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城市政权的巩固
——以“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为例分析
2023-11-06赵英杰
赵英杰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长沙 410000)
在1945年4月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就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当需要转到城市时,就转到城市。现在要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就需要用很大的力量转到城市,准备夺取大城市,准备到城市做工作。”[1]224-225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犹如一把尖刀直插国民党腹地,从此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此刻中国共产党也在寻找和物色能够承担起支援解放战争和发展中小城市的试点样本,在1947年底毛泽东提出:“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2],地处山西东部太行山脚下的阳泉地区受到了中共的关注。
山西省阳泉市,“古称漾泉,初为泉名,在流传中改漾为阳”[3],是一座位于太行山中部西侧的山城。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被称为阳泉镇,连接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该地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与汉阳铁厂、本溪铁厂齐名的保晋公司铁厂便坐落于此,重工业基础雄厚,极为适合作为人民解放军的物资供应基地和战略后方。所以在1947年正太战役即将结束时,中共冀晋区党委、行署决定在阳泉建市。阳泉镇一直隶属平定县管辖,在1947年5月中共解放平定之前从未有过“阳泉市”的市级建制名称。所以,在阳泉这个山区集镇有计划成建制地组建一个崭新的市委、市人民政府,这是中共历史上的第一次[4]。学术界关于中共阳泉建市研究大多集中于中共在阳泉建市的原因、意义以及战略考量,以及如何利用好阳泉“中共创建第一城”发展红色旅游资源,对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阳泉城市政权巩固与建设的经验缺少系统研究,本文旨在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阳泉进行的城市政权巩固的探索过程,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阳泉建立城市、发展城市积累的宝贵经验。
一、重建与稳定社会秩序
阳泉市1947年5月2日解放,这离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还有两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外有国民党伺机反攻,内有城市敌特蠢蠢欲动,是阳泉城市政权巩固最困难与关键的时期。但在正太战役期间总体的军事策略依然是“农村包围城市,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坚决实行大踏步的进退,主动向敌人守备薄弱的点出击”[5]。依据指示此时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两手准备,时任阳泉市委社会部部长兼公安局局长,后任市长的任朴斋回忆:“军区指示阳泉市委要作两手打算,一是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则我军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主动撤离,阳泉得而复失,这个可能性较大。二是扎根住下去,阳泉永归人民所有。”[6]1-2阳泉市委市政府在接到指示后,按照两手准备开展了城市工作。
(一)城市内部工矿业设备转移的问题
