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3-11-06赵玉瑜
赵玉瑜
(1.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2.南京理工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 南京 210094)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陈赓是著名的将军教育家,曾在黄埔军校任职,并先后创办和领导过红军彭杨步兵学校、红军干部团、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等。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陈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成果。剖析和借鉴陈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陈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陈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长期过程,是在客观外部环境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而成的。在此过程中,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家庭影响、理论启蒙及其个人实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1.历史背景:风云际变的社会时代
恩格斯指出:“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1]陈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同样铭刻了深深的历史时代烙印。陈赓出生于1903年,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动荡不安,时局混乱。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社会性质的改变使中国人民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局面,可谓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激励广大爱国进步人士继续在黑暗中艰辛摸索前进路径。陈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出生成长,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于心底埋下了一颗爱国救亡的种子,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
2.文化渊源:湖湘地域的濡染浸润
特定的文化环境会密切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之形成发展。陈赓作为湖南湘乡人,其思想观念深受三湘大地独特的人文精神影响,给其后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熔铸了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毛泽东曾如是总结湖湘文化,“重内圣之道的理学和重外王之术的实学,在湖南交织扎根。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2]生长于斯,陈赓被这一文化土壤滋养,更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受到湘籍英才黄兴、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罗荣桓等人的熏陶影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3.家庭影响:将门之后的教养熏陶
家风的秉承深刻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人生轨迹。陈赓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卓越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与其严格、正派、淳朴的家庭密不可分。陈赓出身将门,祖父陈翼琼官至拜花翎副将,被清政府册封“武显将军”从二品,父亲陈道良一生忠厚,三子一婿投身革命,被毛泽东称赞为“对革命有贡献的人”[3]。家庭教育的引导为陈赓指明了前进方向,陈赓自幼聆听爱国志士的感人故事,目睹祖辈父辈乐善好施周济乡邻,遂萌发了爱国民族意识和忧国忧民思想,也为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4.理论启蒙:先进思想的科学指导
陈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对马列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和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1921年,陈赓在湖南铁路局工作之余如饥似渴地学习,一方面积累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受到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等进步书籍报刊的影响,不断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并提出入党申请,积极参加湖南共产党组织的多项活动。后陈赓至毛泽东主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学习,至恽代英、瞿秋白主持校务的上海大学研习,至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等人任教的黄埔军校深造,至苏联远东留学,不断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在之后的办学治军实践中,陈赓受到毛泽东的深刻影响,他所提出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论断和主张,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与支持。陈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既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运用,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完善。
5.实践基础:个人独特的革命经历
少年陈赓怀揣富国强兵的理想从戎湘军,因不满旧式部队的黑暗而投身革命洪流。青年陈赓在新型军校黄埔一期淬炼成长,后在苏联“格伯乌”(政治保卫总局)学习政治保卫,并赴乌克兰学习枪械知识,陈赓由此见识了美德苏等国的先进武器和作战水平,从此立志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化军队。从南昌起义到上海特科,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援越抗法到抗美援朝,从屡次创办军事学校到创建新中国第一所军事工程高等院校哈军工,再到为发展两弹一星事业筑牢根基,陈赓的革命经历跌宕起伏而又充满传奇色彩。他是我军将领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将军,也是出国作战次数最多的将军,在长期的办学治军历程中,陈赓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练就了高超的思想政治工作艺术,为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书写了生动注脚。
二、陈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陈赓长期担任党和军队领导职务,始终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经过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陈赓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为党的建设和军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教育定位:“一个极重要的领导任务”
证件加盖钢印现仍然是人工操作来完成,耗时长,质量不稳定。如果证件数量很多,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大,难免会产生印迹部位受力不均匀,字迹不清晰。目前市场上的全自动钢印机虽解决了自动加盖钢印,但仍需人工把证书放在相应位置,并未真正解决人工操作难题,无法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现设计一种全自动钢印打印机,通过气动抓手抓取证书、自动打印,完成后自动取出证书,对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实际的意义。
