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2023-11-04杨敬
杨 敬
(山东省无棣县车王镇中学,山东无棣 251913)
伴随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不断学习中获得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将“读思达”应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主要是以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理解、掌握、表达为核心内容,以此突出教学的主导过程,让学生依据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将问题分析透彻并讲清楚,从而在完整的认知过程中形成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能力。
一、“读思达”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读思达”教学法是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基于核心素养形成机制的深度研究,并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所提出来的,该教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集中体现了“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这一教学法主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转化。借助“读思达”教学法,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当中完成有效材料的整理,并经由大脑加工之后形成一种阅读认知,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丰富的思考,进而通过口语以及书面表达的方式来阐述思考,然后形成阅读结论。“读思达”教学法不但能够将学生进行知识意义自主建构的动态过程展示出来,同时还能够充分显示出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实际理解程度,由此能够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余文森教授看来,一个高质量的课堂应该是深刻改变传统课堂以教为主、低效的状态,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做到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策略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将其中的核心知识有效掌握,并尝试解决核心问题,获得关键的核心能力素养。“读思达”三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关系,其中:阅读属于基础与前提,而思考则属于关键与核心,至于表达则是提升与巩固。三者之间不但能够做到彼此促进、互为目的,同时还能够彼此涵盖,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与中国传统的“和”理念是相契合的,同时也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关系,这是对现代全息理论的一个重新诠释。
“读思达”教学法具体包括有三个主要环节,分别是阅读、思考以及表达,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而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上述步骤实现知识转化为素养。
二、“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优势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即为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需要充分利用“读思达”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以丰富的教学形式落实教育内容。同时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优势具体体现为下述两个方面。
(一)有利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读思达”教学法应用的直观体现,也是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与提升的价值所在。因此,“读思达”教学法以教学为主转向以学习为主,主要强调的是先学后教,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将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以此释放学生个性发展特点与内在潜能价值。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以此形成更加全面且具体的表达观点。基于此,将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性学习实现课堂模式的合理构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在阅读中进行充分的思考,在思考中形成表达的主体结构,从而将学习最终指向学生必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形成。综上可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读思达”教学法应用的基本保障,在阅读引导之下,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归纳总结,在表达中进行综合实践,不仅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也要侧重于表达方式可行性的总结规律,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实现高效课堂,最终达到“读思达”教学法科学应用的教育目标。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学习体验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也是更加侧重于学习体验。而“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具体是侧重课堂教学中学生体验的强化,以及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创造,均围绕强调学生学习体验为核心,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读思达”教学法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开展活动,不仅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也能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阻碍,构建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体系。基于上述论述可知,该教学法的有效利用即为深度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发展与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站在学生的分析视角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更加有趣生动的教学模式活化思维,这也是“读思达”教学法应用的价值所在,是学生享受学习、获得知识过程的重要依据。所以,“读思达”教学法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并在针对知识进行深度的分析与探究时,学生能真正参与课堂并体验学习,最大程度发挥出“读思达”教学法的激励作用和引导作用,进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
三、“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以“读”入手,明确课堂教学核心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社会现象,探究现象本质,促进全面发展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突出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最终落实课堂新生态。基于上述论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学科内容遴选的过程中要保持科学性、全面性、时事性,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将上述教学设计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总结分析学科教学和核心素养二者兼存的联系和实现计划。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真正落实道德与法治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始终坚持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作为基本学科核心目标,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知识,尤其是对重难点的把握,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积极拓展思维,从而延伸至涉及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现象潜藏的意义,最终实现学生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思考的本质在于加工以及建构,如果一个学生不会思考,则其潜力就会欠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任务并非对知识的复制与记忆,而是借助知识点来培养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可以说,学生通过阅读实现了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从而成为一个拥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具有健康文明行为习惯、珍爱生命的人。