鉴于当时形势,阳泉市委等领导机关随时做好撤退的准备,抽出一部分力量将阳泉原有的工厂机器和器材搬运到解放区去,这对防止国民党重新占领城市和敌特肆意破坏是必要的,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城市工商业一定的破坏。晋察冀中央局给晋冀鲁豫中央局的电报说明:“阳泉方面的工作,我区曾派姚依林去负责处理。在攻克阳泉前,即曾电告你们,兵工器材可按你我两区调剂和分配,两处可以共同经营。”[7]136“阳泉煤矿日产八千吨,全销太原、石庄,在本地无销路,现在继续开采。炼铁厂大部零件均拆送太原(日军克后即未开工),无法开采,可来搬运。……讨论今后两地军事配合及经济关系,提议太行区党委派一代表,来协助我区商讨解决办法。”[7]137可见城区内的工矿业设备实际上也是由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边区共同负责的,而在战时两个边区的设备协调与分配也不可能细致入微,从而在执行机器搬运与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铁路破坏了,机器要搬走,大锅炉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一次推一二寸,硬是从阳泉推到长治。”[8]2“再加干部不熟悉此工作,同时对当地工矿建设情况一门不摸,另外思想上只看近不看远,就是说只管当前不管将来,因此没有管理好。”[7]253
面对上述情形,阳泉市委市政府积极制定政策,采取措施,要将混乱的阳泉市迅速稳定下来。首先从自身队伍整风肃纪出发,军队撤出城区驻扎在郊区,城区治安由地方部队维持,统一制定“阳泉是我们的”思想与口号,请求上级明确管辖区域与归属问题(最终确定正太线五里以内归晋察冀边区管辖)[8]2,使得城市乱象很大程度平稳下来。关于城市中原有的工矿机器、公房公物,起初由成立的物资管理委员会和工矿交通管理局来领导管理,由于当时的领导方针是搬运,因此起的领导搬运作用[7]253,同时也积极发动群众的力量,抽一部力量大量将阳泉的工厂机器及器材搬运出去(工业局及当地职工会)[7]253。“搬运”的方针加之前所述干部缺乏工作经验,中共进入阳泉两个月的期间暂缓了工商业的发展。1947年7月之后,人民解放军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领导政策自然而然发生了转变,表明蒋阎军不可能重新侵占阳泉,遂即明确指出停止搬运,将各工厂机器及器材进行登记,严格管理,政府发出布告明令禁止搬运[7]253-254,政策重点由搬运转移到保护和建设上来。此后,阳泉关于中共新解放城镇工矿设备的处理方式也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在《中共中央工委关于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的通报》中指出:“鉴于收复井陉、阳泉等重要工业区,因部队民兵民夫与后方机关乱抓物资、乱搬机器,因而使这些工业受到致命破坏的经验。”[9]160上级党委及时总结了阳泉解放后城市混坏现象与破坏情况,从而得出“城市保护”经验,为中共解放城市后的城市工作尤其是工矿设备的处理方式指明了方向。“训令部队及民兵的干部,注意保护机器、物资及一切建筑物,不准破坏、不准自由抓取物资。”[9]160可以看出中共总结解放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时密切关注了解放阳泉时的工作经验。但是,搬运工矿机器到稳定的解放区同样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积极的战略转移,早在抗战结束后中共中央就对新解放城市工作提出,“为了解决将来我根据地内军火与工业生产的困难,我们需要搬运必需的机器及重要材料到根据地”[1]672,“如阳泉铁厂的二号高炉,……搬运到晋东南的故县,建立起解放区第一座较为现代化的铁厂——故县铁厂(现长治钢铁厂的前身)。”[6]2虽然转移设备、物资过程中付出了一些代价,但不能忽略转移设备对解放区工业基础建设的作用以及支援解放战争的巨大贡献,也可体现出晋察冀军区党委在取舍之间总体的战略考量。
(二)对三类分子的处理
对于“扎根阳泉”的这另一手准备,阳泉市委市政府亟须处理的问题是潜伏在城市内外伺机破坏新生政权的敌特分子、趁新政权尚未稳固的权力真空欺压百姓的顽、伪分子与战争过程中产生的俘虏,如何妥善处理上述三类分子与物资是稳定阳泉市社会秩序至关重要的一环。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社会部所发的入城指示中在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上,面对敌特分子应该首先进行戒严、搜索、检查工作,与宣传政策配合[10]259,同时也强调加强宣传工作,应认识到,敌人的长期的欺骗宣传下,一般群众受其蒙蔽,对我党政策不了解,而生畏惧心理。因此,我们可以召集青年知识分子或上层人士开座谈会,加以教育,大胆地使其进行宣传[10]260。