陈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曾指出,“深入了解思想工作情况,及时纠正偏向,以保证党的政策及指示的贯彻与端正执行是一个极重要的领导任务。”[4]509陈赓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党的领导的中心环节,是军队整训的首要科目,是作战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干部培养的关键手段,是争取一切力量的强力武器,是掌握科学技术的必要基础。因此,无论在带兵作战、办学治校还是建设工作中,陈赓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陈赓在军队建设方面,不断强化党的领导,提升队伍作战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政治导向,提升学员品德修养;在根据地建设方面,积极争取民心民意,策反敌伪组织。
2.教育目标:“又红又专,红透专深”
陈赓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5]“又红又专,红透专深”是贯穿陈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发展脉络的一根红线,也是其始终坚持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陈赓进行深入细致探索,既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做出重要贡献,也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宝贵实践经验。陈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关于教育目标的贡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陈赓阐释了“红”与“专”的基本内涵。陈赓认为,“红”就是“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4]618,“对党对国家具有无限忠诚、政治坚定、英勇顽强、克服困难、坚决执行命令、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4]727。陈赓对于“专”的描述,从早期的精通“军事理论与技术”[4]47、“无线通讯技术”[4]47,到哈军工时期“国防建设工程技术”[4]693、“精通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各兵种军事工程师”[4]727,“专”的内涵不断演变升级,也生动再现了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其二,陈赓论证了“红”与“专”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红”是基础和前提,政治要统帅技术,否则就无法德才兼备。“专”是方法和路径,只有具备扎实的业务水平,才能做到强军报国。
3.教育内容:“转变学生的思想”的各类知识
陈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将可以“转变学生的思想”[6]的各类知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围绕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实际,结合当下的中心任务,陈赓认真制定教育计划,开好政治理论课,譬如彭杨步兵学校开设的政治课有“帝国主义与中国”“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阶级斗争”等;豫陕鄂军政大学开学第一课是“树立革命的人生观”,结合学习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然后讲授“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融入形势与政策教育;军事工程学院政治教育时间仅次于技术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及毛泽东思想教育等,系统的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学生打好理论基础。陈赓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毛泽东思想教育、爱国主义及理想信念教育、党的政策纪律及时事形势教育、德道素养教育等多项内容,各部分内容相互影响协同互融,形成了较为科学成熟的教育体系,并具有较强的灵活机动性,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特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严格把关,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贯彻落实,以此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4.教育原则:“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解决思想问题”
5.教育方法:“必须生动活泼”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关乎教育成效,陈赓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充实和丰富了陈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一是通过理论宣教和说服教育筑牢思想根基。陈赓坚持开好政治理论课,组织专门力量编写教材教案,带头做好时事报告,不断夯实学员的理论基础,同时经常性开展政治说服教育,认为这是“最主要的,可培养自觉性”[4]666。二是通过密切联系和关心关爱建立良好关系。陈赓坚持深入一线,也倡导教师走进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彼此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这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绝佳的条件。三是通过正面引领和反面警示强化教育效果。陈赓善于抓典型,大力宣传战斗英雄、模范连队、优秀学员的先进事迹,挖掘总结成功经验并推广复制传播。同时批评反面典型,主张通过适度的警示教育帮助学生修正错误思想。四是通过多元活动和常态制度提升教育水平。陈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丰富多彩,陈赓与蒋先云在黄埔军校组织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通过开展演讲会、讨论会宣传革命理论,出版了《青年军人》刊物,组织“血花剧团”,自编自演反帝反封建主题剧目,陈赓经常登台演出,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影响;陈赓在豫陕鄂军政大学成立文艺工作队,创办油印小报《夏屯生活》,组织创作传唱校歌;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组织编排《把一切献给党》《谭国玉》等主题话剧,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教育师生,不断提升教育实效性。陈赓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结、报告、例会、值班等各项制度并固化执行,不断提升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五是通过融入实际和借助合力巩固教育成果。陈赓开创性地构建了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提出了“教书育人”“服务也能育人”等一系列时至今日仍具有颇强引领作用的育人理念,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政工干部做,也不仅各级领导干部做,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要做”[9]126-127,要求“政治工作人员必须钻到教学活动中去,面向课堂、实验室,及时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哪里有教学活动,哪里就有政治工作”[9]118,是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先驱和典范。
