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对策
2023-11-04袁敏
袁 敏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矿建路小学,山东枣庄 277000)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一方面符合新课标对教育的要求,对进一步提升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符合学生在未来的学习、成长和发展中,对于数学知识应用的刚性需求。因此,掌握解题能力才能够在未来面对包括理化生等涉及数学相关问题时,具备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题习惯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题不严,丢失信息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关键环节。正确处理问题之前必须充分理解题目提供的信息,才能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小学生是否能够通过阅读,从问题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审题充分理解问题本质,在其所描述的情境中,快速提炼已知条件。与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在审题时,已经表现出了更多的优势,比如识字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成熟和进步。然而,由于态度和思维不够严谨等原因,学生容易出现审题不严,丢失信息,甚至产生严重误解,乃至南辕北辙的现象发生,特别是在面对复杂性的描述题目时,更加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此外,一些小学生不能准确地提取题目中的有效条件和信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不相关条件的干扰,导致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同时,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不仅仅是文本描述类型的数学问题,还包括部分涉及图表和图像类型的数学问题。如果学生不能从大量的文字、数字、图形、表格等形式丰富的信息中找出逻辑关系,并准确理解题意,同样也会导致解决问题的错误现象发生。
(二)思考分析,能力欠缺
在解题过程中,许多小学高年级学生缺乏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面对抽象的数学模型时,很容易混淆,导致错误的结果。然而,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必须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体系,来加工和处理数学问题中的已知信息,以便为得出正确答案做好准备和铺垫,从而取得良好的解题效果。特别是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学生的知识和体系已经从幼儿阶段向青年阶段的转变过程中开始逐渐变得成熟,与此同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逐渐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具有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有效的联系,学会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
(三)检查回顾,习惯缺失
古人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将古人的智慧和习惯,运用到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习中,可以得到新的启发。学生必须回答数学问题后养成检查和回顾的习惯,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由于粗心大意、心思马虎导致的失误和不足。然而,许多高年级学生,仍然不能保证每次在解决数学问题之后都进行有效的检查和回顾,甚至有时即便检查和回顾了,也是走马观花式的,究其原因,是习惯缺失导致的,如计算错误、书写错误等。如果学习习惯,特别是解题习惯不能及时得到修正,就会影响解题正确率。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学内容照搬教材章节内容,学生解题思维固化
在课堂授课中,存在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采用照搬教材章节内容的教学方式,难以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提炼和处理,对教材中呈现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知识进行转化,不能通过合理和有效的教学安排,对教材中包含的知识关系和结构特征进行总结。然而,在面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以及学生不完全的思维发展时,教师仅仅通过照搬教材章节内容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在更加深化的数学学习中产生理解困难的现象,甚至会阻碍其深入发展。学生只知道用固定的思维模式,来解决具体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对于稍微具有难度或者变型的问题,就只能束手无策,停步不前。
(二)新课改对教师思想束缚太大,过度否定传统方法
新课程改革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改革常规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小学的数学教师,一方面应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探求更加适应小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和认知能力发展的新方法。此外,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汲取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取其精华。例如,部分教师们习惯使用各种现代化电子设备上课,甚至放弃传统的教学黑板书,尽管它对学生非常有用。因此,教师必须以辩证的眼光,冲破思维束缚,通过合理的改革方式,为提高课堂授课质量服务。
(三)问题解决认知观有偏差,忽视检查回顾过程
经过对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得出计算答案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环。这明确反映出了学生在解题中,并没有检查和回顾过程的习惯,这也正是学生易犯错的根源所在。而小学高年级往往比低年级涉及的数学知识要复杂,当学生完成解题后,教师应该注重在讲解前,给学生提供自我检查和回顾的机会,并及时指导查找造成错误的原因,对于不足之处进行再次研究,找到根源和正确的解决方法,再次解决,直到得出正确答案。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并利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在后续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学习中,收获益处。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对策
如果将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进行联系和对比,首先需要端正客观的态度,辩证地看待。首先,教师必须通过认真学习、分析、对比,并总结二者的不同,以及传统教学模式中,值得继承和延续的优势,与此同时,引入全新的教学模式,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并利用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难题的基本技能。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必须吸取其精髓,抛弃其糟粕,与新课标观念相融合,综合全面地对教学方法加以革新,毕竟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些阶梯技巧,对训练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必要的补充意义。教师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继承传统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思想和方法,用新的教学思想进行创新,而不是单纯地否定前者,盲目追逐后者。例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时常运用提问策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融合传统的策略,增加练习次数,在互动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知识结构,连接知识链等,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注重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相融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注重发展,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强化学生读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仔细阅读、正确解决难题是全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在训练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良好的读题与审题习惯,让学生充分认识题目,掌握数学和逻辑的关系,明确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思想,以便取得正确的解,避免粗心大意,被某些错误的阻碍性的问题所误导。所以,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前,教师要强调和督促学生认真阅读问题,对于一些逻辑关系复杂的问题,要反复读题,弄清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明确已知条件和待解问题分别是什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专门进行审题训练、多读题、多分析、多思考,养成好的审题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做题正确率。另外,教师对教学课题还需要细致分析。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技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新方法。比如,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通过合作互动解决难题,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技巧的全面提高。
