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3-11-06朱美君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红墨水教材内容笔者

朱美君

在当代教育活动中,教育的核心思想已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生本思想。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高中地理教师的必修课题。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起着关键性作用。

笔者在本文主要从实践活动对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展开,提出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几个方法,从选取活动内容、制定活动方案、选择活动时机和优化活动评价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切实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一、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有着“文科中的理科”之称,所以,高中地理学科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契机,促进学生真正地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但是目前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仍旧局限于“填鸭式”教学,教师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得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所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学习地理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选取适当活动内容。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对高中地理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有着关键性作用,但开展实践活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实践活动的不实际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之前,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教材要求进行活动内容的选择。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时,因为没有办法进行实地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寻找大量关于山岳的学习资料和图片,运用模拟山岳形成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山岳的形成》一课侧重于分析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的关系辅助教学。运用珠穆朗玛峰、华山、日本富士山等山脉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资料,讨论影响山岳形成的条件及原因并加以总结概括。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梳理知识脉络,总结知识点,让学生分小组总结教材知识点,并选取小组代表进行抢答,以巩固《山岳的形成》知识要点。利用图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也提高了专业素养。

2.精心制定活動方案,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制定有效的活动方案,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顺利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实践能力,进而更好地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例如,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实验课为例。笔者通过两个实验活动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和运动规律。地转偏向力是本节课程的教学难点,所以,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准备了两个实验证明物体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并且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不同。

实验一

实验工具:地球仪、红墨水、滴剂试管

为了观察地转偏向力,首先,让地球仪地轴垂直地面,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至两滴红墨水,在地球仪静止的情况下,墨水就会沿经线向低纬度流动并留下痕迹。然后,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再在高纬度某点滴一滴红墨水,此时,红墨水的流动方向发生了改变,从北极向下观察,可以发现红墨水留下向右偏转的墨迹。同样,将地球仪倒转过来,南极向上,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演示观察,从南极向下看,可以发现墨迹向左偏转。

实验二

实验材料:撑开的雨伞、水

实验步骤:①将撑开的伞的顶端模拟北球仪北极点向上,在伞的顶端滴适量的水;②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③观察并描述水滴留痕的偏转方向;④再倒转伞的方向,重复②③步骤,但旋转方向与②步骤相反。

最终,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地球表面上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笔者通过两个简单的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全程投入在实验活动过程中。通过实验验证地理知识,使学生能准确地把握地理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此次实验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大大提高了高中地理课堂效率。

3.巧妙融入信息技术,合理选择活动时机。

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案都很完善的基础上,就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开展实践活动。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明确活动的方式和意义。高中地理知识较为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但是,如果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就能将抽象的地理概念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后羿射日》的方式进行活动导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接下来的地理知识讲解做好铺垫。因此,笔者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既提升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了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活动时机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4.重视有效活动评价,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活动评价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的重要手段。高中生的个体发展有着独特性和不均衡性,作为教师,应该通过积极而有效的活动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地理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笔者通过引入大量事例,引出我国目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足的现状。笔者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讲述自己身边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现象,并邀请学生进行总结概括、分享点评。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接着,笔者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性点评,肯定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热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耐心解答,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在讨论分享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了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总之,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一门相对较难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通过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解读地理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成果进行多方面观察与联想,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红墨水教材内容笔者
鸡蛋壳的奥秘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红与蓝的魔术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
刍议墨水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
浅谈敷料渗出试验对临床护理记录的意义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