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政企协作的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模式研究
2023-11-05胡利泉李宝值朱奇彪
胡利泉,李宝值,朱奇彪,卓 妮,*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a.科技保障中心; b. 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近年来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产业规模小、分布散、产品供给不足[1]]等问题,不利于与世界“大市场”相接[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发展首先需要“产业兴旺”[3]:产业发展的提质增效与增产、增值、增收[4],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坚实物质基础[5]。数字技术的进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道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同年,《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正式发布,明确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八大行动[6]。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革新,使得数字经济逐渐主导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7]。近年来,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迅速,涌现了数字育种、智能农机、智慧农场等多种新型生产模式;激发了数字乡村旅游、乡村电商等新型经营业态;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回流、农民工返乡创业;完善了乡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和“互联网+教育、医疗”等数字惠民服务;同时数字技术还在乡村治理、文化交流、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8-12]。数字技术极大提升了我国农业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成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13-14]。
数字技术也在产业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数字经济本身的高属性、高融合性能够打通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与服务贸易[15],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相互流动[16]。从经营主体上看,数字技术不仅打破了城乡、国外市场之间的信息壁垒[17-19],方便农户了解市场信息、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减少了中间商差价损失,提高了竞争能力与经营绩效[20-22];同时,还提供了便捷易得的数字普惠服务,摆脱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地理、时间限制,降低了生产风险[23-24]。从市场赋能上看,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多产业应用,方便了产品与市场对接、拓宽了产品销路、驱动产业提效融合与跨界升级[25-26]。从产业赋能上看,数字技术能够带动优势产业、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27-28],优化后的产业结构产生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吸引了投资者投资、激励劳动力回流[29]。
虽然数字经济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障碍。一是尚未形成合理的投入机制。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需要多元资本的参与和大量资源要素的投入[30]。而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投入较低,社会、企业资本也多处于观望状态,不利于乡村产业数字化的推进。二是缺乏协同高效的运营体系。乡村数字产业链体系尚未完善,各个主体分散发展,存在部门分工不清、功能混淆、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了重复性工作、信息不对称、数据可利用性不足等状况[31]。另外,尚未健全法律法规,政府缺乏有效监管体制,降低了整体运作效率,甚至伴生出现了“智能官僚主义”等“数字负能”现象[32]。三是缺乏具体实施路径。目前,对于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相关研究大多聚焦在数字经济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解释其作用机制上,对数字经济全面推动乡村产业的具体模式、路径的研究尚显不足。
因此,应该积极探索政企协作的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模式。促进企业与政府形成相应的双向发展闭环,形成业务联动[33]。政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提供资金支持,凝聚社会力量,快速构建产业链[34],企业能够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整合各方资金,共同承担风险[35]。这两者协同形成的互促合力与叠加效应,能最大化激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力[8]。基于此,本文选取浙江省为例,通过对其的调研来具体总结其政企合作的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模式,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促进其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 乡村产业数字化的理论逻辑与行动路线
