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羊病的引发因素与防治措施

2023-11-05张玉宝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3年7期
关键词:羊病羊圈沙门氏菌

张玉宝

(兴安盟阿尔山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阿尔山 137800)

目前畜牧养殖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行业,而养羊业是畜牧养殖业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羊病不但会对羊群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使羊肉品质与羊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羊的经济价值很高,除了羊肉以外,羊毛、羊奶、羊宝、羊皮等都具备很高的经济价值。羊毛具备很强的保暖性,是许多服装生产厂家的重要原材料,而部分羊病会导致其毛发稀疏,影响其毛发产量,进而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羊的饲养场必须从源头上寻找羊病的诱发原因,并根据原因寻找防治手段。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几种常见羊病的诱发原因,提出了几个羊疾病的防治措施。

1 几种常见的羊病

1.1 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也称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疾病的总称,临床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肠炎以及母羊流产等。这种病不分季节,对动物的健康有严重威胁,甚至可能会使食用病肉的人感染诱发食物中毒。(1)病原: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具有2020 个血清型,在动物中流行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几乎都属于亚属Ⅰ。我国已经发现的血清型将近有200 个,都具备产生毒素的能力,其耐热性很强75 ℃高温烹煮1 h 对其无作用。

(2)症状:羊沙门氏菌病主要由鼠伤寒沙门氏菌、羊流产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下痢型沙门氏菌病,症状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腹泻,排泄物具有臭味,动物精神萎靡,喜卧,状态虚弱,1~5 d 后死亡,部分羊可在2 周后康复,这种沙门氏菌发病率为30%,病死率为25%。另外流产性沙门氏菌由肠道感染进入血液感染胎盘导致怀孕母羊在孕期发生流产或死产,产下活羔也会在1~4 d 内死亡,其流产率和病死率能达到60%以上。

(3)防治:防治沙门氏菌病需要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羊居住环境整洁,食物和水干净卫生,提高饲料质量。可在饲料中掺入一些抗生素,预防畜禽疾病的同时又能促进其生长。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必须严格消杀,若发现病羊必须对其及时隔离,治疗沙门氏菌病通常采用土霉素或氯霉素抗生素,呋喃唑酮与磺胺嘧啶对该病也具有一定疗效。

1.2 坏死杆菌病 坏死杆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这种病的病原主要是坏死杆菌。(1)病原:坏死杆菌在自然界大量存在,比如土壤,污泥塘,动物饲养场等区域均可发现,其也存在于健康家畜的粪便中,这种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经光照8~10 h 可自然死亡,在60 ℃的环境下30 min 也可将其杀死,除此以外,也可以利用化学药剂除菌法,用2.5%的克辽林、0.5%的石碳酸与1%的福尔马林经20min后即可将其杀死。

(2)症状: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 周,绵羊感染率较山羊低,一般侵害部位为蹄部,面部等,羊蹄被坏死杆菌侵害可能会引发腐蹄病,羊蹄间隙,蹄冠出现红肿,甚至蹄甲脱落。羊羔也可能在鼻、唇、眼部生疮,口腔有结节,重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内脏上受损后死亡。

(3)防治:首先应清除病羊坏死组织,随后利用化学药剂消毒,可用3%的来苏儿溶液或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也可用6%的福尔马林与30%的硫酸铜脚浴。冲洗后,用抗生素软膏涂抹患处,并用绷带包扎防止碰撞。若出现病灶转移,则需要全身治疗,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加强饲养管理力度,搞好饲养环境的卫生,饲养人员应及时清除羊圈内的动物排泄物,频繁更换圈内垫草,勤通风保持室内干燥。

1.3 大肠杆菌病 (1)病原:大肠杆菌是在1885年被发现的,但直到20 世纪中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大肠杆菌对动物可能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大肠杆菌是动物和人败血症和腹泻的病因之一,随着畜牧业的高速发展,大肠杆菌对其经济价值造成的影响逐渐明显,羊大肠杆菌病一般属于肠杆菌病,这种病的病原是由细菌在肠道内寄居、繁殖使羊的抵抗力下降,导致腹泻等症状。

