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思维”视角下初中古代写景散文阅读教学

2023-11-05王欣欣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湖心亭主旨课文

王欣欣

“象思维”是一种动态、直观、整体性思维,提倡将认知主体与被探究事物纳入动态整体当中,在“流动与转化”的过程中展开行与思,最终形成对事物本质的启新与开悟,是一种引发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因此也被称作“非理性思维”。于语文教学而言,“象思维”着眼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洞察能力、整体思维能力,通过巧妙情境营设,让课堂教学跳出以往对象化、既定化等“概念思维”模式拘囿,引发师生共同走入物象、事象、形象、意象等内涵丰腴世界,回归言语感性本质,彰显师、生、文之间的亲密联系,在递进与生成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促进审美鉴赏水平提升。本文以统编教材《湖心亭看雪》为例,探讨“象思维”在初中古代写景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阅读教学常引导学生围绕文本主题、情节、环境、情感、主旨等方面展开探究,通过初读、精讲等方式展开剖析,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渐次走进文本,形成对文本逐步掌握。“象思维”教学略有不同,因为它是一种整体性思维,通常需要学生在明晰文章主旨的情况下再行研究,在主旨(“意”)的统领下学生对照文本不断深挖探究,进而形成动态鲜活的个性体验,促发真实语言能力生成。

散文文体的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其中的“神”字集中反映了散文文体的中心主旨,是文章在写景、叙事、抒情等过程中进行语言建构的落点所在。针对此类文体展开教学,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揪出散文文体的文“眼”,紧抓“神”字不放,将其作为文本探寻的目的与方向,以“意”映“象”,主线牵连,勾画对文本整体之形,由此培养学生整体思维。

以《湖心亭看雪》为例。本篇散文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之手,是历代传诵、文字凝练、语句传神的写景佳作,描绘了大雪之夜,在天地净化、人声鸟语冻结之时,作者雅兴大发,独自撑舟前往湖心亭赏雪的所见所闻。为了探得作品中心主题,发现作者写作之意,有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初读文本,形成整体印象。教师要求学生借助字典、课文注释等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理解,通过诵读方式形成对作品的初步印象与直观理解。其次,概括整理。教师引导:请学生用简短语言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重回文本,片刻回答道:讲的是大雪之夜,作者独自一人乘船到西湖湖心亭看雪。再次,整体探究。问题导入:文章中,舟子是如何评价作者的?学生答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因此,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痴”。顺势引导:“痴”是什么意思?字典对 “痴”有四种解释,傻、无知,如痴人说梦;精神失常,如痴癫;痴迷,迷恋,如痴心;自谦,白白地,如痴长几岁等,大家觉得哪个意思比较接近。学生对照文本,表示“痴”是迷恋、痴迷的意思。深入引导:本文从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痴”?请回到课文,将相关内容找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上述教学过程,体现对课文文眼“痴”的探寻,引导学生通过“痴”字探究文本,形成与文本形象的整体关联,通过“痴”字与作者心境统一,形成对文本主旨的整体把握,将阅读探究代入整体情境,有助于整体思维形成。

“象思维”理念提倡教学过程的流动性,通过动态学习过程来勾连教学双方与文本之间联系,在流动中实现认知转化,将课本上的知识,以形象具体的形式,逐层深入的探究,与学习者过往经验有效关联,在文字品咂中体味作者情感,在作品探寻中感悟作品情怀,通过由“文”入“象”教学设计,提升学生语言鉴赏能力。

仍以《湖心亭看雪》为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抓住了文章的“文眼”,领悟了作品的主旨之后,此时教学重点便进入文本细研、逐层深入的探究过程。上面提到,《湖心亭看雪》是围绕作者的“痴”字展开写景抒怀的。在“痴情”“沉迷”的文本旨“意”统领下,到底该从何处着手,需从哪些地方来搜寻证据以唤醒学生的认知,在他们大脑中建构起文章所体现出的丰富多彩、条缕可析的“象”(可感知的内容),以此促使学生对作品思想的深入理解与感悟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精妙课堂提问或剖析指引下,加强文本主动探究,将学生观点与文本意象时刻进行比较与关联。至此,一条连续动态的探究情境已然形成,在作品探究中、在字斟句酌里,学生认知能力悄然发生转变,鉴赏能力自觉得到提升。如,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渐次探究。教师发问:同学们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痴”?学生回到文本,探寻文章线索,借助大脑加工,形成對“痴”字的主观判断。有学生读到“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时,脑袋中立刻出现大雪连下三日,天寒地冻,万籁寂静的场景,此时,多数人躲在家里,围炉取暖,作者此时偏偏要外出赏雪,由此可见他的“痴迷”;有学生读到“是日更定”时,认为:“更定”是古代打鼓定更的时候,时间尚早,作者便迫不及待要外出赏雪,是“痴”的具体表现;有学生读到“独往湖心亭看雪”,联系文中“一白”“一痕”“一点”“一芥”等描述时,强烈感受到作者不畏严寒、坚守孤独的超凡情趣及雅兴,是文章主旨“痴”的具体体现。在争相表述过程中,教材的文意具象等在文章主旨内核的引领下逐渐被学生们发现,阅读探究过程变为读者与作者进行心境交融的沟通过程,该过程极大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更在字斟句酌的品赏行为中锤炼了语言理解能力,促使鉴赏审美能力提升。

语文教学的目标并非限于阅读鉴赏,而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即在阅读的过程中启发写作,在写作的练习中嫁接阅读,通过读写融合方式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象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助学生更好理解文本主旨,品琢文章言语,领悟作品内涵,更能帮助学生通过具象鲜活流动的探究学习,洞察作者写作风格,学习文章写作手法,进而提升自我写作水平。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教学中,针对“痴”话题展开探究过程中,有教师通过如下情境建构读写融合教学情境。教师问道:课文中共有三名雪夜赏雪人,称得上是真正“痴”迷者。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如此痴迷吗?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具体语句,读一读,想象一下具体画面,说一说它具体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借鉴文中作者写作手法,写几句描绘雪后山川画面的文字。有学生从课文“雾凇沆砀”中联想到“雪覆青松,白汽弥漫”的壮美情形,于是仿写道:“大雪覆盖的青松,少了往日的青翠,但丝毫没有丧失灵气,一股股白色的水汽从枝丫中升腾,给雪日的山乡带来高耸的气息。”有学生读到“上下一白”后,大脑中立刻闪现出“天地齐白,一望无垠”的壮观景象,于是随手写下:“大地被白雪覆盖,原本五颜六色的山乡变得纯洁而单调。”在阅读中探究,在品琢中联想,在联想中建构,“象思维”理念主导下的语文教学为阅读与习作架起畅通桥梁,读写融合,促使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全面提升。

总之,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学方式创新与否成为衡量课改成效的重要一环。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支持,“象思维”是一种动态化、形象化、整体化的学习思维,在教学中引入“象思维”理念,有助于平衡当前语文课堂偏理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文本探究的本来热忱,形成“以生为本”教学情境的感性回归。在“象思维”整体化教学设计下,学生可针对文本的境象展开多角度探究,在动态感知中形成整体思维,在动态生成中培养个性情感,在读写融合中进行语用建构,由此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真正贯彻落实。

【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象思维’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的实践研究”(批准号:GH14-21-Q01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湖心亭主旨课文
湖心亭看雪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背课文的小偷
湖心亭看雪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背课文
平淡真实显主旨
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