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新经济政策内容及启示研究
2023-11-06唐广虎
唐广虎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 150028)
1921年3月,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走向了新经济政策,这是苏维埃俄国的一场伟大改革,这场改革帮助俄国摆脱了经济困难和政权危机,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体现的改革思想既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变革思想,又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在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深水区、各种复杂矛盾交织在一起的背景下,研究新经济政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新经济政策形成的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就此诞生,但是俄国尖锐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面临着帝国主义等外部势力武装干涉威胁新生的人民政权的状况。为进一步巩固十月革命新建立的政权,在面临内部忧患外部干扰的关键时刻,苏维埃俄国对于国内政策进行了调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程度地集中全国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1]。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实在俄国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稳固了苏维埃政权,但每一个政策的产生及延续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及背景。随着俄国国内反动势力的平息以及国外武装干涉的覆灭,以“管控”为主要特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国内外的现实情况。而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年至1920年这三年时间里致使普通民众的生活极端困苦,特别是农民这一群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粮食收集制”,不仅收走了农民的余粮,甚至连农民的一部分口粮也强制征收了,广大农民对此苦不堪言。1921年,苏维埃俄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俄国由此转向发展国民经济的新道路。面对当时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根据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实际,积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反思,为新经济政策的产生及实施奠定基础。在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由此,苏维埃俄国步入了新经济政策时期。
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照顾到具体国情,顺应了历史,是苏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条件下所能采取的较好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就是一种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就是依据苏维埃俄国的具体实际来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巩固政权。新经济政策对于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正向作用,并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一)实施粮食税,民众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从1918年夏至1920年底,随着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的爆发,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改变国内政策,转而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保证前线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让农民交出除必要的粮食所需外的所有粮食,这就是余粮收集制政策[2]。余粮收集制在执行过程中的极端化使广大人民群众苦不堪言,生活极端困苦。因此,1921年列宁呼吁:“我们必须立即向广大农民群众改变经济政策,使农民能够感到布尔什维克愿意不惜一切代价马上改善他们不堪忍受的状况。把征粮制改成实物税。”[3]在1921年,苏维埃俄国实施粮食税以后,农民手里多余的粮食就会在市场进行买卖,也就意味着市场的大门被撬开,而市场的运行促进了商品的流转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粮食税的实施不仅改善了人民群众艰苦的生活,而且也相应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粮食税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废除余粮收集制,改为缴纳十八种实物税,实物税额缴纳多少视具体情况而定。第二,推行余粮“流转”试验,农民在交完粮食税后,可以用剩余的粮食与工业品之间进行交换及流转,这样便可以同时满足农民和工人的需要,而且也可以促进苏维埃俄国经济的发展,这些措施都极大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二)实行合作经济,改善群众生活
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苏维埃政权改变了合作社政策,赋予了合作社商业的特点。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认为合作社可以把数以千万计的人民组织起来,联合起来,并且可以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完成从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关于合作社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国家负责监督合作经济的运行。农民可以发展小商品经济,但为了防止农民的盲目性,国家必须加以控制。第二,合作经济的运行必须要给农民带来益处,尤其是注重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样,合作经济的模式会得到农民的认可及支持,从而保证合作经济的长期存续及发展。第三,对于合作社,国家应予以资金支持。因为列宁要想使合作社长期存续并发挥作用,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是前提条件。通过以上的措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进行文化革命,提高民众文化素质
农村经济的长久发展对文化建设也有相应的要求。对于文化建设,列宁提出国家教育必须要相应地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关于文化革命,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作为执政党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经济方面,对于文化建设也应同样重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进行农村的文化建设。首先,布尔什维克要负责监督农村文化的发展,保证农村的文化发展不会走入歧路。其次,要积极促进广大农民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尤其注重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他们积极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三、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一)巩固和加强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符合农民生产生活的规律,调动了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的生产建设积极性,工农联盟得以进一步巩固[4]。一是新经济政策缓解了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情绪。新经济政策中粮食税的实施使农民度过了受自然灾害影响的艰苦生活,农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而基层农民生活的改善使他们受反动势力挑唆发起暴动的想法消散,社会主义的群众基础得到巩固和加强。二是农民对于苏维埃政权变得更加拥护。粮食税使农民的生活改善并得到极大丰富,农民对于苏维埃政权由厌恶转变为认同,在心底里相信苏维埃政权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政权。三是国家的经济建设离不开农民发挥作用。新经济政策把农民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新经济政策同农民经济结合的实质就是让农民加入到建设国家经济的体系之中,使农民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从而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二)重塑苏维埃俄国的经济体系
