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整合优化研究
——基于日新学堂平台
2023-11-06霍红元
鲍 艳,霍红元,王 金
(北京工业大学 城市建设学部,北京 100124)
一、研究背景
在新工科背景下,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同时发挥大数据资源的优势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开放式课程教学资源的概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面临改革,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学模式的需求越来越大。
2012年慕课的出现反映了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2012年被誉为“慕课元年”,从此,慕课正式走进我们的生活,并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国内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深度及广度在不断增加,其对高校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1]。
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习者学习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广义上,一切用于支持教学活动的资源,均可称为教学资源或教育资源,如人、物、环境等[2]。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无论是对教研团队、学校资源的整合,还是对课外培训、校际合作等都将具有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共享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布局、资源协同利用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共建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尤其是优质课程资源并进行整合优化,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效果,国内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我校的相关教学研究工作开展更晚。本文拟以“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为教学研究对象,基于超星的日新学堂平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期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整合与优化,以提高教学质量,从专业基础课授课的角度进一步诠释北京工业大学的教学理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展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将课件等资源放置于互联网服务器中,公众可以免费下载。之后陆续有相关文献和报道,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开放教育资源已经从只关注资源建设的研究发展到资源建设、共享、实践的系统化、集成性研究。国内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理念传播和影响仍然存在很多障碍,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的层面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实践和理论相对稀缺,课程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深层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研究还主要从政府和管理机构的视角出发,探索资源共享的体系框架设计等。国内的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及整合与优化系统性的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近几年才见相关报道。
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方面,任友群等[3]从调研资料中发现很多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功能不够丰富,缺乏与学生讨论、交流的互动环节,没有可记录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功能,不能进行专业教学课堂的实时互动。安晶[4]以“PLC”课程的系列微课资源为例,通过利用超星学习通软件、慕课等互联网媒介进行资源共享,同时倡导校际合作。程倩[5]基于云计算设计了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王威认为慕课平台教学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但在实际工作当中,教师没有以严格的标准来展开教学资源的共享。
在教学资源共建机制方面,部分教师都会自发地建立校内的资源库,存在重复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现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课程内容不丰富、质量参差不齐,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导致目前教学资源出现了大量重复、难易程度不清晰、质量参差不齐,甚至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学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知识水平而感到困难,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搜索、筛选和整合,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方面,孙立会[6]认为缺乏监管机构进行统筹规划,高校与教育机构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无良好的统一协作机制。翟景朋[7]基于“互联网+”开发和共建了现代政治课程教学资源,并选择“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教研的突破口,探索了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机制。
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方面,大学课程资源由多个教师分别讲授,课程资源在内容上、表现形式上存在不统一的现象。李金超等[8]从课程课件、课程电子教案、课程案例、课程试题库、文献资料等方面,较早地进行了课程资源整合优化的平台设计,并实现共享。房敏等[9]利用网络平台、教学软件、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将高等数学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在分析了高校教学资源保量不保质、重建设轻应用、资源共享性差、存在信息孤岛的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叶福兰等[10]提出云计算在整合优化高校教学资源中的应用。
三、专业基础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一)改革传统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极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质量。
(二)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打破时空局限
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师生不再囿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模式,学生也能根据自身专业学习情况快速获取所需资源,充分利用日常的碎片时间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三)整合共享教学资源,提高育人质量
任课教师的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的差异,使得其对相同课程的理解和课程的准备各具特色。整合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随着资源共享理念和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扩充和改善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模式。
四、专业基础教学资源共建的内容与方法
在与教研团队各位教师沟通的基础上,以教学大纲为基础,讨论各章节的教学细节,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划分任务,分别录制教学视频、实验课视频、设计课内互动环节、共建课内测验及试卷题库,以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整合与优化。
(一)开发教学课件、共建共享教学案例
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结合教学团队中教师的专业背景,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择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重新整理并提炼教学课件,主要包括的内容:教案、课件PPT、教学短视频、教学案例。通过共建共享的机制来管理和实现,其中教案由建立课程群负责人负责,教学短视频、教学案例等由教研团队教师根据各自学习、科研工作中负责、参与、接触的典型工程案例依据授课要点编写出来,教研团队集中组织、讨论、筛选教学案例,日积月累,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逐渐编制成典型教学案例库,更好地服务于日后的教学工作中。
(二)共建共享理论教学视频
教学团队教师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教学视频的开发:(1)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针对所授课专业对象采用自己录制教学视频的模式,首先根据制作教学视频的主题内容要求,查阅并整理资料、编写好相应的课程PPT,再录制教学视频,然后剪辑、整理教学视频,上传到日新学堂中相应的授课课程的目录下。(2)对于部分授课内容也可采用外单位开发的教学视频,在互联网上搜集与教学大纲相关、适用的视频,经教研团队讨论、精选,选用既符合教学要求又对教学资源可进行有效补充的视频,上传到日新学堂所授课程的课程资料中,成为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视频结合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资料可以同时实现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
(三)共建共享实验课教学视频
“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动手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若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2学时内完成一个测量要素的实验,教师需要在理论授课时不仅要讲授清楚测量的原理,还要介绍清楚仪器设备的各部位零部件及仪器的使用方法,授课重点要明确。目前采用先理论再实验的方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效,但是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重复讲授的问题,增加教学工作量。教研团队可提前共建实验课视频,视频分两部分录制:(1)仪器零部件介绍视频。(2)测量原理操作视频。理论授课时穿插视频介绍,使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四)共建共享、整合优化课内测验题库、作业库及试卷题库
目前我校“测量学”教学团队有5名教师、1名实验教师,每年都承担土木工程专业、智能建造专业、交通工程、市政给排水工程、城市规划等5个专业12个班的理论授课和测量实习任务,各教师各自独立授课、单独命题考试的现状很难评定不同班级的学习效果。由于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考试分为周内考试、周外考试两种形式,所以授课教师每年各自更新试卷库的工作量很大。本研究中每名授课教师将各自的试题库按照各章节的难易程度录入超星日新学堂的资料库——题库、作业库、试卷题库中实现题库共建,然后通过教师团队管理功能实现题库共享。按照各章节建立的试题库,为每个教学任务点测验查找测验题,节约时间;同时也为考试环节试题覆盖各章节的要求进行组卷查找提供便利。
(五)设计课内互动环节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尤其在特殊时期,大规模的网络授课扑面而来,要想保质保量地开展教学工作,就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研究充分利用日新学堂活动库的功能,设计课内抢答、讨论环节、课内随堂小测验等,课内随堂小测验环节可充分利用已经建好的各章节的题库测验题,随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
结语
基于超星开发的日新学堂平台,开发“测量学”网络教学课件、教研团队共建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和实验视频、设计课内互动环节、设计课内小测验、共建题库和试卷库等手段,以实现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所授“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与优化,并逐步完善,进一步实现与校外资源共享。通过本研究及实践,该模式将有助于课程知识的传播,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