三、陈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启示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留下的大量宝贵财富,在新时代依然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我们应从中汲取智慧力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当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源头活水。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陈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与目标的阐述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交叠阶段,高校面临更加复杂多元的环境形势和深刻严峻的内外考验,这迫切要求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一是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筑牢党的领导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两个坚强阵地”,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勇担教育人才科技三位一体战略任务,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人类进步贡献高等教育应尽的力量。二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将党的建设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办好人民满意大学提供方向保证。三是着力体现中国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做好“两个结合”的青年化阐释与普及,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党的故事,传承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2.把立德树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陈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始终把学生摆在首要位置。在陈赓看来,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各项工作均应以此为标准。这也启示我们,新时代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高校要做好立德树人顶层设计,将教育、科研、管理、服务、保障等各环节各部分工作的主旨目标聚焦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上。其次,要着力培养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注重学生德行的养成和知识技能的提升,努力构建彰显学校特色、充满生机活力、具有示范效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怀有炽热中国心和强烈报国志的杰出人才。再次,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引领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靠教书育人的生力军。加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培养力度,加强对“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教书育人楷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最美高校辅导员”等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讲好师德故事、弘扬高尚精神,大力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学风。
3.不断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争取一切有利资源和条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扩大和延伸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育人机制,是陈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作出的一项重要贡献。基于此,我们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队伍融合。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等契机,有效整合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党务工作者、辅导员及校外导师等人力资源,建立融合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体系,形成互相融合、互为支撑、专兼结合的“大思政”工作队伍。二是平台融合。以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为牵引,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训实习基地的育人优势,努力贯通思政教育路径,形成全包围全覆盖式育人氛围。三是网络融合。当前思政教育的主阵营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均在于网络,我们要不断加强各类网络平台建设管理,努力推进数字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赋能。
4.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齐力并进
陈赓重视思政课建设,以军事工程学院为例,政治教育时间仅次于技术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及毛泽东思想教育等,通过系统的政治理论课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陈赓注重思政课教学效果,早在彭杨步兵学校时期,就采取讨论式授课方式,即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陈赓也是有迹可循的课程思政理念较早的倡导者,他主持编写的《军事工程学院教学过程组织基本条例》中规定:“所有教学人员都是学院的教养者,他们应该以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及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员。”要求教师全面关心学员的成长,主动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既教书又育人,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他带领理工科专业教师积极进行思政融入教学的有益探索,为课程思政的理论阐释和实践经验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陈赓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开创性先驱性引领性的贡献激励我们,第一,要深化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结合当下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特点,创新授课形式,将思政课讲好讲新讲活。第二,要丰富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当前国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但多囿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陈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课程思政的高阶境界在于以课程本身的内容来证实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这为当前课程思政的提质跃升提供了重要思路。第三,要不断激发各类课程协同效应。各科教师要建立起共生、共振、共轭的教育机制,着力打破学科壁垒,修正互信缺失,更好实现双赢共进。
5.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涵育铸魂的价值
述往思来,返本开新,红色资源是一座文化富矿,其中蕴含着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密码,革命先辈就是一种红色资源,他们身上的优良作风、崇高精神和思想精髓是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金钥匙。陈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思想理论和具体实践就是一笔宝贵的红色资源,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让红色资源释放出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其一,要用好红色文物古迹。今年适逢陈赓诞辰120周年暨哈军工创建70周年,各地陆续开展缅怀纪念活动,陈赓故居、哈军工纪念馆等纪念地均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实境课堂,可以使学生置身历史情境体悟先辈情怀。其二,要讲好红色历史故事。通过挖掘陈赓身上发生的真实案例,讲好革命先辈的鲜活故事,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素材,也为用活红色资源开辟新的探索方向。其三,要传好红色精神文化。陈赓身上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生动缩影,研究阐释弘扬好陈赓的思想与精神,将为当今青年学子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和奋斗热情。广大思政工作者要从陈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获取智慧精华,从历史中探寻成功的秘诀,找到时代的答案,汲取博睿的智慧,进而获得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