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深、讲透、讲活: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探索

2023-11-05马小亮

科教导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思政教材教师

王 霞,马小亮

(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1 概念阐释:何为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

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供给侧”的改革,“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为教学单元,以团队合作为教学组织形式”[1],按照“源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而又超越课堂,依靠主讲而又超越主讲”[2]的思路,靶向对准学生的关切和困惑。

1.1 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理念并非新事物,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中均有提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和不足,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必须积极彰显问题意识。”[3]以问题为依托,将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组织的逻辑起点,可以推进课堂从“是什么”的陈述式教学向“为什么”的认知探索式教学转变,将学生置于一个追求“为什么”的思考氛围下,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引学(提出问题)、带学(分析问题)、促学(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以“释疑问题”取代“说教理论”,让学生听得进、记得牢、有共鸣。

1.2 专题呈现

专题呈现是指以问题链为线索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按照内容的逻辑关系和相关性,将教学内容提炼为若干个独立的教学单元。专题教学打破了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授课的传统模式,突出教学问题的学理性和完整性,“具有重点突出、贴近学生、贴近现实、学理透彻、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和能力培养需要等诸多优势。”[4]专题教学实现了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塑,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意识和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教师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将无法站稳讲台,学生仅仅是“一听了之”将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1.3 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指的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专题后,由不同的教师分别承担相应专题,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该课程教学任务的过程。团队建设需“放到完成问题式专题化教学的战略全局中,放到推进团队成长与思政课建设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中,放到激发教学改革内生动力与参与团队的自觉意识中,才能使合作机制建立健全起来,实现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团队发生根本性变化。”[5]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大大拓展了教学深度,单个教师很难做到精通所有专题,组建教学团队、借助集体智慧势在必行。团队合作教学模式以“团队负责制”取代了以往一位教师从头讲到尾的“个人负责制”,可有效释放集体协作的优势。

2 力求讲深:弄清楚问题从哪里来

问题从哪里来,即如何科学地提出问题,合理而科学的提问能够精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层面,是思政课能够“讲深”的关键。

2.1 教材内容的重点

问题设计要秉持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理念。高校思政课使用马工程统编教材,既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点问题,又关照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代表着教学的规范和权威。问题设计应以教材内容的重点为主体和依据,万变不能离其“宗”。创设问题可以打破教材,但不意味着可以抛弃教材、另起炉灶。只有依托教材内容的重点设计问题,才能抓住教学的基本逻辑,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体系和问题式专题化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打通两者相互融通转化的障碍。

2.2 教学理论的难点

如何将深邃难懂的理论难点设计成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问题,并将问题转变为点燃学生求知欲的钥匙,是问题式教学的突破口。“理论只有透彻,才能掌握学生;学生的问题越尖锐,就越需要彻底的理论。”[6]问题设计必须吃透理论,问题解答要围绕理论难点层层抽丝剥茧,只有讲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内在逻辑,才能“以理服人”。理论难点比较抽象,往往也是学生的思维盲点,打通难点和扫除盲点双管齐下才能更高效地推动教学理论入脑入心。

2.3 学生的困惑点和关注点

海量信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较易受影响,困惑在所难免。思政课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清醒剂”和“营养剂”。为精准对接困惑,问题设计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但需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为了迎合学生而降低授课的政治性和理论性,思政课要提供有深度的教学供给,关照学生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打通思政课教学叙事与解决学生成长困惑的话语障碍,改变教学供给与学生真实需求错位的现象。

2.4 社会的焦点和热点

问题设计要契合时代发展,聚焦社会的焦点和热点,凸显对当前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把握。焦点和热点背后有复杂的生成背景,其走向动态变化,问题设计难度大,需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同时,由于焦点和热点的关注度高,学生思维活跃、很容易跳出教师预设的问题和讲解思路,教学团队前期备课要做扎实,否则问题很可能变成“烫手山芋”。当学生打破课堂预设思路时,教师要积极应对、不能回避,只有接得住学生抛出的问题、讲得出让学生信服的道理,教学才有解释力和说服力。

