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之辩

2023-11-05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3年8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科学画图景,技术见真章

⊙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最近两年,我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发表“科学画图景,技术见真章”的公开谈话开始,我的想法迅速发展,我现在认为: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将技术和科学看成两个独立的平行系统,而不是将技术看成科学的附庸。以前我们谈到过技术的历史比科学更长,就是这样的理由之一。另一个重要理由是,许多科学理论,恰恰是靠了技术的力量才得以证实、光大乃至封神的。比如,如果没有原子弹和核电站,关于核物理的理论,就会和千千万万曾经出现的科学理论一样,尘封在故纸堆中。所以,将技术和科学看成两个独立的平行系统,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归根结底,改变世界的是技术。那些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其实都是技术。仔细想想,从我们的高铁、5G、北斗、手机、两弹一星……哪一样不是技术?和许多科学理论不同,技术成就不会无法验证,技术成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解决一个问题,管用就是管用,不管用就是不管用。技术成就也不可能变成像“宇宙的最初三分钟”那样无法验证的东西,技术一定是可验证的,成就是成,不成就不成,所以我说“技术见真章”。

(来源:中华读书报2021-08-23,原题《江晓原、刘兵对谈:必须重新思考技术和技术史》,有删改)

“技术伦理”渐成多维探赜的焦点

⊙ 韩贵东

近年来,“技术伦理”的议题已成为学界与业界多维探赜的焦点,尤其是面对诸多现实技术的“催逼”与“摆置”,人们在一味享受技术之利的同时,也逐渐陷入技术异化的境地。由此,所带来的个体危机与群体道德困境演化为对技术的伦理德性追问。正如技术哲学家埃吕尔所言:技术已成为人类必须生存其间的新的、特定的环境。它已代替了旧的环境,即自然的环境。在某种意义上,技术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形构了双向的互文关系,乃至于技术渐次成为我们肢体行动延伸的某种范式。

实际上,对于技术伦理的讨论早已成为东、西方共同的道德哲学发问。自古希腊先贤赫拉克利特、柏拉图等对技术坐而论道化的讨论与商榷,表达技术“真”“善”一致的观点,到海德格尔强调技术对于自然的“解蔽”,摆脱技术的“座架”等,再到庄子在《天地篇》中谈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将技术的要求重返一种所谓的“天道”,即自然的状态之下。德国技术哲学家阿明·格伦瓦尔德认为,“技术伦理学的任务范畴,是要解决伴随科学和技术进步而必然出现的种种规范和原则的不明确性问题”。可以说,技术与伦理是一对同向而行的概念,甚至于在实践意义中其应当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技术需要伦理的关怀,而伦理也成为技术跃升的标尺。

然而,在现实境遇中,技术的发展往往表现出伦理道德层面的断裂感或滞后性。这主要在于新技术的迭代升级已经使得伦理反思跟不上其迈进的步伐,当然,更为重要的在于人们对于技术利益最大化实现趋之若鹜的姿态,摒弃或忽视了技术发展的既定道德原则。

(来源:文艺报2022-12-26,原题《寻找“技术向善”的可能——科幻作品中的技术伦理关怀》,有删改)

主旨演讲

驰而不息 用实干书写人生精彩代码

——在北京联合大学2023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 郭福(北京联合大学校长)

又到万物葱郁时。在一年中最炽热的季节,我们即将迎来离别。

同学们,毫无疑问,你们是特殊的一代。三年的新冠疫情和接踵而来的世界性危机,迫使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生活方式、生产关系以及生命意义。ChatGPT、Midjourney等AIGC新应用和脑机接口等新技术的纷沓而至,将人类的自我认知与人机共生推到了喜忧参半、进退维谷的非常境地。人工智能的影子,已经无孔不入地渗入到我们生活的边边角角:从今年首次在高考作文中“亮相”的“AI考生”,到辅助诊疗3000多种常见病的“AI医生”,再到无人驾驶、智能预警的“AI司机”,甚至连“冷门歌手”孙燕姿最近都转身“AI孙燕姿”,逆袭成为业界“顶流”。技术的进步,正以我们措手不及的速度变革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洗礼着我们的思维逻辑、颠覆着我们的认知水平。它好似横空出世的巨兽,造福人,但也替代人、挤压人。在享受时代进步的红利同时,我们也被时代的不确定性所裹挟。于是,《漫长的季节》里王响的一句“往前看,别回头”,便成为我们应对剧变的一种方式,更成为我们对待生活的坚强态度。