乡村产业数字化的过程就是使数字技术效应得到充分发挥的数字化改革过程,要将数字化改革理论创新性地应用到乡村产业数字化中,数字化变革包括“数字赋能-制度重塑-治理重构”3个阶段[36]。数字赋能是数字技术应用于科层组织的原初目标,是建立整个数字化系统的基础[37-38]。通过数字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制度重塑是乡村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支撑。制度建设一般滞后于技术进步[39]。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要求现有制度、管理职能和组织体制机制随之变革,要求深刻改革乡村产业的目标、策略、制度和保障,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深入发展。最后,协同治理是乡村产业数字化的必要条件。长远上看,依据技术赋能推动制度变革的过程,需要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其中。新的制度形式和绩效生产通过嵌入到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中才会得以实现[40]。要增进协同治理,协调各方利益,减少冲突、促进创新,实现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逻辑框架图见图1。
图1 逻辑框架图Fig.1 Logical framework
具体到行动路线上,在数字赋能阶段,要促进政企联系,构建共享平台,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41];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拓展线上经营等帮扶方式给予企业资源、资金上的支持[42]。在制度重塑阶段,要建立权责清单体系,确立各方职务,提高协助效率;政府要加强服务透明度,提供真实、及时和透明的政策咨询和服务;要健全监督体系,确保政策实施和资源利用的公平公正。在协同治理阶段,政府要深剖科学、数字决策,利用数据分析来帮助数字产业稳健发展[39];企业应实现数据价值化,建立智慧生产,利用数据进行决策和优化[43];最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市场合作,推动产业集聚发展[44]。
2 浙江省政企协作的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浙江省数字乡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22年浙江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到了68.3%,连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数据显示,在数字乡村发展上,浙江省内85个涉农县(市、区)中有81个县(市、区)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全国总体水平,占比高达95.3%。桐乡市、杭州市西湖区、德清县等26个县(市、区)获评全国先进县,占全国109个先进县的24%。在发展环境方面,乡村人均农业农村信息化财政和资本投入全国第一、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综合设置情况全国第二;在发展基础支撑方面,互联网普及率和家庭宽带入户率全国第二,在生产信息化方面,畜禽养殖信息化率全国第一、水产养殖信息化率全国第二、设施栽培信息化率全国第三、大田种植信息化率全国第四[45-46]。
浙江省出台政策积极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在2021年出台了《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要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全面进行数字化改革,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 积极建设“浙江乡村大脑”和“浙农”系列多跨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数字长三角”,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聚力赋能。
政企合力助推乡村产业数字化加快转型。2023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推进未来农场、数字农业工厂的建设,培育网上农博、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新业态,全年计划实现农村网络零售额1.1万亿元。2022年浙江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 1 238.9 亿元,网络零售额超千万元的电商专业村达 2 400 多个[47]。创意农业、认养农业、云农场等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乡村分享经济逐步兴起。西湖龙井茶、浦江葡萄、德清早园笋、桐乡杭白菊等50个单品种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已经启动,设施智能大棚、温室环境自动控制、肥药精准施用、病虫害智能监测、农用无人机作业等大范围应用。同时,乡村数字助农应用不断创新。“浙江乡村大脑”投入应用,以“乡村大脑+浙农应用”为主体,“数智赋能”农业智能、乡村智治、农民智富三大领域。“浙农帮扶”应用的“低收入农户帮促”场景,瞄准“三农”领域的“提低”重点,率先构建全国低收入农户风险自动识别机制和全流程处置模型。省内建设的“三农”数据仓已归集超 24 亿条业务数据,知识库、规则库、算法库、模型库和组建库汇聚能力要素 2 万余条,日均访问量超120 万次。
3 浙江省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典型模式
3.1 “5G+农业应用”模式
围绕种质资源保护、集约化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等领域,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转型升级。
