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纾解研究
——基于Nvivo12的质性分析
2023-11-06王悠然郝阳阳
吕 强 王悠然 郝阳阳
(常州大学 体育学院,常州 213164)
就业乃民生之本,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据统计,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 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就业总量的压力依然存在[1]。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作出重大部署,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随着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00”后毕业生较“80”后“90”后毕业生有独特的就业心理和观念,心理现象更为复杂,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应届毕业生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基于此,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访谈,借鉴扎根理论(1)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STRAUSS和BARNEYGLASER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并利用Nvivo12(2)Nvivo12:是支持定性和混合方式搜索的软件,为了帮助整理、分析和找到对非结构化或定性数据(如采访、开放式调查回答、文章、社交媒体和网页内容)的深刻见解而设计的。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将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和纾解路径作为研究重点进行定性研究。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从社会科学研究角度出发,在进行调查研究之前,应当把研究中所包含的重要元素、关键环节纳入研究设计中,形成一个可接受的研究计划,确保研究过程按照既定的方向实施。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江苏省某本科高校2023届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共59人,在充分考虑调查对象的性别、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情况及性格类型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随机抽取。其中男生47人,占79.7%,女生12人,占20.3%;研究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自流(放任)型、民主(教导)型、专制(支配)型,分别占比22%、50.8%、27.2%;将家庭经济情况分为理想、一般、不理想,分别占比25.4%,37.3%,37.3%;将性格类型(个人独立性程度)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占比为36.7%和63.3%。
在一定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参考黄林[3]及田茵[4]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心态问卷,拟定的访谈提纲主要涵盖个人情况、就业认知、就业期望、就业能力及就业困难等内容,访谈形式为电话访谈与面对面访谈并行。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访谈结束后,将受访者的访谈录音转录为文本资料,剔除重复、无意义的词语后导入到Nvivo12软件中,借鉴扎根理论对访谈文本资料进行拆分与重组,逐词、逐句地分析与编码。编码过程分为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及核心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分解,依据原始资料片段类属进行归类并“贴标签”的过程。主轴式编码则是将开放式编码再次进行整理分析并聚类,将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有机整合在一起。核心式编码是将主轴编码进一步总结归纳,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主题,形成核心概念。
通过对开放式编码得到104条数据进行归类,形成主轴式编码45个,核心式编码4个,涉及节点374个,并借助Nvivo12中的可视化分析工具输出相应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在Nvivo12三级编码的基础上分析后发现,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主要体现为就业认知心理、就业情感心理、就业信念心理、就业社会心理等层面。
(一)就业认知心理偏差适中
对所收集的原始访谈资料深入挖掘,发现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认知心理层面主要包括了对就业前景认知、就业期望认知及就业核心竞争力认知。就业前景是毕业生对即将从事职业的认可程度及发展趋势的认识,是就业认知心理偏差的重要指标[5]。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对休闲体育方面的就业充满信心,能够客观冷静看待就业前景。学生A表示:
“我对休闲体育的就业前景是充满信心,我的专项是户外运动,近期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印发了《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户外运动迎来了春天,就业前景肯定也会越来越好。”
可以看出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知与国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密切相关。就业期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重要因素,当就业岗位与就业期望相匹配或高于就业期望时,学生则表现为主动就业;当就业岗位低于就业期望时,学生则表现为慢就业、缓就业甚至不就业。通过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发现就业期望主要分为职业类型与薪资水平,Nvivo12中的“词语云”及词频分析显示,大部分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首选为“中小学教师”“公办”“编制”“健身教练”“户外拓展教练”等,学生C表示:
“我的专业是休闲体育,在职业选择方面我更倾向于与体育领域相关,新冠疫情对体育行业冲击比较大,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稳定一点的工作,比如体育教师。”
对于薪资待遇,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期望的工资水平为5 000元/月左右,且与工作所在地有关系。例如,
“对于工资,就我来说,还是与地域有关的,比如去一线城市发展的话,对工资的期望要在7 000—8 000元左右,但是离家近的话,工资少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我预期的工资是在5 000元左右。”(学生B)
在就业期望方面,大部分毕业生仍倾向于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来择业。受新冠疫情影响,大多数毕业生向往稳定、离家近的岗位。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发现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文化理论素质、体育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等。大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在体育专业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理论知识储备方面处于弱势。
“面对就业,我觉得我的主要优势是体育技能方面,我们平常体育技能类课程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在技能这一块我是充满信心的,但在理论文化知识等方面,还是欠缺一点。”(学生D)
综上所述,在就业认知心理层面,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偏差适中。
(二)就业情感心理偏差表现为焦虑与恐慌
随着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加之受新冠疫情等因素的持续影响,就业形势严峻,这对于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情感心理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在运用Nvivo12三级编码基础上,深入分析访谈资料得出,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情感层面主要表现为焦虑与恐慌,对目前生活和未来过度担忧,缺乏安全感,学生E表示:
