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乎治校”现象的内在机理及对策研究

2023-11-06

西部学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舆情思想教育

房 晨

(淮阴工学院,淮安 223003)

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与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网生代”,是受网络影响最深的群体,今天网络社会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让每个人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就相关的热点问题发声、表明态度和看法,青年学生也越发倾向于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言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宣泄自己的情绪,热衷于关注、参与讨论、转发各类焦点事件。但是青年学生因涉世未深、思维活跃,思考问题还不够理性,以及缺乏看待问题的全面性,导致极易受到负面网络环境的网络谣言和非理性言论的误导[1],容易在网络平台上出现情绪化表达,偏激言语等,造成网络发酵,引发网络舆情。因此,如何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利用网络平台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特别是在新时代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畅通信息发布渠道,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创新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进一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

一、“知乎治校”现象的特征分析

知乎作为目前最大的中文互联网知识社交平台[1],是当代青年网络舆论的重要阵地,其中大学生是知乎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知乎平台有着其独特的网络生态,代表着理性与自由,当现实生活无法满足学生的理想化需求时,他们借助网络情境宣泄情绪,作为高质量的问答社区,知乎平台便成为他们寻找答案的窗口。知乎上的问题一般都是关于大学生日常在校学习生活的各方面,攸关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对学校的常规管理上的各种问题,发表意向或者是直接吐槽,所表现出的一种被称为“知乎治校”的现象[2],现被泛指为出现在网络平台中的高校负面舆情。

“知乎治校”的特点就是学生们更多地聚焦在“校园生活及自身利益”这一问题上,这也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包括学校的发展政策、校园敏感事件、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日常的学习、生活环境、饮食等生活权益问题,以及道德行为、社会公德等价值取向问题等。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使这些特定事件容易出现不同的声音,特别是负面言论,容易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蔓延至现实的大学校园从而引发舆论漩涡,对青年学生的是非判断力产生影响,再加上青年学生的探究欲望较为强烈以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最终容易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爆发的导火索[1]。

因此,探讨“知乎治校”现象的内在机理,通过积极开展宣传网络正能量,有益于加强对青年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通过破解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展开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挖掘青年学生网络舆论的新动态、新特点,建立健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预防与管理机制,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同时也有益于高校给予青年学生理性思考与发声的空间,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促进青年学生思想与舆论的健康生长。

二、“知乎治校”现象的内在机理

“知乎治校”现象是近两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学界对该现象的研究也集中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上。刘鹏[2]针对知乎平台上高校舆情提出学校、辅导员和学生三方合力的引导策略;李晓鹏[3]、屈玉洁[4]对该现象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创新舆情监管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给出治理该现象的对策建议;傅益南[5]分析该现象的网络舆论风险特征,提出网络舆论应对策略。杨萍[6]分析了高校社交网络负面舆情的成因,认为高校做好社交网络中负面舆情的应对和引导工作,倾听学生诉求,弥合舆情断层,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知乎治校”现象的本质是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在网络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面对网络空间的无序性、虚拟性和自由性,青年学生选择借助互联网发泄自己内心压抑的不良情绪,高校网络舆情就是青年学生对社会存在的客观评价呈现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情绪反应,而这种反应受到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青年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对问题判断缺乏全面的理解,容易从主观认知出发有选择性地吸收社会信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往往缺乏合理的利益诉求渠道,容易在网络表达中具有明显的个人态度和主观性评价以及非理性的特征。以网络信息为载体的高校现实问题一经网络传播,引起青年学生网民的关注,现实问题的矛盾一旦激化,容易引发网络舆情事件,而相比传统媒介的传播途径与周期,信息社会的裂变式传播使得舆情传播的发酵及不可控,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舆情事件本身,影响舆情事件的走向和发展[7]。

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界定概念、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与传播特征等多个方面。学界将高校网络舆情定义为社会公众网络舆情在高校中的具体表征,是指高校内部各类群体对其所关心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件,通过互联网发表的评论和见解,是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8]。综合学界对高校网络舆情背后成因开展的研究发现,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出现的原因复杂多样,其原因也是“知乎治校”这一现象的内在机理,可概括为:

(一)高校网络生态秩序失衡

网络世界的快速发展、短视频、直播等媒介让现代人获取信息资讯的途径变得快捷高效,然而也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大数据植入型的输入可能让人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也容易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乌合之众”。青年学生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网络媒介技术的优化降低了信息的传播门槛、提供了更自由、开放的意见表达平台,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网络舆情的发酵和扩散,让部分学生出现面对舆情的从众心理和盲目心理,以及年轻人的好奇心理驱动其探求事件的真相。青年学生尚未成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缺乏辨别力,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使得出现种种非理性的言论。