应对猖獗的敌特分子,市委市政府根据指示进行了宣教和除奸工作,肃清反动分子维护城市治安。首先,深入宣教工作,大量书写标语,又散发了许多宣传品,张贴了各种布告(政策方面及秩序方面),召开了各种会议(市召开了千人庆祝解放胜利的大会)。各区都建立了黑板报、阅报栏、外村秧歌队进行了街头宣传,路南平定、昔阳、和顺三剧团连续进行了公演[11]。同时,大量基层干部深入一线,对百姓进行宣讲工作,据时任二区公安派出所所长檀先隆回忆:“市委布置我们干部首先要深入下去,采取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我们党的性质和政策。并在发动群众开展工作中,要注意发现培养积极分子,建立起街道办事机构——街公所,在市委布置下,我们公安干警积极参加了宣传,……尽快在街道建立起治安员。”[12]98深入宣教工作使得老百姓充分了解共产党的政策,抚平老百姓恐慌的心情,使得共产党的干部与军队更好地和群众融合在一起,敌特的许多恶意攻击造谣不攻自破。
其次,进行除奸工作。第一,市委明确具体措施,进一步扫清敌人地下组织,有重点地进行大检查,集中力量肃清武装特务,同时清理敌伪物资,加强防务,维持秩序与社会治安,彻底摧毁敌人军事设施,拆除碉堡,废除敌人兵役制度及苛捐杂税[11]。这一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摧毁敌伪公开设施,彻底摧毁敌伪防御工事、大碉堡38个,小碉堡169个,敌人地雷167个,大小炸雷695个,人工1 630余[11]。同时在工作中还建立了许多基层组织,如成立了除奸小组、工农小组、工农联合会、妇女会等[11]。对于敌特在最开始的执行政策上,则不是大量捕捉战犯,而是一般的不捕、个别施行密捕速放,也是为了搜集材料[11]。处理特务公开的设施后,进一步加强地下潜伏敌特的侦察工作,根据全市情况成立三个派出所,市局也正式确立[7]178,市委也组织党、政、军、民进行了三次户口大检查,使得暗藏伪组织、混乱机关、商店都自行报告市局[7]179。最终发现和查处盂县三青团、矿务局分团、蓝衣社别动队等14处潜伏点和负责人若干。第二,对于处理俘虏与顽、伪分子,入城指示明确指出从俘虏当中进行切实的调查研究,选择可用的对象,乘此混乱时期进行派遣或逆用,对于顽、伪分子也要建立侦探和派遣工作,要分清罪大恶极的首要分子与一般顽、伪组织人员,以及盲目附合的无知群众,应由政府宣布宽大政策[10]258-259。阳泉市共收到俘虏1 051人,送到路南509人,路北平定84人,释放209人,讨保释放35人,控制利用45人,派走7人,送职工会34人,送寿阳12人,送分区18人,当时释放老弱无用者未计在内[11]。由此可见,阳泉市委对待俘虏是经过深入调查的,总体是采取宽大政策、区别对待,并且条件合适的进行利用。对于顽、伪分子,尤其是对大汉奸、恶霸、大特务头子采取坚决镇压,为此市公安局成立审俘小组,对蒋阎俘虏和被裹挟群众1 800余人进行审查,并公开处决了大汉奸白福来,汉奸特务董喜科、王存礼等人,同时还对顽、伪人员进行限期登记,共登记1 200余人,对有反革命罪的人进行管制[13]229。
二、解决与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一)合理解决物资短缺问题
阳泉市委市政府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因战乱和灾荒导致的粮食短缺和物资短缺。5月9日之前,“敌伪物资留放机器日用品、粮食为运走或出卖……粮食及日用品缺乏,拿粮票乱换东西,过了期的也换。”[11]面对此情形,中共阳泉市委进城后就制定“救济贫民、组织生产”的政策,主要从拨发救济粮、稳定物价、号召群众生产自救三方面进行。阳泉市政府首先筹借约1.15万公斤粮食发放到全市1 024特别贫困户的手中[11],解决了贫困老百姓的燃眉之急。5月5日第一批拨粮数目为150余石,立刻使得全市贫民一千三百余口得到救济,不少百姓对于共产党有很大的改观和感恩,“十字街蔡××说:‘过去听八路军怕哩,现在不仅不怕感觉比阎军好多哩’,西关杨××说:‘以前饿也没人管,往后八路军来了,就有吃有穿再不受饿了’。”[14]然后采取措施稳定物价,市政府成立贸管局统一管理银行及商店,使得货价得到下降,处于正常水平,门市也比过去多了起来,特别是小买卖商人[11]。银行也收兑了将近十万万多元法币,基本完成了扫清法币的工作,并推出了冀钞,贯彻了边洋一体化[7]271。贫困百姓得到粮食就会首先安定下来,币值统一、物价稳定则更有利于城市政权的稳定与后续城市工作的开展。