面对湍急的时代洪流,面对强劲的科技“猛兽”,有人悲观地认为“系统如此完美,以至于没有人需要成为更好的人” 。在不确定的将来,如何“不畏浮云遮望眼”,成长为一名无可替代的人?作为你们的师长,我想借人工智能的突然爆火和信息技术大模型带来的新拐点、新范式,与你们共享几句有关未来的“人生使用说明”——

第一句话:手中握有真理,才能踏遍人间正道。专家们说,在信息技术的高速狂飙下,未来世界是模型的世界——医生、律师、记者……越来越多的职业,将被程序取代。确实,在世界格局瞬息万变、地缘政治波云诡谲的可预见的未来,技术可以程式化,但我认为使用技术的人却仍旧需要坚守底色不变,手握真理长剑。目前的ChatGPT已经十分先进,但是再先进的技术也仍旧带有着“地域色彩”——当你向堪比斯坦福优等毕业生资质的ChatGPT-4提出有关国家治理或經济发展的问题时,它的知识迁移与整合能力仍然存在明显的割裂与盲区,它的答案依然映射着英文语料的思维逻辑。这就是主导人工智能背后的人的作用,也更是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你们需要手握真理的原因。价值认知的厚植,学术伦理的坚守,思辨能力的涵养,技术手段的应用……当技术的浪潮褪去,你们会发现,踏遍人间正道依旧是人的足迹!

这条正道,中国以大道为公的情怀和笃行不怠的定力已经蹚出。今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迈入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间,中国与全球各国共享改革红利,以科技创新、数字化技术为支持,在全球151个国家间讲述了现代版的“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设施的联通,5G信号覆盖、绿色储能等技术的融通,中国用科技照亮全球的“幸福路”。在这条征程上,科技手段只是buff,融荣与共的远见与担当,才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真理金刚钻”。“立志者,有为之本。”同学们,愿你们能够拥有坚定的追求和长远的目标,不拘泥于眼前的成败,不桎梏于咫尺的荣辱,不沉溺于当下的得失,将自己的人生规划同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紧密相连,手握真理,踏遍人间正道。

第二句话:任何信息技术,都是通往人文关怀的桥。“热情好客”“双向奔赴”“有求必应”,这是网友们对一个城市的评价,这个城市就是前段时间火出圈的淄博。在提经济、促内需的主旋律下,淄博“范式”领跑全国,以“一串之力”让全国乃至全球看到了“烧烤经济”。有人打趣地说,在开往淄博的列车上,满载大学生,全是孜然味儿。想必在这趟专属“吃货”的专列上,也曾出现过你们作为“特种兵”的身影。淄博的爆火,有人归结于互联网“造神”的力量,有人迷信流量密码的魔法。但我想说,能够“造神”的只有人,背后的密码源于人。作为“美食网红”,“进淄赶烤”的狂欢背后,是人间烟火气中的繁华,是浪漫又温暖的人情味,是朴实而纯粹的快乐感动。“小饼烤炉加蘸料”烧烤三件套背后的灵魂是以人为本的温情执法,是开放、多元、包容的精细化管理,是上下一心真干事、干真事的工作作风,是善待公众、善待顾客、善待环境、诚信经营的满分答卷。在这个出现任何一点不足就容易被媒介放大的自媒体时代,淄博用毫无滤镜的朴素真实让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你们,得到了片刻的喘息与治愈。剥开互联网“造神”、数据创造流量密码的表皮,人们对情绪价值超越以往的渴求才是“淄博封神”的内核。

未来已来,我们需要认识到,信息化并非什么开天辟地的技术,它只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座桥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应该因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变得冰冷。“直道事人,虚衷御物。”世界永远会犒赏那些以情绪价值支撑他人的人,这才是求仁得仁的“魔法矩阵”,而技术只是路径。或许在未来,AI能取代人类工作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但人类有爱,有情感,有珍藏在心里的那份柔软与温度,这是再智能的机器都无法取代的,这也是人类最美好的底色。

第三句话: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当传统的时代红利逐渐被挤占压缩,当技术的风暴肆意席卷,当众多职业面临颠覆性的革新甚至消失,有一群年轻人提早适配了“竞技型人格”,开启了“市场叙事”的模式,也有许多年轻人选择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为五斗米折腰。没有孰高孰低,孰对孰错,只能说明,在变化成为唯一定量的当下,任何选择都有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然而,恰是因为生于这样的乌卡时代,“人人活出彩”才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白天是英国名校、教育领导力专业的优秀研究生,晚上化身“夜市名厨”;曾经是头戴“最强大脑”光环的苏黎世理工大学高材生,如今是“通吃万物”的“有请,潘周聃”……当反差撞上热点,当跨界搭上潮流,这个时代赋予了青年人最大的包容,以及对未知人生的大片留白。无论卷或被卷,都不会受唯一赛道的限制,多条路多道彩。