(二)高校舆情管理机制薄弱

新媒体时代网络充斥着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不正确、非真实的信息也同样大量存在,青年学生获取新信息速度快,一旦发生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迅猛,而大多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预警意识较弱,主要表现在舆情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主体分散、管理方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工作职责不明。不少高校在舆情管理方面充当着被动管理的角色,没有发挥本应具有的引导和疏导作用,缺乏舆情掌控和监测,权威信息发布滞后,校园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缺乏高效的舆情信息发布、预防、危机处理体系,高校网络舆情的爆发存在着潜在风险。

现如今传统的网络舆情治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自媒体时代,如果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依旧停留在“应急”“处置”“控制”舆论危机公关阶段,延续采用例如删帖、撤帖、禁言等传统的硬性处理方式试图隐瞒事情真相,容易让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陷入被动状态,不仅让舆情管理难度升级、舆情控制成效减弱,更甚至会适得其反引发更大的舆论风波。近年来,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是一整套健全的机制构成的系统工程。目前,关于网络发帖的管理、积极的正面引导、防控和化解舆情仍缺乏有效的手段和策略,在舆情管理方式、管理制度、队伍建设和机制构建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5]。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起到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只有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才能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更好地巩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效果,反之亦然。同时在网络世界范围内文化交融与交锋,以及各类问题夹杂着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容易给师生带来思想上的困扰。高校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在于应当及时关注青年学生,把握其思想动态、提高其政治觉悟、优化其价值观念以及培养其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等,网络舆情发生在哪里,思政教育就要跟进到哪里[9-10]。

目前,大多高校缺乏联系校园生活实际的主题性教育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同时,缺乏规范科学指引的数据收集和教育资源挖掘利用,削弱了网络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此外,高校在管理学生网络言行的制度规范上还不够健全、完善,部分校园网络平台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信息,一些学生对其中的网络信息资源也难以有效及时地进行识别和鉴定,容易导致社群平台信息内容的参差不齐和网络言行的不可控,从而降低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三、化解高校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管理事关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筑牢网络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构建网络舆情引导的创新机制,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构“以序为美”的健康网络生态秩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以生为本”的良好校园舆论环境;加强“以育为主”的青年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促进青年学生思想与舆论的健康生长。

(一)建构“以序为美”的健康网络生态秩序

建构“以序为美”健康的网络生态秩序,国家主流媒体应当积极倡导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积极倡导和主动维护健康的网络生态,净化网络生态环境,传播社会正能量,做到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相统一;学校的主流网站、官方媒体是新闻宣传的窗口、网络思政的阵地、舆论引导的工具、信息沟通的平台,需要注重整合多方力量引导,加强与网络知名平台的合作,牢牢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传播校园文化正能量,从满足青年学生切实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加强和完善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信息服务,用网络中的积极与正面的态度来引导青年学生[3],通过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使官方媒体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群体,形成良好的理性探讨氛围,提升高校官方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建构有力量又有温度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利用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引导他们从逐渐接受到自觉转化为自我意识和行为习惯,逐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高校网络舆情生态的治理需要加强多元共治,高校网络舆情生态的治理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依靠党和国家的力量融入到依法治国的战略中,从法治维度“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7],保障青年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性,促进校园网络环境的良好发展。

(二)创造“以生为本”的良好校园舆论环境

高校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管理机制与管理体制,畅通青年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在管理体系建设、预警机制建设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应对舆情的危机处置能力,有效规避和妥善处理突发性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往往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需完善舆情预警和监控机制,增强预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预警发现力、舆情干预力和处置力,引导舆情正向发展。高校应与网络平台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做好舆情监管,高校需要及时关注舆情动态,掌握舆情发展的最新动向,根据相关舆情动向及时做出应急处理,化解矛盾;情况通报需公开透明以防止舆情的新一轮波动,采取合适应对措施,优化和改进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对舆情进行全流程化管理,构建高效顺畅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三)加强“以育为主”的青年学生网络思想教育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宽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路径和空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越发贴近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其意愿诉求,体现人文关怀,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介弥补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拓宽工作渠道,加强师生交流,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用青年学生喜欢的网络沟通模式,与学生开展良性互动,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贴近学生,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思想教育模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引导网络舆情走向往良性发展,助力青年学生提高辨别网络世界中是非真假的能力。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生群体,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意见领袖”,及时发现可疑舆情信息,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积极主动发声,发挥舆情的正向引领作用,弘扬正能量,最大限度地避免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对学生开展网络法纪的观念教育,把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贯彻于学生网络应用的过程之中。以软性疏导为宗旨、全程贯彻潜移默化式教育,使引导青年学生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7]。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政教育的有效延伸,网络思政就要以优质的文化内容充实网络空间,有效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传播力,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

四、结论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筑牢网络意识形态的思想主阵地,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和监管,建构健康的网络生态秩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加强青年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促进青年学生思想与舆论的健康生长,对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更深入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和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舆情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