(2)症状:大肠杆菌的潜伏期一般在1~2 d,甚至可能在几个小时,主要有败血型和肠炎型两种,肠炎型大肠杆菌感染后羔羊会出现痢疾,初期表现为体温变高,随后开始下痢,排泄物呈黄色或灰色,伴有气泡,甚至会有血液和黏液,羔羊会出现腹痛,虚弱,脱水,卧地不起等现象,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在24~36 h 内死亡,病死率高。败血型大肠杆菌病一般发病初期也会使羔羊体温升高,病羊会出现精神萎靡。运动失调等现象,并伴随视力障碍,磨牙等症状,也会出现关节疼痛等,在6~12 h 内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80%以上。

(3)防治:大肠杆菌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因为这种病的病发十分紧急,通常病羊来不及救治即死亡。另外,抗生素药物滥用也是致死的关键。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最有力的手段是疫苗接种,每年需接种3 次,在疾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区域,母羊配种前也需要皮下注射接种。大肠杆菌治疗十分困难,由于敏感的抗生素药物不多,因此需要对病羊采集样本,并进行药敏试验,这通常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2 羊病的诱因

2.1 生物性因素 诱发羊病的生物性因素主要是指羊群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这些病原微生物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羊的体内,并在其体内进行繁殖和破坏,进而引发的一些疾病。通常这些疾病治疗难度较大,传染病的传播速度极快,并且难以控制,会导致羊群出现大面积死亡。由于羊群与人类的身体结构不同,其毛发会掩盖住羊身上寄生的病原体,导致其被各种各样的细菌和病毒感染。

2.2 非生物性因素 非生物性因素主要是人为和外界环境造成的,包括管理问题与饲养问题,非生物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卫生条件差:首先,由于卫生条件差导致的羊疾病,某些饲养场遵循传统放牧式养殖观念,将重点放在放养上,轻视对羊圈的定期清洁与消毒,没有为羊群创造科学的防疫空间,使羊群居住场所存在较多的细菌与病毒,从而暴发疫病。许多细菌都存在于羊的排泄物以及发霉的垫草中,如果不能对羊圈进行全面清理,就会导致羊圈存在许多卫生死角,生成有毒有害的气体,这也会使羊群呼吸道受损影响羊的健康。

(2)养殖密度大:羊群养殖密度大是诱发羊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养殖场为了降低成本会选择建造面积较小的养殖场,以降低养殖投入。但由于养殖场的面积小,羊群密度大,导致羊在舍内的接触过多,存在病毒传播现象。除此以外,养殖密度过大会加快传染病的传播速度,羊只之间接触频繁会使病毒扩散速度随之加快。春冬季节外界温度低羊群会聚在一起取暖,也给病毒的繁殖和传播创造了条件。夏季室内温度较高,羊群密度大会为细菌的滋生与繁殖提供良好条件。

(3)水料管理不善:水料管理对羊群饲养是十分重要的,除了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向羊的饲料中加入抗生素以外,还需要频繁地更换羊的饮水。羊的饲料营养丰富,是使羊群正常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来源,因此管理人员要选择营养价值更高的饲料并挑选未受污染的水源,以避免羊群的免疫力受到破坏。在饲料中掺入抗生素的目的是提高羊群的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概率。

3 羊病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饲养与管理 羊的养殖过程中,饲养与管理水平是十分重要的,羊自身的抗病能力是预防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因此饲养人员应当根据饲养管理基本原则,对羊的养殖水平进行提高。首先应杜绝饲喂发霉饲料,保证羊的饮水质量,确保羊群食用的水和食物卫生。强化饲养手段,定期对羊圈进行清洁,保持羊圈内整洁,勤通风使羊圈内始终保持干燥。除此以外,还需要定时对羊圈进行消杀,可以通过化学药剂对羊通体进行涂抹或稀释喷洒,也可以通过气体消杀,尽可能地将致病菌消灭。对羊的排泄物也要及时清理,将其堆积发酵,转化成有机肥料。