(二)强化思维练习,强化对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培养
具备多维立体的教学思维,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全面地展示一个题目的多种解题方法。结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解决教学问题时,应强化对多种不同解题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类比及创新的思维和习惯,并在后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选择最优的方法进行解题。例如:提出问题“超市进了一批洗衣粉,第一天卖了,第二天卖了剩下部分的这时还剩80 袋洗衣粉,请问:超市一共进了多少袋洗衣粉?”此题目中,教师带领学生利用普通等式方法计算得出答案后,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切入,利用方程的方式,重新进行第二种方法求解,即利用方程的方式,将待确定的未知数设为x,这是问题的关键要点,根据题目的情境和已知条件,此题目可以将待求的“超市进的一批洗衣粉总数”设为未知数x,最终求得答案。结合题目的已知条件,可以列出方程得,求得x=100,答:超市一共进了100 袋洗衣粉。
(三)创新教学方法,全面优化数学解题课程授课氛围和质效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模式革新的推进中,专门采取和增加思考训练,提高学生数学解题的思维能力。一是在课堂数学教育中,合理地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营造问题环境,启迪学生的思路,有效地改善学生被动思考的情况。例如,教师在教学“展开与折叠”的知识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多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正方体如何展开?有哪些展开的情况?并让学生随意剪切正方体,获得多种展开图,在剪切过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展开图,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加深对展开图的认知。然后,教师可提出“有六个面的展开图就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吗?”这一问题的提出,也会使学生心中存在此疑问,教师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来,剪一剪,折一折后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极讨论,探究展示图中哪两个面是相对的,并了解其他人的解决思路,使解题技能得到发展。再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杯水,杯子重100克,水重x 克,请问一杯水重多少?然后引导学生运用x 表示未知数,如一杯水重为(100+x)克。接着,教师可边讲解边操作,将天平右边分别放上100克、150克、200克的砝码,展示课件100+x=450。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这个方程的x 值是多少?”引导学生亲自验证,掌握列方程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潜移默化地灌输数学思想方式。比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的应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成效。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出示教具,引导学生运用剪、移、拼等方法探究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向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1. 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怎样的关系?2.正方形经过转换能形成平行四边形吗?3.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认真思考,解题思维也会得到发展。三是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几个具体对应的类似题型进行练习,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应该怎样解决,总结规律和方法,学得实,学得透,帮助学生认识彼此间的数学联系。经过长期的思维练习,学生也可以比较从容地面对各种数学难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
(四)强化学生检验,提高学生自主反思及总结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检查和总结的良好习惯,主要是指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上,由教师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并指导学生处理数学难题。教师通过运用替代法、比较法等科学手段,说明问题的解法,以增强学生对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从而提升处理数学难题的质量与准确性。学生可以通过融合事实进行反证,提高自主分析和思维能力,并培养问题处理的技能。其次,教师还可以集合整理已学过的知识点和主要的问题类型,要求学生自主地对知识和问题,以及容易出现错误的题型,进行反思和归类,如果能够形成思维导图效果更优。每个问题对应不同的知识点,在求解中,学生应该关注哪些重点,然后根据所给出的已知条件来解决题目。检查和回顾是学生在处理数学难题过程中应该培养的重要习惯。在引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于学校教材的基础性和教育性,强化对它进行及时地检查和回顾,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发现问题中,哪些是由于大意错误引起的小问题。而针对在处理数学问题中的经典错误案例,学生最好能够整理形成一个“错题本”,并及时自我反省。
(五)创设生活情景,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解题过程,其实是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征,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知识迁移法则,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技能,从而取得教学的成效。训练知识迁移技能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教学知识的精细梳理,创造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环境,提高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运用。例如,在计算“长方体的面积”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学校要重新对教室进行装修,在墙面粉刷的环节中,需要通过计算墙面面积,并根据面积购买涂料。在已知的“教室长9 米,宽6 米,高3 米”,如果四周墙壁和屋顶都要粉刷,请大家分析并统计下,整个教室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这种与日常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大大提高。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于长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也自然得到巩固,圆满地实现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标。再如,在小学阶段,学生会学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知识,教师在讲解此内容时,可创设生活情景,先为学生播放操场上升国旗的视频,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从生活入手,问学生“已知操场长100 米,宽50 米,如何计算操场的周长?”,让他们讨论,他们在计算时会运用多种方式,有的学生会运用周长公式计算,即(100+50)×2=300(米),还有的学生会计算每组对边的长度和,再相加求和,即100×2+50×2=300(米),确保准确率,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思考、交流,解题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四、结语
总之,小学教育是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的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利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特别是对于普遍性存在的重要问题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归纳,追根溯源,并逐一对照,细致研判,采取具体对应的教学措施,从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入手,综合性的提高学生地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