案例: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嘉兴市海盐县的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莲”)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赋能打造生猪全产业链。从种猪繁育到猪肉生产加工,通过打造“智慧驾驶舱架”接起云上牧场、数字工厂、流通体系、用户体系,青莲用数字化全产业链环环相扣致力于提供优质食品。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数字化育种繁育优质地方猪种。2011年11月起,受嘉兴市政府委托,青莲承担起了嘉兴黑猪的保种工作。保种重任、事关重大,青莲对优质中国地方猪种进行保种育种和商业化开发。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公司的努力,嘉兴黑猪保种场已升级为“国家级嘉兴黑猪保种场”。以数字化手段结合分子育种技术,对一些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和标记基因进行研究,建立地方猪数字保种方法与数字保种库,分析测定育种表型组基因,构建了猪数字化育种技术平台。青莲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中国首个黑猪产业研究院,启动《黑猪培育与配套系综合开发应用》合作项目,其中包括以数字育种技术实现中国优质地方猪猪种的提纯复壮等配套开发。
第二,数字化创新生猪养殖新模式“数智农场”。青莲在全国有18个智慧牧场,充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猪产业5G+区块链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加载集成智能耳标测温、智能料塔料线、智能清粪除臭、智能负压换气、智能排放粪污等功能,实现了生猪养殖从配料、投喂、防病、除臭、治污等全生命周期智慧化管理。现代化的科技输出,让员工通过“口袋牧场”(APP)智能操控,每养殖1万头猪仅需3名员工,是过去的十分之一,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
第三,数字化把牢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青莲借助数字化手段链接屠宰端、深加工端、智慧物流端、消费终端,牢牢把控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智能养殖“一舱”管控,确保品牌商、渠道商、零售商、消费者、监管部门共享信任。数据驱动科学决策,2022年12月,青莲参考畜牧产业大脑实时呈现的“生猪出栏体重情况”数据,精准预判未来一段时间生猪市场将保持低位运行,及时将农场生猪出栏质量从130 kg调整为110 kg,还出库了5 000 t冻肉,充分体现了数据的价值。
3.2 “产业大脑+数字工厂”模式
以数字技术为抓手,聚焦乡村产业数字化增效,借助企业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基座,为当地品牌农业提供支撑,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案例:安吉白茶产业大脑。近年来,为了加强安吉白茶原产地保护,提升品牌价值,保障经营企业和农户利益,安吉县政府积极布局茶产业大脑建设,联合浙江甲骨文超级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构建“产业大脑+数字工厂”发展模式,政企协作,将茶叶种植、加工、交易全产业链纳入数字化精细管理之下,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有效促进了茶园产业提质增效。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数字化赋能安吉白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安吉白茶产业大脑帮助安吉的茶园实现了标准化管理,通过推进产地环境、茶园管理、生产过程、茶青收购、加工包装、仓储流通、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数字化应用及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了茶企全流程标准化管理。茶园利用物联网平台对接了各种传感器设备、高清摄像头,可实现远程全天候监控茶园环境情况,既能减少人工巡查茶园的工作量及避免山路安全风险也能更及时做出风险预警和采收预判。借助数字化账本,茶园经营者可以在线查看收购数据、销售数据,在线核销和打印单据,无需繁琐的纸质对账过程,再结合人工、投入品等成本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企业提供降本增效的有力抓手。
第二,数字化实现精准追溯,增强品牌信誉。安吉县政府借助安吉白茶产业大脑,积极引导茶企茶商入驻,共同把平台流量做大、把客源做广、把品牌做响。通过“浙农码”赋码安吉白茶,以数字孪生方式赋予安吉白茶全产业链涉及的人、物、组织唯一数字身份,例如成品茶、茶农、茶园、茶叶生产加工经营主体、农资经营主体等,以“一村一码、一户一码、一企一码、一物一码”解决了品牌数字化保护问题。特别是在茶叶消费端,为了保护原产地安吉白茶品牌价值,超级码科技股份还为安吉白茶提供了防伪标识管理办法,茶农、茶企需要通过防伪标识申请,为自家茶叶赋码,实现从茶园到茶杯全流程监管,保证消费者喝到的每一叶茶都是正宗的安吉白茶。
3.3 “农业+文旅+新零售”模式
基于现代数字技术,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通过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农业+文旅+新零售”全面融合的全新业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案例:象山县黄避岙乡。黄避岙乡三面环海,海岸线长28.6 km,拥有万亩的优质滩涂,有着海湾、滩涂、山水的自然底色。依托数字技术,黄避岙乡积极探索“海上两山理念”实践转化,协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农文旅融合建设,做精做靓“斑斓海岸”IP新业态,实现绿色发展,带动渔民共富。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数字化促进黄鱼产业升级。黄避岙乡高泥村是浙江省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被誉为浙江省黄鱼养殖第一村。全村60%的村民从事网箱养殖,海水养殖面积达206 hm2,全村水产养殖年产值达1.4亿元,水产远销海外,养殖户户均收入超过30万元。为了提升网箱养殖的存活率和经济效益,政府补贴大部分费用以鼓励渔民进行网箱改造升级。在政府的支持下,目前黄避岙乡已完成环保网箱升级改造180余个,面积近7 000 m2,接下来将逐步推进网箱升级改造全乡覆盖。