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3-11-06张会领吴光林孙一方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1期
关键词:理论力学力学育人

张会领,吴光林,孙一方

(广东海洋大学 a.海洋工程与能源学院;b.船舶与海运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这一表述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完成对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培养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而课程思政正是实现课程育人功能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需要继续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功能和作用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

“理论力学”是本科工学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主要阐述力学的基本原理、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和动力学的基本定律。它不仅是后续“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力学”等力学课程的基础,更是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力学”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力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素质创新型工科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理论力学”课程的概念抽象,定理高度概括,是对现实世界高度抽象的结果,也是解决工程问题最根本的理论和最一般的方法,正因为如此,“理论力学”工程实践的针对性较弱,很难找到课程思政融入的突破口[3]。

如何将课程思政与“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相融合,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地解决理论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问题,实现全方位育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对“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从思政融入方式、对教师的要求以及课程思政设计几个方面,探索“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式和课程思政的融入技巧,以期完成在专业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4]。

一、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

“理论力学”授课对象一般是大二学生。学生在学习“理论力学”之前已经学习过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对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在思想认识层面,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采取讨论式授课、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专业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在于自然。课程思政不能有说教的痕迹,为了思政而思政,不能让学生觉得突兀。课程思政最忌讳牵强附会,生搬硬套[5]。要实现自然的课程思政融入,首先,要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连接点;其次,充分揭示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后,要巧妙设计,合理安排,润物无声地重塑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可以概括为:立足理论力学课程知识点,合理引入思政元素,适度引申,强化思政线,恰当升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面,自然深化,回归课程知识点。课程思政追求的最终效果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新月凝露育心无痕。从教学内容入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课程思政提升教学内容的质感和温度[4]。

二、课思政对教师的要求

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和实践者。要想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需要拥有丰厚人文功底,并且能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因此,课程思政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一)教师要修身立德,提高政治站位

新时代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立德树人的责任重大,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时刻不能忘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自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自觉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塑造灵魂、培育新人的时代重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满意的思政育人效果,必须自己心中有正气,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真正做到率先垂范,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领。唯有如此,课程思政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教学效果。

(二)更新教学理念,实现全过程育人

教师应当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意义,树立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植入思政的内容。生硬刻板的思政硬植入,不仅不能起到育人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异”反应,适得其反。因此专业教师要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认知,把课程思政提升到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的高度。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教学设计,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内容不是从别的地方移植过来的,而是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做到因事而化,因势利导,山泉出谷,浑然天成。唯有如此才能将课堂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

(三)挖掘课程思想元素,夯实课程思政基础

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教师要结合课程知识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夯实课程思政基础,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要结合相关知识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挖掘课程中科学家的事迹以及与之相关的工程科技实践等,尤其是课程内容是所涉及的重大工程和科学技术发展成果,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使命感、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怀、开拓创新精神等,并把这种情怀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图腾、外化为学生的行为指南。

三、“理论力学”课程思政设计案例

(一)课程思政建设与爱国主义情怀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一定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让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实现育人目标,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贡献,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在授课过程中,将与“理论力学”重要知识点有关联的国内科学家进行介绍,形成榜样力量[7]。在教学过程中作者将“重心”的知识点与黄旭华的事迹相结合,将动量矩的矢量性与高伯龙的事迹相联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黄旭华是中国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为中国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黄旭华的事迹感人至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在教学设计上,将“理论力学”重心的知识点与潜艇的浮游稳定相结合,展示黄旭华等科学家筚路蓝缕开创中国核潜艇研制历程,将核潜艇的重心计算过程与“理论力学”中重心计算公式相对比,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中国核潜艇的研制过程介绍给学生,将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家国情怀铸蛟龙”的高尚品质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学生学习黄旭华精神:敢做惊天动地事,甘做默默无闻人。为了国家利益,有敢于牺牲小我的决心和勇气。

(二)课程思政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其科学精神。在“理论力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讲授科学家的事迹、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运用批判的态度、使用科学工具,通过实验或者思辨获得真知的过程。科学要进步,就要不断质疑、大胆创新。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思考以及一系列假设、实验、求证中产生的。动量矩定理是“理论力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动量矩的概念一直比较陌生,尤其对动量矩的矢量性认识不足,对用右手定则判定动量矩的方向也不甚了解。在教学设计上,我们通过课堂演示实验给学生展示动量矩的矢量性。在学生理解了这一概念后,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绕轴转动的物体都具有稳定性,在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例子来佐证这一点。这个时候我们适时引入中间轴定理,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神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明理而不辩。但是在讲授中间轴定理的时候,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中间轴定理的内容,而是从贾尼别科夫效应谈起,用动画展示这一现象,并让学生判断这一现象是真实的还是虚构来的。贾尼别科夫效应是物体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旋转时所产生的奇怪现象,这一现象奇怪到连牛顿力学都无法解释。如果联想到自转的地球,倘若有一天地球也来一次不稳定的180度大旋转,那么后果恐怕不堪设想。并且告诉学生你眼前所看到的现象,曾被苏联当作能够毁灭世界的机密,直到苏联解体,这一现象才被世人所知。但这一问题在1991年被科学家通过研究网球拍在空中的旋转最终解决,研究者从欧拉动力学方程中推导出了中间轴定理:抛在空中的网球拍无论是沿着转动惯量最大的轴,或是转动惯量最小的轴抛出时,网球拍旋转的方式都是稳定的,但网球拍在空中绕着转动惯量不大不小的中间轴旋转,网球拍的拍面就会出现倾斜式翻转。中间轴定理的提出从根本上解释了贾尼别科夫观察到奇怪现象的真正原因。通过中间轴定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动量矩定理的同时,激发其探索未知的兴趣。

(三)课程思政与个人修养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课程思政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高个人修养。个人修养就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后所达成的境界,同时也是一个自我约束的过程。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应该具体到人的成长上。依照弗洛伊德的人格成长框架,人格可以简单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和混乱无序的。本我的潜意识诉求是推动人格发展的驱动力,但这种本能的驱动既能促使个体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又能使人堕入邪恶的深渊,两种形式都可以给本我带来愉悦,但就社会发展与人类整体而言,需要对本我施加约束力,从长远角度抑制负面欲望,提升个人修养。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能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指导本我追求完善的境界。在讲授“理论力学”约束和约束力内容时,通过约束力分析将个人修养提升的过程与对约束力的认识相结合。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8]。“理论力学”通过教学设计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实现以下三个育人效果:(1)借助力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通过“理论力学”知识的拓展解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3)将理论知识与个人修养相联系,让学生形成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引导学生提升个人修为,培养高尚品质。“理论力学”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了科学精神,提升个人修养,升华了家国情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学习的深度、拓展了学习的维度、增加了知识的温度,最终实现了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理论力学力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移动互联时代理论力学的教学模式
软件仿真在理论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探索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