关于发动群众生产渡荒,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发扬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阳泉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第一,市委市政府合理统计全部人口和可耕种的土地,经过合理计算,订出备荒计划,积极进行生产渡荒,如平定二区在计算全部人口、土地之后,提出全区二万七千口人,要种麦一万三千五百亩,每亩产麦四斗,共产麦五千四百石的计划与要求,同时鼓励百姓采集野菜、种秋菜以备食用[15]。第二,市委市政府在思想上确立自力更生的观点,根据群众的要求和工作组干部的反映,召集全市干部动员大会,转变了工作重心是以抗旱渡荒成为发动群众的主要内容。自此,全市干部大力帮助群众进行抗旱渡荒运动,号召妇女儿童采野菜、纺线、建立小手工业、小作坊,开展运输、运销工作,特别是许多干部深入到贫农、赤贫的人家中,以身作则的参加劳动,帮助他们树立了生产的信心,鼓舞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达到明年不饿死的最低限度的生产收入[7]319。
(二)妥善处理城市工人失业问题
阳泉以前就是因工矿业发展起来的城镇,所以在城市中工人是占很大比重的,工人失业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阳泉市委市政府解决工人失业的总体思想是现实问题(温饱)和长远问题(再就业)相结合的方式。“失业工人,当前迫切要求是吃饭问题,而基本的、永久要求则是其出路,亦即职业问题。”[7]325关于解决现实问题,首先对大部分职业工人基本采取遣散的方针,由于战争导致铁路断绝,工、矿停闭,以及阳泉当时的情势无法使其获得适当职业,遣散或转业是必要的措施。遣散不是不管而是负责,作不同程度的适当处理,能回家的帮助路费回家,愿到石家庄、太原做工的,通过城工部门加以介绍遣送……[11]如家在解放区的可动员回家参加土地改革斗争,……此外,铁工可动员到熔化厂,机器工人动员到根据地工、矿等等……对煤矿工人可号召组织参加根据地土地改革,转入农业生产或组织小型煤矿进行复业[7]325。同时救济每人均发米廿斤,遣散费七十至八十斤小米[11],解决遣散工人的基本温饱。关于长远问题,在市政府组织下,市工矿交通管理局、市职工会联合成立“工人管理委员会”,负责给工人寻找门路、介绍职业,如组织工人运输队到熔化厂运输,帮助建立生产社,政府给予贷款[11]。其中也不忘对在职工人进行思想教育,积极组织他们发动对窑主、工贼、坏包工头、房东的清算和斗争,使其阶级觉悟提高一步,认识工人是被压迫的剥削的阶级,并了解我党为工人阶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阶级性,并在斗争胜利的果实中解决工人问题[7]325。经过市委市政府对解决工人失业问题的不懈努力,城市工人对中国共产党同样有了很大的改观,之后在中共领导下积极投入阳泉市的恢复和建设。
三、积极恢复和发展工商业
(一)恢复煤铁等工矿业的生产
阳泉市煤铁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且1916年全国著名的重工企业保晋公司总部就迁到阳泉,因此当地煤、铁获得了很早的开发,使得煤、铁业成为阳泉市的两大经济支柱。1947年7月以后,阳泉局势日趋稳定,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立刻停止阳泉工矿设备的搬迁工作,决定在阳泉恢复生产[13]230。还派来华北企业部部长黄敬等同志一起与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商讨恢复计划,派贾林放、徐驰、胡培模到阳泉分别负责煤矿、铁厂、与铁路的工作。城市工商业的恢复同样离不开中共对广大工人的号召,后任阳泉市长的任朴斋回忆到:“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工人发扬了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在整个恢复过程中,他们昼夜苦战,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工人们从及腰深的矿井积水中捞出了他们为了不让国民党劫走而沉在水底的机器、铁轨、工具和器材,缺少设备和材料,工人们就千方百计的试制或寻找代用品。遇到技术难题想不通,大伙就凑在一起集思广益,一块琢磨研究。”[12]149经过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工人的不懈努力,直到1948年4月前,各工厂陆续复工,“如陶瓷厂、熔化厂、四矿、广锅炉二座……平定工业区的铁炉,已经做起了九十座上下,煤窑也开工了,大的三四座,小的有二十上下座,平定阳泉煤铁业是一天比一天发展起来。”