3.2 适时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也是预防羊疾病的关键手段,做好高危病种疫苗接种工作,能有效减少高危疾病造成的损失。高危疾病主要有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这些病种需要进行强制免疫,还有部分疾病需要进行计划免疫,主要包括传染性胸膜肺炎、痢疾以及羊肠毒血症等,这些疾病应根据当地流行特征,结合自身养殖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需要对不同地区饲养的羊群制定不同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免疫接种。若在羊群内发现感染羊,需对其紧急隔离,并立刻检查羊群整体是否还存在感染个体,若出现病死羊,则需要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

3.3 提高环境管理力度 在饲养管理中,管理人员要保持羊圈良好的卫生状态,使羊群生活区域空气新鲜,粉尘量少,尽量减少羊群的感染概率。保持优质的饲养环境不但能使羊群健康生长,还能使养殖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现阶段的羊场一般采用舍饲方式,因此养殖环境对羊群产生很大影响,比如温差、湿度、空气质量、粉尘量/有害微生物和有害气体等都是影响因素,因此饲养人员需不断寻找有效措施,尽可能消除不良影响。羊对温度非常敏感,饲养人员应尽可能提供适宜温度、不良湿度,及通风换气力度,排出羊舍内的有害气体,保持圈内空气清新。圈内垫草需及时更换,保证垫草干燥无病菌,还需定期对羊体消毒,杀死致病菌,减少感染概率。

3.4 优化严筛饲料质量 饲料是羊的健康生长的营养基础,饲养人员需要掌握好配料比率,在草料饲养时,应将草料尽量切碎,使其长度在2~3 cm,精饲料最好挑选颗粒状的,更适合羊群食用,若是粉状饲料则应将其加水拌湿,但水分不宜太大,能捏成不散的小团不滴水即可。羊群的饲喂量需人为控制,每只羊每天应喂食鲜草3~5 kg,控制在30~45 min 内吃光,精饲料每只羊每天只能食用0.5 kg 左右。羊群放牧应选在晚上,放牧人员要观察羊的采食情况,并在放牧结束后对羊群进行少量的补喂。

3.5 羊的细节管理与疾病防治 羊每天需要自由活动3 h 左右,还需投喂人工牧草进行反刍消化机能锻炼。定期要对羊群投喂适量的瓜果蔬菜补充维生素。此外,还需要对羊进行体内体外驱虫,降低寄生虫病感染概率。另外,药物防治是控制羊病的有效措施,应按照病情发展调整治疗方案,通过药物预防减少羊病的感染和大面积传播,使羊群能够健康生长,也为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饲养时可以在饲料中掺入定量的抗生素对某些特定疾病进行治疗,若不能口服则可肌肉注射,但要注意羊病应尽可能不用抗生素治疗。

4 结束语

羊群一旦感染疾病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羊疾病的预防重要性大于治疗。养殖场需要将重点放到羊疾病的预防上,加强羊群饲养与管理,定期为羊群接种疫苗,提高羊的居住环境管理力度,严格把控其饲料质量,除此以外,还需要对羊进行细节管理,对病羊及时隔离处理,防止疾病大面积传播,并对其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病死羊需要无害化处理,尽可能地减小羊疾病对羊群的整体损害。管理人员还需不断强化自身疾病管理意识,及时发现羊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细微变化,观察羊的生活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手段,尽可能杜绝羊疾病的发生,促进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羊病羊圈沙门氏菌
使用三法巧查羊病
秋冬常见羊病的预防和治疗
立体羊圈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亡羊补牢
春季预防羊病的疫苗选择
兔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报告
农庄里的羊圈
羊病治疗中的穿刺术操作要领
“6个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