新型网箱用的是碳纤维、PE等环保复合型新材料,不仅生态环保,减少海洋的白色污染,还能保护近海环境,而且最大可抗12级台风,更加安全。升级改造后的网箱还安装了自动投料机。此外,依托数字技术,线上黄鱼问诊平台为养殖户提供了便利。数字化技术让养殖产业有了保证,基础设施及时跟进,海域生态加快修复,提升了渔民参与网箱升级改造的积极性,形成正向循环,推进浅海养殖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第二,数字化带动乡村旅游。黄避岙乡“斑斓海岸”是以高泥、白屿、骍角岙、沪港等4个沿海村庄为主线,把黄避岙乡独特的山海资源禀赋串点成线、连线成面。黄避岙乡致力于通过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来促进农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相融。黄避岙乡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地理分布和信息的展示,实现美丽渔村的多角度全景呈现。目前,以沪港村滩涂乐园、黄避岙村高登洋茶山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体验景点和旅游业态遍布黄避岙乡,景区村庄占比达50%。乡政府招商引资沿斑斓海岸线精心布局“安澜别院”“水调歌头”等精品民宿,带动村民投身民宿产业,增加经济收入,真正实现产业富民。
第三,数字化促进农旅和新零售融合。2021年下半年,当地乡政府帮助一家黄鱼加工企业落户,选址就在高泥村码头边上。当地乡政府和该企业合作致力于延长大黄鱼的产业链,规模化生产脱脂黄鱼,还可以让游客看到活鱼上岸、加工的全过程。这样可以增加产业附加值,减少渔民受黄鱼市场波动的影响,避免农户手工晒制导致鱼鲞品质不稳定的问题,从整体上打响“象山大黄”的品牌。黄避岙乡还开拓新的外销思路,借助互联网线上接收“西沪三宝”大黄鱼、海苔、紫菜等农副产品订单,搭建“村社共富直通车”,目前环西沪港共富区和宁波、杭州的小区社区有村社结对,实现跨区域的农旅结合。
4 浙江省乡村产业数字化政企协作遇到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数字乡村发展较快,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对标“数字中国”、加快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和“两个先行”的要求,浙江省在政企协作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上还有巨大的潜力,尚待充分释放。
4.1 乡村产业数字化政企协作不够“亲”
乡村产业数字化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接触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在与企业交往中推拖避事、消极怠工。有的对政企交往边界把握不准,担心有瓜田李下嫌疑,不怕说“不亲”、就怕说不清,干脆不联系企业,借故躲避企业家正常的约见交流、咨询政策、办理事务等。有的对乡村产业数字化的了解程度不一,服务水平各异,有时不能从企业角度出发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有的对乡村产业数字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敢大胆探索创新,一旦法无明文规定可办还是不可办,就索性拖着不办,不及时回应企业“急难愁盼”。
4.2 乡村产业数字化政企协作不够“清”
乡村产业数字化政企协作中存在“看企下菜”现象,比如重大轻小,对规模大、利税多的企业主动服务多,对乡村产业数字化中的小微企业关注少、主动帮扶不够,出现“越是大企业受照顾越多、越是需要帮助的企业越无人问津”的“马太效应”。另外,还存在官商之间相互勾结、搞利益输送,形成盘根错节、相互交织的复合腐败现象。
4.3 乡村产业数字化政企协作不够“智”
目前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偏慢。数据生产要素作用发挥不够,数据融合共享共用尚需加强,信息应用整合力度不足,未能形成“数据+应用”合力,受资金、政策、认知等因素制约,数据驱动发展、智能带动转型的动力不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政府和企业都对维护不够重视,埋下安全隐患。数据控制权归属不清,大量数据没有开放,无法产生价值,导致农民和经营主体对乡村产业数字化带来的获得感有限。
5 加快浙江省乡村产业数字化政企协作优势互补的建议
针对浙江省乡村产业数字化政企协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构建政企协作的主体责任,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形成部门各负其责、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合力,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健康成长。
5.1 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政企协作更“亲”
一是健全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走访企业制度,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至少联系1家乡村产业数字化企业,并每年深入该企业调研指导。加强沟通联系,深入了解企业在发展乡村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的所需所想,做到企业动向第一时间获悉、企业诉求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困难第一时间了解。鼓励各地通过设立“企业家恳谈日”等方式,畅通企业家直接向领导干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的渠道。对于企业反映的问题和诉求要及时受理回应、按责转办、限时办结、跟踪督办,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二是建立健全帮扶企业工作机制。加大对乡村产业数字化领军企业帮扶力度,实施助企纾困稳进提质乡村产业数字化专项行动,助力企业破除发展障碍。以广大中小企业为主战场,用好用足技改帮扶等各类政策手段,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以更精准的举措,支持企业发展乡村产业数字化,切实助企纾困,稳进提质。对乡村产业数字化中有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政府要主动及时了解困难所在、发展所需,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前提下积极予以帮助。广泛宣传、精准推送乡村产业数字化相关优惠政策信息,简化税费优惠享受程序,确保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快速兑现。