[7]256这其中特别是阳泉铁厂1号高炉于1948年2月26日产出了阳泉建市后的第一炉铁水,当年产铁7 228吨,这些生铁大多用于武器、弹药的制造,对前线人民解放军的战斗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1948年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国营阳泉煤矿公司,并逐步完善公司设备与运营机制,市政府投资3万公斤小米恢复了先生沟矿的生产,并将先生沟矿改名为四矿,1948年7月,国营煤矿公司又以边币5.8亿元赎买回裕公矿,将其改为三矿,同年12月建立三矿党支部[13]230。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与广大工人的不懈努力下,国营煤矿公司生产效率逐渐提高,“在今年四月到十月的生产作统计,已经由开始的月产7 000吨提高到月产9 000多吨,占过去保晋时期六矿总产的十分之一。”[7]261同时,市委也积极修复运销渠道,市委根据北岳区党委指示,设立“阳泉市宝兴亨煤铁分总店”,分店下设煤炭店、铁货店、粮店等,主要是组织阳泉地区的煤铁向外地销售,从而换回本地区缺乏的日用生活品,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13]230。
(二)保护私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在阳泉刚解放不久,市委就在土改中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工商业的措施,“工商业主对工人学徒、店员之劳动剥削,在改善职工生活下可以减轻,双方同利发展;汉奸、卖国贼、战犯、反动分子之工商业或投资在工商业中股份部分,或利用特殊非法权力,将公款、公共工商业霸为私有者,一律没收,但不分散,不抽出,由新农会管理经营,其中大的工商业可交政府管理经营;地主富农对付‘五四’指示土改,将财务转移工商业部分,拿出来交农民,但注意勿使工商业倒闭。分别其转移系部分的或系部分,该有原主经营者原主经营,该由新农会或政府经营者新农会或政府经营之;工商业主依靠工商业(小作坊、水磨、铁炉、小矿)能经常维持生活之全部或大部,平分土地时不分给或少分给其土地,浮财一般不能分,由贫雇农意见解决。”[7]197市委通过以上措施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私营工商业免于大型破坏。1948年8月,市政府颁布《禁止破坏煤矿暂行办法》和《登记煤矿临时办法》,其中规定:煤田属于国家,未经批准不得开采,开采必须接受政府监督[13]231。这样就进一步保护私人合法开采者的利益,同时也使煤矿发展规范化、制度化,利于阳泉工商业的快速恢复发展。截至1948年底,阳泉市有公私营大小煤矿205座,职工5 486人,年产煤22.96万吨;有生铁炉500个(不包括国营铁厂),职工2.49万人,年产铁17 013万吨;有硫磺厂21个,炉381盘,职工641人,年产量221吨[13]231。由此可见,阳泉工矿业的恢复与发展,私营民族工商业占很大比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私营民族工商业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极大地促进了阳泉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四、结束语
194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的指示》中明确表明,“中央工委所总结的阳泉、石家庄等城市建设经验必须引起全党注意,要善于总结城市工作的经验。”[9]183其中对于工矿设备的保护经验与城市工商业的保护和发展经验上,在之后中共解放其他城市时多次注意与强调。自1947年5月2日解放以来,中共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在阳泉建立起城市政权,并且中共阳泉市委市政府在重建城市秩序、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等方面巩固这一得来不易的城市政权,在城市工作方面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综上所述,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重心的转变过程中,阳泉建市及城市巩固的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阳泉市在支援全国解放过程中也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