“我目前还是比较焦虑的,我一位舍友已经考上编制了,另一位也已经跟公司签了就业协议,而我现在还没找到任何工作,马上毕业,还面临着毕业论文,心里特别焦虑。”
从学生E(该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理想)的访谈中了解到,在就业过程时,得知其他同学已经就业,自己就业情况不明朗,工作经验不足,对自身就业产生过多不必要的担心,特别是家庭经济情况为一般和不理想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我更倾向于稳定一点的工作,所以目前一直在准备教师编考试,编制报录比非常高,备考压力非常大,疫情原因,考试推迟,现在的我心烦意乱,特别恐慌,害怕毕业即失业。”(学生F)
从上述访谈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感心理偏差表现为焦虑与恐慌,困扰着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选择,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
(三)就业信念心理偏差表现为自卑与退缩
通过Nvivo12编码分析得出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层面偏差主要表现为自卑与退缩,导致偏差产生的原因既与自身有关,也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关。一是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一般,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在就业竞争处于劣势,导致自卑与退缩心理。学生G表示:
“考一份稳定工作的话,竞争太激烈,自己的理论学习不足。”
二是受毕业生自身性格和家庭教养方式影响,通过深入访谈发现具有顺从型性格和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和退缩心理,专制型父母往往对孩子是有一种高期望值。学生H说道:
“对于找工作,一般家里人都会对我提出一些高要求,我只能按家里人的要求去做,但是感觉自己能力不够,达不到家里人的要求,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会比较退缩。”
顺从型学生的性格特点是独立性差,易受暗示,容易产生退缩心理。
“在就业这方面,我自己拿不定主意,一般都是朋友或家里人给我出主意,我大多听从他们的意见。”(学生I)
(四)就业社会心理偏差表现为从众与依赖
通过深入访谈并利用Nvivo12分析发现,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在就业社会心理层面主要表现为从众与依赖心理。从众心理主要是指在择业过程中盲目跟随他人择业行为或听从别人的意见,而忽略自己的专业、兴趣等。依赖心理则指个体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择业的能力,依赖父母、老师或学校。这两种社会心理的产生往往与学生性格类型和家庭教养方式有关,J同学(顺从型性格)表示:
“马上快毕业了,比较迷茫,我也不知道我要找工作还是考研,身边的同学都在考研,我也跟随他们一块考研,准备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考研不太适合我。”
家庭教养方式为民主型的学生社会心理相对平稳,家庭教养方式为民主型的学生D表示:
“我在找工作这方面,感觉没什么压力,父母没有给我提出什么要求,给了我一定的就业自主权,给了我积极、正确的建议。”
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主体,在面临择业时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其中在心理层面的内心情感方面往往会出现焦虑、恐慌,信念方面则主要表现为自卑与退缩,对外的社会心理则是竞争与依赖。
三、结论与建议
(一)高校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力度,构建就业心理预警体系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细致的系统性工程。学校层面,首先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加就业实践比重与就业指导课程课时比例,通过“网络课程”和“课堂思政”两条线开展就业教育,线上线下两条线做好就业服务工作[5];其次要构建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团队,就业指导包含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提出了高要求,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人数较少,普遍由学校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担任,无法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亟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团队;最后要将“三全育人”理念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从大学生初入校园至毕业,从专任教师到管理人员,从校园文化到就业专项课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就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高校应构建就业心理预警体系,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学院、班级及宿舍等五方联动机制,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及时准确研判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对重点人员及事件主动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二)家长转变观念,减轻学生就业压力
研究发现,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家庭因素影响较为明显,父母的思想观念对子女的就业心态具有直接影响。当前多数毕业生为“00”后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特别是受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家长在子女择业的问题上更加倾向于是否“稳定”“薪资高不高”、是否“有面子”,较少去考虑子女的兴趣、能力。对此,家长首先应转变观念,对子女应当减少“一言堂”现象,也不能“放羊式”对待,应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听取子女的想法与意见,结合子女自身素质、兴趣,对子女提出合理化建议,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安慰。其次,对子女就业不应当期望过高,适当的期望会对子女的就业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期望过高,容易给子女带来心理压力。最后,家长应当培养子女的“受挫”心理,不要过多地“代劳”,在择业过程中让子女独立完成,消除其依赖心理,关注心理变化并及时疏导。
(三)正确自我评价,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研究发现,大部分毕业生对休闲体育专业的就业前景与期望有着理性认识,但部分学生仍将压力颇大的事业单位、公务员作为就业首选,甚至抱有不就业、“脱产考试”的想法,与当下就业市场上实际需求和供给不相匹配,可能会导致错失最佳的就业机会。自我评价是个人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对自身有正确的评价与认知是正确择业的前提,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要将自己置身于当前社会形势和就业市场的标准下来衡量自己所具备的能力,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择业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同时克服依赖心理,摒弃“等、靠、要”等错误思想,做到合理竞争、公平竞争、敢于竞争。研究发现,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固然受家庭、性格等因素制约,但要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还需要过硬的综合素质,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学生自身要努力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强化体育技能,掌握体育技巧,将自己塑造成专业过硬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