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模式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11-06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1期
关键词:理论课研究生思政

甄 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1)

PBL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次提出,最先应用于医学教育。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被誉为教育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革新”[1]。P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深层次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PBL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适应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要求

2010年8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下发之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了“学时减少”与“内容增多”的矛盾,这一矛盾成为新常态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实行PBL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思政课教师引导研究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性学习,将学习过程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有利于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二)符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向性和实效性要求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提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调整的原则:一是课程的导向性,旨在通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二是课程的实效性,旨在通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

在PBL教学模式中,思政课教师遵循导向性和新颖性原则,引导研究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具体问题进行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润物无声地根植于研究生的思想中,发挥着指导性作用,助力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了确保选题的新颖性,研究生通过知网等资料库,查找资料,了解本专业和学科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找准一个新切入点进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PBL教学模式注重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研究生自主地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使研究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PBL教学模式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小组中的每名研究生都必须积极准备、共同承担,在交流讨论过程中,研究生能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提高了研究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也培养了研究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所以,研究生在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符合导向性和实效性要求。

(三)符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要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3]。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印发以后,各高校为了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积极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专业课教师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这种效果是局部的、碎片化的。要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必须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是两条线教学的现状,加强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的顶层设计,打破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壁垒。

在PBL教学模式中,因为设计的问题与研究生的专业和科学紧密相连,激发了还没有进入学术研究阶段的研究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与专业课教师(导师)加强联系,进行专业和学科问题的沟通,并与专业课教师(导师)共同探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专业领域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理清了马克思主义方法在专业领域运用的脉络,专业课教师也加深了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掌握,实现了研究生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产生了协同效应。

二、PBL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

本文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与PBL教学模式的普遍性有机融合,形成包含问题设计、组建小组、自主探究、课堂展示和成果评价“五位一体”的模式。

(一)问题设计

PBL教学从问题设计开始。问题设计遵循“三结合”原则:一是结合研究生学术研究、思想或生活实际;二是结合国家重大战略或社会热点;三是结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另外,问题设计必须考虑研究生专业的多样性,做到专业的全覆盖,这样便于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将问题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专业特色的融合,便于各小组根据本小组的专业特点,确定一个切入点并将这些问题具体化,形成本小组的探究问题。

(二)组建小组

小组讨论是PBL教学的形式。为了PBL教学顺利开展,在完成问题设计以后,开始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小组的依据:一方面,以专业为基础,建议相同或相近专业的研究生建组;另一方面,人数以5~7人为宜,这样既有利于每个组员发挥自身的作用,又确保通过组员的齐心协力能够完成问题探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授课,这样每个教学班大约可以组建15个小组,各组推举一名小组长,负责成员分工汇总、提交研究成果,承担对其他小组探究成果的评价及与教师沟通等,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开展。

(三)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PBL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自主探究是指各小组接到探究问题的学习任务以后,小组成员在查找资料、征求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导师)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讨论确定与本小组专业密切相连具体问题,并展开具体研究,获得研究成果的过程。

选题有两方面要求:一方面必须与专业或学科相关。在确定题目前,各小组成员与专业课教师(导师)沟通自己的想法,了解自己的专业或学科研究的大方向,再与小组成员讨论商定一个与本小组成员的专业和学科相关的探究题目。另一方面必须体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向性。要求各小组成员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或方法分析和解决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确定以后,各专业小组随即围绕所选问题展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资料收集时,各专业小组可以在知网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参考各类相关书籍,要确保资料的权威和时效性;在分析和整理资料时,小组成员要通过“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的过程,形成小组成员自己满意的成果,再将成果发给专业课教师(导师)把关新颖性,发给思政课教师把关导向性;在制作PPT时,要求PPT既能突出重点内容,又具有完整性,可辅以精美的图片以及多样的播放技巧;在腾讯会议直播探究成果并进行录屏时,要求参与直播的研究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阐述知识点,并呈现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做到有声有色有热情。

探究成果包含PPT演示文稿、相应的WORD文档以及直播探究成果的录屏文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到思政课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的PBL分组任务作业系统中。提交探究成果以后,开放评价系统。

(四)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是在课堂上通过PPT和语言表达相结合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通过课堂成果展示,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还有利于研究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也是师生角色互换、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体现。为了成果展示顺利进行,特做如下规定。展示时间:安排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次课(2学时),每个小组将课堂展示时间控制在5~7分钟。展示顺序:由思政课教师提前一周在学习通开通“抢答”功能,抢答的顺序即为展示顺序。展示成员:上台展示的可以是一名小组成员,也可以是小组成员的有机组合。展示内容:一方面是介绍探究成果,另一方面介绍本小组成员在探究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五)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是PBL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评价得分计入研究生平时成绩。过程评价包括小组成员自评和小组成员互评:小组成员自评是小组成员对自己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参与态度(30%)、努力程度(50%)以及收获与体会(20%)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是各小组成员对小组内其他成员的积极性(20%)、合作意识(40%)以及实际贡献(40%)进行评价。结果评价包括组间评价、教师评价、课堂展示评价。组间评价是各个小组长对其他小组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的成果录屏文件的选题(20%)、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与专业和学科的融合情况(50%)、PPT制作质量(30%)进行评价;教师评价是指思政课教师对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的成果录屏文件所反映的学生知识掌握(20%)、能力达成(40%)和价值引领(40%)进行评价;课堂展示评价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导师)以及小组长联合组成评分小组对课堂展示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PBL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

在PBL教学中,在确定探究问题时,授课教师以研究生为情景主体设计探究问题的大方向,然后,小组成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联系自己的实践,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选定一个角度确定本小组自主探究的具体问题;在与和同学讨论时,研究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自主地判断、选择和接受同学们的意见,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意见一致;在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时,研究生有选择解决问题的所需要资料的自主权,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整理资料形成探究问题的主框架。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只对是否与专科和学科联系紧密、是否坚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向性进行把控,在如何将思政课导向性融合在专业和学科中,由研究生自己决定;在制作PPT和直播录屏以及课堂展示汇报时,由小组成员通过自荐和推选,选出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的学生承担这三项任务。这样,从确定探究问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到制作PPT和直播录屏形成探究成果,再到课堂展示探究成果,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独立完成,任课教师就是一个观众和聆听者,完全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完美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实现能力达成的教学目标

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力量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是获得知识放在首位。”[4]PBL教学模式践行了这种理念,在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掌握了搜集资料和捕获信息的方法,以及筛选、取舍、整合等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又在新的问题的基础上再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和知识的建构者。在确定具体探究题目时,需要收集大量资料,了解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以确保选题的新颖性。构建解决探究问题的主框架时,需要有机整合资料弄清资料内在联系,以确保框架结构的合理性,解决问题方法的科学性和新颖性。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形成和提高,小组的协作能力也得到升华。

(三)发挥思政课的导向作用,实现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提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向性: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

PBL教学模式,在设计探究问题时立足学生思想和学习实际,如“自然辩证法概论”中设计探究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解决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问题?”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可以适用于所有研究生专业的研究生。这一密切联系研究生学术研究的设计激发了研究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激发了研究生主动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中的各种方法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研究生还会积极思考专业和学科领域中有哪些问题,以及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去解决这些学科和专业领域的问题。这样,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导向作用。这种思想导向作用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对研究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所以说,在研究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时,就实现了思政课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理论课研究生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