2.5 学生的成长节点

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稳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尚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对人生重要节点的认知并不全面,问题设计要积极回应学生成长节点的实际需求,如正确的恋爱观、择业观、消费观、交往观等,这些都是学生正在经历或者是走出校园即将面临的现实问题。设计问题从关照学生成长、贴近学生实际的角度出发,一是可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思政课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具亲和力;二是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制造更多的话语交流空间,引导学生对未来发展图景提前做好规划,加深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3 力求讲透:把握凝练专题的基本原则

把握凝练专题的基本原则是确保专题教学科学、规范、严谨的前提,体现着教学设计和教学运行的内在逻辑,只有逻辑顺畅,才能将道理讲清楚、讲明白,思政课才能“讲透”。

3.1 适度性:把握遵循教材和打破教材的合理区间,做到遵循教材而不死套教材、打破教材而不偏离教材

首先,遵循教材指的是内容和逻辑上的遵循,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转化为专题内容,机械的对应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转换,不是真正的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其次,打破教材指的是教学体系可以重塑、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框架,但不能偏离教材,“不能增添超越大纲范围的知识点,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压力,也不要漏掉大纲范围内的知识点,导致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缺乏学理支撑。”[7]教材和教学大纲仍是划分专题、取舍内容的基本依据,凝练专题要把握适度性原则,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导致思政课出现肤浅化和庸俗化的倾向,打破教材是为了更透彻地解读教材。

3.2 探究性:从问题链出发拓展教学空间,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和方法自觉

首先,要科学拟定专题的主问题,那些已有盖棺定论或者是挑战度不大的问题不适宜做主问题,“应有广泛的思考讨论空间,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那些容易产生误解、偏差的问题应在首选之列。”[8]其次,要打造完整的问题链。问题链是支撑专题教学的骨架,能够将专题涉及的大小问题用一根主线串联起来,为学生更好地进入专题学习提供引导。在信息化时代,学生会接收大量的碎片化知识,专题化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以“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形成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和方法自觉。

3.3 系统性:秉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将专题凝练过程视为一个需协调各方要素的系统性工程

首先,专题内容的取舍要完整,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思路进行。其次,专题结构的编排要具有递进性,一般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按照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再次,专题衔接要具有逻辑性,科学合理的衔接逻辑是问题环环相扣、避免漏洞的前提,是专题化教学“形散而神不散”的关键。因此,凝练专题要站在普遍联系的视角,不能按照相对独立的学术讲座思路来打造专题,教师在按照专题授课时也要做到“瞻前顾后”,体现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4 开放性:促成教师“引问”、学生“追问”、师生合力“解问”的开放性教学新格局

首先,教师“引问”要开放,从多维度启发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其次,学生“追问”要开放,授课时应适当留白,给予学生足够的互动和参与空间,引导学生在层层递进的“追问”中获得真知。再次,师生合力“解问”要开放,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追求标准答案”的固有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寻求结论,推动由上而下的单向度“灌输式”教学向由下而上的双向度“互动式”教学转换。

3.5 创新性:充分激发教学团队的创新思维,确保教学专题与时俱进、“常讲常新”

首先,教学团队要在科学研究方面久久为功,持续探索专题化教学的基本规律,及时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优化。其次,专题内容要保持动态调整,不断精益求精,面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尽量体现差异化设计,立足于如何用多样化的供给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需求,避免一刀切。总之,保持创新性不仅是教学团队不断打磨专题、碰撞智慧的动力和目标,也是专题授课能够“常讲常新”的重要前提。

4 力求讲活:释放团队合作的智慧和优势

团队合作是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团队合作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思政课呈现的活跃度和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满意度。

4.1 理念活:构建团队建设的共同体理念

①教学共同体。首先,从教师视角,教学团队面对同一批学生,课前要共同备课、集体打磨;课中要相互听课、观摩学习;课后要共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教学团队需在不断凝聚教学共识的基础上提升合作效能。其次,从学生视角,教学团队是一个可提供多样化选择的教学共同体,教师各司其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多位教师的风采,教学的整体活跃度和吸引力得到提升,调研显示大多数学生乐于接受这种“听觉盛宴”。

