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以“不变”应万变

2023-11-05李云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不变特写镜头语文课程

李云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新工业革命”“技术革新”……改革之风吹遍大地。教育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短短几年内,教材多次改版,2022年更是出台了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次次的改变、一轮轮的改革、一个个的新名词让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接不暇,不由自主会产生一种“不会教语文”的困顿感。

黄厚江老师在《语文教学改革亟须加强学科理性建设》一文中指出:“前一轮课程改革,推出了‘两性统一’‘三维目标’及课程模块、学生主体、合作探究等一大批新概念。最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又提出了一批新的概念和说法,比如核心素养、任务驱动、项目学习、真实情境、学为中心、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等,它们和前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缺少权威而清晰的说法。”同时,黄老师还认为“我们的课程总是做加法,每一次课改都会增加一些新东西,却从来没有‘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东西;都会增加一些新要求,却很少明确以前哪些要求是没有必要的。”黄老师真的明确中肯地指出了语文教学改革过程的问题,为笔者这样的众多一线老师好好地吐露了一番心声。

不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要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要求让语文课程在培育时代新人等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细读之下也能发现这与上一轮改革中的“两性统一”“三维目标”的要求有重叠之处。既然有相同之处又为何要说的如此不同呢?这就要求我们思考一下这次改革的意义。

郭思乐提出的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而“学生本位论”“生活本源论”“实践本体论”是生本教育哲学依据,叶圣陶先生强调“群体本位”,所有学生应该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着眼点与落脚点,强调“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着想”,这就是其“学生本位论”的内涵。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前言中提到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同时课程理念也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仔细阅读新课标中的一些表述,不难发现很多语句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所以课程改革的目的肯定是明确的“培养时代新人”,那改革的方针就势必是“以人为本”,落实到教育上就是“以生为本”。时代的变化让学生所处的环境、接触的事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如果继续一味坚持以前的教育教学方式,肯定不会有以前的预期效果。可是将一切推翻完全重来又那么不切实际,在認真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础上反思之前的教育,在阅读与思考中求同存异,找到合适自己的新的教学方式,或许是一种出路。

其实不论是之前的改革还是这次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行,我们坚持“以生为本”的方针指导,不忘初心,也就不畏惧新的改变了。

在前一轮改革中“热词”是小组合作、综合实践,多媒体的灵活运用是标配;而这一轮课程改革出的“新词”是核心素养、任务群、项目学习、大单元和情境设置,跨媒介是时尚的“新宠”。细究之下,华丽的外衣千变万化,质朴的内核却始终如一,都是“以生为本”。小组合作、综合实践也好,任务群、大单元和情境设置也罢,都是需要学生本人去完成的;灵活运用多媒体也好,跨媒介也罢,都是为了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回顾近几年的教学活动,其实有些方式的应用是先于课标要求出现的。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多次提到的“情境设置”,早在1930年代到1960年代就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发展形成了“情境教学法”。其方法论来源则可以更早追溯到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笔者在教授统编版八下《傅雷家书》的名著导读时就尝试运用了“情境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几名“虚拟同学”情境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带领学生深入思考一封封家书背后浓浓的亲情,解读《傅雷家书》的写作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感恩父母……但此次“情境”还比较生硬,有部分学生无法进入情境,学习效果欠佳。

2022年在教授统编版七下《伟大的悲剧》一文时,经过教研小组的讨论打磨,我们最终收获了比较满意的一次“情境化教学”。教学设计如下。

1.情境设计

亲爱的同学们:

2022年是斯科特一行登上南极点110周年,斯科特博物馆将举行纪念活动,准备将《伟大的悲剧》拍摄成纪录片,向全球献映。特邀你为摄制组献计献策,参与以下几个活动:为纪录片开头写故事简介,明确纪录片的“悲剧”内涵,推荐文中体现“悲剧中的伟大”的特写镜头,为纪录片片尾写结束语。诚邀你的加盟!

斯科特博物馆

2022年4月26日

活动一:概括内容,简介纪录片故事

快速浏览文章,圈画重点,根据记叙文六要素概括《伟大的悲剧》故事内容,作为纪录片开头故事简介的文字介绍。

活动二:浏览课文,明确“悲剧”内涵

快速浏览课文,寻找关键段落,圈画重要语句,以“ 之悲”进行概括。

(结合具体语段进行分析,明确悲剧的含义)

活动三:合作探究,推荐纪录片特写镜头

推荐特写镜头

我们小组选择推荐 (镜头名)作为纪录片特写镜头。这个镜头出现在文中第 段。这些语句中 (字词等角度)看出 (人物)身上有 的精神品质,可以体现悲剧中的伟大。所以,将此推荐为纪录片特写镜头。

(体会传记文学纪实性与文学性并重的特点)

活动四:抒发感悟,写片尾结束语

(出示一些与作者有关的材料以及名家对英雄的评价,再让学生进行填写)

提示:片尾结束语应当发人深省、引发共情、激励人心。

2.推荐阅读

《伟大的悲剧》一文选自茨威格的传记杰作《人类群星闪耀时》,体现了茨威格对斯科特等英雄的崇高敬意,暗示他们的精神就如天上的明星,会指引着后来的人。书中还有不少精彩的传记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进一步品味作家笔下的历史图景。

笔者上完后这节课后,随机调查了解了几名学生的感受,有的说他感到了一股“悲壮的力量”,有的说原来第二名比第一名更可敬,还有的说人类探索世界的决心真的是不可置信又确有其事……可见比较好的“情境设置”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契合学生思想的,能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情境,较好地完成教学活动。这些所有的设计都离不开一个原则“以生为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对学生的情况有详细的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规律,才能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

现在再次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才真正明白,只有深入浅出地研读“变化”思维,才能明晰方向,不被“百变”迷乱;只有坚持初心“以生为本”才能上好课,让学生有所得,让自己有所获。

猜你喜欢

不变特写镜头语文课程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运用探讨
逝去的菲德尔,“不变”的哈瓦那(观察家)
学术编辑在“互联网+”转型中的变与不变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全媒体时代健康类节目主持人的“变”与“不变”
美联储的“不变”与“变”
关于特写镜头在新闻摄像中运用的分析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的运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