2.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突出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和文字材料,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注意力,以此提升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深入、合理应用“读思达”教学法,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可以搜集与教材知识相关的案例,将知识内容灵活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阅读形式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读思达”教学法推进的基本策略,发挥阅读的本质意义和基础价值,才能在强化学生阅读体验的同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教师在丰富阅读形式的过程中注重启发性阅读引导,带领学生在深入研读教材知识后对其进行整合与归纳。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加入阅读理解活动,同时也能主动针对教学素材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这也可以为学生后续的思考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悄悄变化的我》一课过程当中,作为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化进行有效联系。教师可以在进行授课之前,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诸道预习题。可以提问:“你认为现在的自己与小学时候的自己相比较拥有哪些改变?现在已有的改变,是否会给你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假设影响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如何进行有效应对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在思维拓展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点的自我内化。按照“双减”的要求,在上课后的课前阅读能够有效达到高效课堂的既定目标,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调动思维,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思考研究,从而和教师进行高效互动。教师可以利用下课的时间,安排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也是对习得知识的升华与内化。这样在一节课的前、中、后三个环节的阅读训练能够引导学生准确领会知识,深入理解其内涵,探究规律,获得体系化的知识模块,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以“思”促学,培养问题意识
1.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即深化教学内容,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通过创设轻松的教学情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在以“思”促学方面,具体是通过学生思考过程中对所掌握到的知识和材料进行整合,以及在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进行合理的批判与科学的质疑,才能让学生在思考并分析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因此,结合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性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学生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将在教师给予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时,促进学生思维分析与思维实践效果共同提高,从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此外,学生还可以学会整合应用学习策略,促使自身的认知能力提升到一个较高水平,从半独立学习发展成为独立且高品质的学习。
2. 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升思考探究能力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在课堂、课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通过合作交流,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内核,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全面发展。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围绕问题提出为核心,需要充分利用问题载体,使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思考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强调学生掌握新知,通过问题导入,使其在体验和感悟问题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并在分析问题中放飞思想、释放情感,进而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探问生命》这一课的时候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针对《探问生命》这一课相关内容进行备课,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课程内容的核心,重点思考生命的价值。其次,把《探问生命》这一课所涉及的重难点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出来。再次,在讲授《探问生命》的时候,做好高质量的主问题设计,并以此作为课堂切入点。所谓的“主问题”,具体指的是那些能够直指学科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在内容设计方面具有高水平性,主要在于探究。而在本节课当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在你看来,生命应该是什么?生命可不可以做到永恒?如果生命能够做到永恒,那么将会如何做到?为什么要保持对于生命的敬畏?”
通过上述问题,能够引发学生对这些有关生命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然后,有的学生可以就“生命的含义”进行发言,还有的学生就“生命的意义”进行发言,也有的学生就“生命能否永恒”进行发言。而不论是哪种发言,都代表着学生已经对于生命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与解读,进而达到了既定的教学发展目标。
(三)以“达”为落脚点,引导学生体验表达
1.拓展教学活动范畴,为“达”提供多元化平台
西方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教授通过研究提出下列观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者是实践。由此可见,教学活动范畴的拓展,应该是以实践活动作为主要手段。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谨遵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可以根据现有学生的生活现状、家庭、学习以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通过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讨论辨析等活动,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平台,进而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也能够给“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体验表达
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是“读思达”教学法应用的价值体现,也是学生知识外化过程中的综合反映。而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集中表现在“让学”,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提出来的一个教学理念,即引导学生自己学。因此,要关注学生在表达过程中针对论点的表述方式,以及激活知识转换为能力的过程,才能通过学生阅读思考中的观点表达,逐渐调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式。真正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平台,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话语权,才能在认真倾听学生表达的含义之后,给予相对应的、正确的表达意见完,善其表达方式。
例如在学习《青春飞扬》一课过程当中,教师设置了以下优美的导入语:“踏着青春的节拍,感受青春的力量,我们走过了年少懵懂的时代,走入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那么,我们该怎样度过青春,青春又该奔向何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属于你们的青春年华,奏响青春飞扬的乐章。”在口语表达的过程当中教师使用到了拟人的手法,“青春奔向何方”就是充满浪漫主义的句子;同时在句子中直接点题,指明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青春飞扬》的课程学习之中。而在语言表达方面,则是充分地发挥出了“榜样”作用,学生在口语表达的时候,为了能够达到更为生动形象的效果,也会尝试采用拟人的表达方法,使得语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做到言简意赅,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读思达”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更加侧重于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好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教学工作,最终实现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三个方面能力的逐步发展。学生只有经过这三个环节的完整学习,才可以将道德与法治的内容知识内化成为个人的基本素养。基于此,教师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主要讲解者,运用“读思达”教学法是帮助学生成功踏入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感悟新知的同时,将学科素养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使其逐步成为学生的成长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