新经济政策以发展农业为序幕,把工业的振兴发展作为目的,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即通过商业关系这个中介持续带动俄国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一是农村经济困难的局面得到迅速改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积极主动地去开垦新的耕地,扩大种植面积,进行家畜饲养,实现了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使农村经济富有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1922年3月,第一次征收粮食税的计划顺利完成,仅此一年,广大农民在战胜饥荒的同时向国家上交了大量粮食税。二是轻重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轻工业,工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重工业也恢复增长,重工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三是创立了苏维埃俄国的商业和金融体系。国家金融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卢布保持长期的稳定,也有助于国家经济的长足发展。新经济政策废除了禁止贸易的规定。因为禁止贸易,实行计划配给制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背弃了苏维埃俄国实际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苏维埃俄国的经济体系得到重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三)探索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新经济政策的出台,说明列宁对于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产生了转变,转变成了更符合俄国实际情况的道路。列宁思想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改变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想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破产以后,转而想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来逐步实现过渡。二是重新考量过渡时间。因为苏维埃俄国旧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受到战争的破坏,所以过渡需要较长时期。此外,新经济政策是一个需要长期贯彻落实的政策,要求相应的管理人员必须予以严格地贯彻落实。三是过渡时期的任务艰巨而复杂。在经济方面,劳动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都需要提高;在政治方面,面临着团结其他阶级尤其是小生产者的现实状况,而且新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完善,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间接过渡”。在文化方面,需要持续提高普通民众文化水平,实现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的推动。
四、新经济政策的当代启示
(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苏维埃俄国对战时共产主义的反思以及新经济政策的提出,这些都是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在俄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更符合俄国实际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新经济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由此促进了俄国社会的稳定以及普通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首个由中国倡议建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在世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亚投行成员数量达到了104个,涉及国家及地区也越来越广泛;政治上,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世界的参与者变为世界的建设者;社会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2020年,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世界脱贫问题展现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
(二)必须坚持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推行实事求是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根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国情上实施的新的方针政策。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列宁会根据取得的反馈效果不断修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以求更加适应俄国具体实际,以这种方式不断推动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完善。在中国,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才不断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特点不断改革创新,使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进入新时代,整个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变化下继续建设社会主义更应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行实事求是的经济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必须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出台虽然在当时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余粮收集制政策不只是把农民剩余的粮食收走了,甚至把农民一部分口粮也收走了,这引起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极大不满,广大农民群众对苏维埃政权的拥护度降低。在此背景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存在变得不合时宜,急切呼唤新的经济政策来指导苏维埃俄国的发展。由此,更符合人民利益的新经济政策应运而生,新经济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行粮食税,农民除向国家缴纳的粮食税外拥有剩余粮食的所有权以及支配权,这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立志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始终维护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放在心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必须循序渐进推进改革
列宁在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期间,有意借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把俄国带向社会主义,但政策实施后期发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俄国实际,而且给苏维埃政权带来了消极影响。由此,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行不通,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过渡到社会主义。正是通过逐步过渡的方式,俄国经济社会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稳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时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中国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进入新时代,国际局势更加复杂,国内挑战愈发严峻,全面深化改革处于深水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现实,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思路,有条不紊地推进改革,从而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五、结束语
今天的中国与当时苏维埃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当今的国际政治局势与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也有极大差异,所以无法用新经济政策来指导当今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今天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所以列宁新经济政策中所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根据具体国情制定政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我们党所提出的许多主张继承并发展了列宁的观点。新时代,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来应对我们当前社会及国家面临的层出不穷的现实问题,为人类的未来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