三是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企业作用。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支持机制。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推进农业云平台应用建设,深化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和农业大数据开发利用,以数据赋能农业生产和流通。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通过示范带动,强化推广应用,加速乡村产业数字化进程。政府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政企都要注重新型基础设施的运营和维护,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对于运维成本,政府和企业要约定配套投资或者按比例出资,以及数据控制权的归属,避免留下安全隐患。
5.2 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政企协作更“清”
一是建立健全公职人员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完善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确保权力行使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拓展清单公开渠道,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各部门门户网站、政务服务大厅显示屏,及时对外发布、更新权责清单,拓宽清单公开渠道,有效增强群众监督。同时,完成权责清单数据采样,将全部数据上传至中央编办云平台,为实现权责清单在云平台上的更多应用功能提供数据基础。以建章立制确立统分结合、职责明确、协调顺畅的工作格局。
二是提高政企服务透明度。优化涉企服务,全面落实全流程网上审批、并联审批、模拟审批等改革举措,提高乡村产业数字化政府重大投资项目、政府采购等领域的透明度。要做到企业诉求在线直达、政府政策在线兑付,按照“在线理念、大数据思维和承诺制”进行流程再造和后台数据协同,企业无需提交各种证明,即可享受在线兑付。要做到政府服务在线落地。通过开放式接口,系统可以接入包括政策解读、政策发布、政务公开等各种服务功能。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要让市场配置资源,健全防范利益冲突的机制,从制度层面设定政企交往的“安全尺度”,实现政企交往有度有界、有规有矩。用好大数据信息,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通过明察暗访、突击检查、交叉互查等方式跟进监督。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消除公职人员与企业家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乡村产业数字化中正常交往的后顾之忧,强化示范引导,加强警示教育。扎实推进清廉企业建设,带动企业守法经营、廉洁经营。
5.3 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政企协作更“智”
一是加快从传统决策演变为数字决策。政府要注重用数字监管乡村产业,重视构建并维护乡村产业大脑。企业通过分析产业大脑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数据,辅助政府及时掌握乡村产业发展状况,帮助政府精准识别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政策需求。有效放大数据“催化剂”作用,实现由传统决策、经验决策到“数字决策”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水平,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产业和新业态。通过数据发现问题,为实践作出指引,共享产业机遇,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健康发展,充分培育数字经济优势,提高农民的获得感。
二是加快数据价值化进程。细化数据资源化和要素化实施路径,加快政务民生数据共建共治共享共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数据开发和创新应用服务,鼓励个人和机构以数据投资、知识入股等模式参与生产经营,最大限度放大信息资源价值。加快政务数据开放,以“数据+场景”模式实现政府沉睡数据资源高效利用,有效放大政务数据价值。引导企业完善自身数据架构和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领域建设、管理、应用水平,推动政务和产业领域数据要素流通转化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动力。
三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机制。各主管部门要依法依规加强乡村产业数字化市场化运营项目的监管和跟踪评估。积极探索“政府规划、政策引导、资本参与、注重质量”的乡村产业数字化建设运行模式,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有效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和数据资源优势,带动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专业化集成商与待升级企业组成联合体,探索集成商参与企业农业互联网、数字化种养工厂建设,出资入股改造主体,实现新增利润共享,长远利益分成的细化路径。组建数字乡村发展联盟和专家智库,鼓励通信运营商、数字技术服务商、乡村创新创业团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数字乡村建设运营,以共建共享机制凝聚数字乡村建设的社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