②教研共同体。首先,教学团队是在凝聚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进行问题式专题化教学的科学研究,在攻克教研难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打造一流课程、培育教学名师、申报优秀教学集体等方面也有良好的基础。其次,团队成员通过合作会形成“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意识,主动学习吸收团队其他成员的教研智慧,秉持共同体理念,在聚优势、补弱势的基础上整合教研资源,做到改革一盘棋、资源一体化,建设协同配合、资源共享的教研共同体。

③内涵式发展共同体。首先,要配置好内涵式发展的各类要素,合理安排团队布局,包括年龄梯队、学历层次、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等,以各类要素的优化作为提升团队整体质量的动力和活力。其次,要引入先进的团队建设理念,定期开展团队建设自评,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激活团队教师的潜能,形成既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又能够共享集体智慧、共谋发展进步的良好局面,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4.2 方法活: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机制

①专题分配与教师专长最大化契合。科学研究和教学脱节的现象在广大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因此,在分配专题时,应将专题与教师的专长进行最大限度的匹配,这是建立良好合作机制的起点。每位教师都乐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细作,按照教师的个人专长和研究旨趣分工,教师会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容易进入“创新区”,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

②单兵作战与团队协作高效结合。首先,专题个人分工负责制与集体研讨备课制要充分结合,专题和问题链要经过集体调研、广泛论证、细致打磨,避免专题分配后教师“各自为政”的现象。其次,教学班级的管理要做到团队齐抓共管与主讲教师重点负责相结合,班级管理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针对不同的班级,专题化教学团队应设置不同的主讲教师扮演“课程班主任”的角色,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和该班级所在教学团队的沟通协作,确保教学各环节顺畅衔接。

③个人成长与团队提升互相成就。优质的教学团队既能实现团队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又能兼顾个人的成长进步,两者互相成就。对科研能力和学术功力较强的教师而言,团队教学有助于他们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对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团队教学有助于他们成长为不同风格但各具魅力的教学能手,每位教师都能在团队中找到“定位”,实现团体提升和个人进步的双赢。

4.3 模式活:打造高效的团队运行范式

①建立规范的教学过程管理体系。首先是教学素材,每个教学专题都要形成规范的课件、问题链、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等基本素材。其次是教学过程,要打造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的基本范式,在问题设计、专题凝练、团队合作等层面形成较为完善的操作方法和实践经验。再次是教学交流,要开展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试点的示范与推广,在专题化教学模式、教辅开发、一流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与探索。

②出台多渠道并举的师资提升方案。首先,针对青年教师和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要通过传帮带和一对一帮扶等措施建立起培养和帮扶的长效制度。其次,要定期开展优秀教师教学示范活动,培养、打造各专题的“名师”“名嘴”。再次,要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加强教学团队的培训与交流,补齐补强师资力量的短板。

③配套深化教学改革的保障和激励措施。首先,要通过调研了解教学团队教师的关切、困惑、困难和动力等,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破除改革难题,保障思政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其次,在教学组织安排、教师待遇、师资培育等方面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把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工作成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等的重要依据。再次,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团队建设,如通过项目和征文的形式对团队教学改革的成果予以资助等,为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运行提供经费保障。

5 结语

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深、讲透、讲活”要求的积极探索和贯彻,对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育人成效具有积极意义。其一,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以问题链整合教学内容,大大拓展了教学供给深度,突出了大学阶段思政课的进阶性和价值引领功能,有助于高校思政课“讲深”,有助于缓解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进程中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和教学定位不清的问题。其二,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以专题的方式呈现,使教学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逻辑架构,有助于高校思政课“讲透”,有助于解决当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困难的问题。其三,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学团队的协同配合,完成了对教学资源的重组和优化,有助于高校思政课“讲活”,有助于缓解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教学供给与学生现实需求错位的现象。

猜你喜欢

思政教材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