如果说,通识和专业教育是大学给予你们的1,那么因你们的个性化实践与创新书写的X,才是人工智能时代下,你们不断延展的半径,这将让你们在未来宏大的叙事背景下,绘制出更广阔的圆。日后,无论与你们狭路相逢的是否是人工智能,但X永远都会是你们“勇者必胜”的不二法宝。相信在刚刚过去的毕设季以及还在进行的就业季中,你们已经与人工智能有了初次的“正面交锋”。或许你们也已经发现,你对ChatGPT的问题引导与细节优化,是你真正能力和水平的体现。你们的创造力——无限可能的X,将临摹出未来世界更清晰的模样。我想,这才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让每个人更加努力,努力做一名优秀的prompt engineer(提示工程师),这是向AI不断学习的过程,更是学习本身。很欣慰,在校求学的生动实践,你们已经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看到了X的不凡——今年有43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这一最高殊荣;地理学学硕姬慧敏发表的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論文;在挑战杯竞赛中,我们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获得了特等奖3项,首次捧得竞赛优胜杯;机器人学院智能车团队的同学们坚持创新驱动、智能担当,取得了国内智能驾驶领域一系列佳绩,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母校扎实、严谨的教学下,你们已经具备了“1”的底色,在无限创造力的X下,你们定将折射出更璀璨的青春图谱!

“在手里拿着一把锤子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钉子。”这就要求你们,即便在毕业后,也要保有学习者的热情,保持本领恐慌,不给青春设限,做一个能够自洽的“斜杠青年”;还要兼具“腾挪”的智慧,在山雨欲来前,不硬碰、巧转身、换思路、开新局,既有“现实很残酷,我也是高开低走”的乐观与逆商,更有创造力和适应力迸发出的“原来还能这么干”的巧思。

同学们,大学4年,你们在联大的校园里面和广阔无垠的虚拟世界“挖呀挖呀挖”,种下爱国明志、敏而好学、创新思辨的种子。耕耘于四时,收获于今夏。今天你们即将收官大学赛场,解锁下一个人生场景,只不过人生不能模拟,没有模型嵌套,唯有勇于体验与实干,才能“勇气大爆发”,写出属于自己人生的精彩代码。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但一定可以达到心中所向。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再次祝福你们,最亲爱的同学们!

(来源:人民网2023-06-27,有删改)

更智慧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

⊙ 喻思南

回答问题、创作代码、翻唱歌曲……近期,被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技术被应用于许多新场景、新产品。这种利用现有文本、音频文件或图像创建新内容的方式,被视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新突破。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是更多数据、更强算力和大型语言模型共同作用的结果。海量且高质量的数据提供了充足的训练“养料”,高性能算力让快速学习成为可能,大型语言模型赋予其出色的理解和内容生成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理解、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技术迭代,更高效的人工智能应用有望加速服务各行各业,成为智能时代新的重要工具。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知识生产领域为人类提供便捷的基础服务。同时应当看到,人工智能能力来自人的设计,擅长按照规则操作,胜在超常的运算能力。大型语言模型在词语和意义之间建立关联,并输出接近人类理解的结果,靠的是来自人类的知识体系和文本训练。应该说,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完成代码下达的指令,但仍然还不懂所做事情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进化,与生产生活融合愈加密切,其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比如,人工智能生成近似原画的内容、构图等,可能侵犯了原创者的知识产权;大型语言模型处理、生成数据时,可能涉及个人隐私;人工智能技术被恶意使用,可能用来从事制造虚假信息、诈骗等违法活动。因此,必须前瞻研判相关风险,守住法律和伦理底线,推动人工智能朝着科技向善的方向发展。

从长远来看,在规范使用、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功能更加强大的人工智能将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帮手,人机交互协同也将极大提升效率,乃至激发创新活力。例如在艺术领域,有专业人士认为,艺术创作经历了人工创作、机械复制和数字化转型之后,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将人机结合的创作实践带入了新的智能化阶段。将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的创作者们正在大幅延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体现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创作的全新赋能。

拥抱更美好的智能时代,关键还在于人们如何更智慧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助于更加高效、便捷地生产内容,但可能也会因内容的“唾手可得”,使得原创性显得相对稀缺,让创作领域的诗意和创新领域的灵感愈发显得珍贵。因此,除了规避技术风险,人们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可以与智能工具良好沟通的数字素养,掌握好驾驭这项新技术的本领,从而把握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应对好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不断获得原创性突破、创新性成果。

(来源:人民日报2023-06-12)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用“小AI”解决人工智能的“大”烦恼
当人工智能遇见再制造
2019: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解疑答问
人工智能与就业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
人工智能,来了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