任务驱动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层层重点突破,化解难点[7]。教师由“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8]。结合书法课程本身的特点,定制“每课一师”的规则,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当教师的角色,根据自己课前预习中了解的知识,以自己的角度讲解课程内容,其他学生可以适当补充,教师则在整个课程中起到穿线连接、重点提醒和适当纠正的角色,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以及重难点知识的落实。角色互换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实现教学成效持久化

相较于线下的课堂教学资源,线上的教学资源安排比较灵活,并且资源内容经过任课教师根据授课班级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可以确保线上资源内容的合理性,避免大量教学资源的出现对学生产生误导。同时,线上教学资源改变了线下教学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的弊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吸收重点知识的快慢不断反复观看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循环化,这对于书写基础较差或者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是有利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次或者多次播放教学资源,以便弥补自己在课堂中没能吸收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书写水平参差不齐的状态,长此以往也不会使基础较差的同学丧失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课上,学生从主观上更加自觉地接受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课下,学生更加主动加强对兴趣较强的科目进行复习、自主学习、拓展相关知识,学习成效自然会好[9]。

(三)保证教学资源均衡化

原有的教学模式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实现资源的均衡化,总会出现教学“死角”,而线上资源在课堂用的使用,可以通过电脑端或手机端实现教学资源的均衡化,不管一名教师面对多少学生或者学生上课的位置在教室的何处,都可以以第一视角看到课程内容,再通过教师在课程中的讲解与强调,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重难点。长此以往便建立了一个资源库,将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和课堂中的教学资源放入平台,供学生反复观看和学习。而书法课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有较高要求,观察能力的提高可以很好地促进书写能力的提升,线上教学资源的运用正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实施教学评价科学化

原有的评价机制往往会把最后的课业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忽略掉在平时的学习中依旧努力学习的学生表现,而现有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两部分来实现最终的课业评价。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的资源分享实现学生打卡学习,能够清晰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所有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后作业依旧通过学习平台进行发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进行高效的复习和下一次课的预习。如此,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对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参与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掌握,进而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其次,可以引导学生之间互评,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生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与评价,最终以自评+互评的方式来评价课堂练习。期间,教师充当组织者与引导者,对于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并可在空闲时间随时看到其学习现状,对表现优异者进行表扬,同时督促其他学生,促使线上教学活动持续有序进行[6]。同样,课后作业也可以采取匿名互评的方式,相互批改作业,最终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分为辅,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体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教学能量极大化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五育并举”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在“唯分论”的背景下学生的德育、美育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杜威说“教育无目的”,也就是说教育不应该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书法课程不仅仅是提高学生技法能力更是追求传递其更深的价值。

书法艺术教育在德育方面也显示出它的功能,可以促进人的思想、品德、情操等健康发展。学艺先学做人,这是中国艺术教育优良的传统。传统书法艺术教育历来重书品,更重人品,始终把人品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是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10]。书法讲求结构讲求严谨,做人亦是如此。“书以人贵,人以品学重”,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带学生领略书家的书法作品,如通过对颜真卿等书家书法作品的赏析,使学生感受书法作品中散发出来的凛然正气。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书法讲求自然之美,通过线条的急与缓、轻与重、黑与白的变化来展示书法的自然之美。通过线上资源了解青铜器文字的浑厚古朴、摩崖文字的浑然天成,欣赏张旭书法的行云流水之态、王羲之书法的刚柔并济的中和之美,使得难以接触到的书法作品都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提出了“里仁为美”,强调美善共生,美与德是高度统一的,正是这个道理[11]。

刘熙载所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的内涵是文化修养,书法与诗词歌赋、国学知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也是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线上课堂分享使得国学等经典内容不断被吸收和积累,进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内涵,提高知识素养的同时增加自身内在修养,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讲授+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有的授课需求,经常性出现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教学水平不齐、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学生积极性较差、评价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为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改变教育教学思路,拓宽教育平台,通过网络资源的分享,引导学生进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资源的无限循环化和均衡化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同时改变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重新定义的教学评价机制也有利于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线上教学开辟了新的教学渠道,学生通过对书法作品的欣赏以及对国学经典的了解,不仅使学生的书法技法能力更上一层楼,而且实现了德育和美育的教育,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和内在修养。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书法教学模式
书法
书法欣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书法
书法欣赏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