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2023-11-04吴小亚

学苑教育 2023年26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法治道德

吴小亚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张沐初级中学,江苏泰州 225500)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学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学习的热情,也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许多教师都主张“以生为本”,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主动思考,深度学习,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文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分析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和路径,希望能通过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一)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神圣使命。思维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养,也是衡量个体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想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透过问题表面看透事情的本质,使学生有在社会生活实践、复杂情境中思考、判断、理解、借鉴与吸纳的能力。为此,《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要将思维能力当作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高层思维,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动力系统。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基于研究实践,实施启发性教育,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点明了思、疑与学的关系,即思考是打破迷信的工具,怀疑是进步的必需品。教育理论认为: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实现个人目标,其根本源于学生的求知欲和有效思考,而且,思考的层次越深,个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采取的方法单一,学生被剥夺了质疑、探究的权利,加上初中生的自制力较差,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有的学生就是为学而学,缺少思考和探究能力。在信息洪流和复杂的情形面前,一些学生经常会受到迷惑和冲击。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发现: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的意义所在,使学生从目标、需求、事实视角思考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现实意义。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创设让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思维参与,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构建智慧课堂、增强教学有效性、达成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应有之义。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

(一)构建民主课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思维能力是在对事理和问题分析、推理、评估等智慧参与的基础上,形成的思考、理解、辨析、推理、论证、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是保护学生质疑、探究的权利,不将不成熟的观点和要求转嫁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思考的权利。不过,长期以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绝对掌控者,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讲解、活动组织,还是课后练习中,所有的决定权都集中在教师手里,学生相当于知识的容器、教学内容的复读机。这种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为学生松绑,构建民主课堂。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任课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与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质疑、提问、思考、讨论和辨析的机会和权利,促使学生通过思维参与认识自己,努力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在《以礼待人》一课时,许多学生家长由于怕孩子惹祸上身,所以经常教导孩子在外面要以礼待人,学会忍让,但是,礼的重点是“仁义”“克制”“礼让”,而不是“忍让”。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课前留出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毛遂自荐,就“礼”的形式和“度”提出问题,发表建议,让学生就自己对“礼”的看法畅所欲言。然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漏洞,让其他学生质疑。如有的学生说:礼是和谐关系的根本,要想“你好我好大家好”,就要吃亏,礼让别人。如别人向自己借东西时,即便是不得已,也要委屈自己,先考虑别人。有的学生说:“许多‘礼’都没有意义,如在饭桌上,讲究长幼秩序,先让老人动筷子,好吃的要先让小孩子吃,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针对其言论提出质疑,举例论证。再由教师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表现更积极。

(二)精心设计问题,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

问题是思考的引力。优秀的教师都善于提问,优秀的学生都勤于思考。初中生的身心还比较稚嫩,他们对未知的事物非常好奇,脑海中经常会有各种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纽带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有目的而又不着痕迹地打造思维进阶的阶梯,让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原因,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紧扣知识点去设计问题,借助问题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提高思考能力。

例如,在学习《中国担当》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网络新闻资讯《世界地球日即将来临,从植树造林全球第一来看中国贡献》,讲述中国森林覆盖率经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由20 世纪80 年代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的事实、原因。然后,结合新闻资讯跨学科提出综合性问题:植树造林有什么意义?有人说中国植树造林擦亮美丽中国“鲜明底色”,改善了居民环境,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彰显了大国担当。但是,也有人说,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水区,应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壮大自己。在国际社会,中国即便非常努力,勇于担当,可能也无法改变什么,所以,应该适当回避一些对自身发展无益的事情。你是否认同这两种观点?然后,让学生联系当前的国际局势、社会背景,思考和分析问题,并启发学生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全球视野辩证思考问题。这样以问促思,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达到培养思维能力和“教而不教”的目的。

(三)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不断深入学习

思维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虽然人天生就有思考能力,但是,个体思考能力的发展和成熟,需要后天系统培养和积极干预。初中生虽然有了浅层思维能力,但是,由于知识积累、阅历和经验不足,许多人都不具备高阶思维能力。在遇到问题时,他们经常会在思考方向、深度上暴露问题。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支架,开出学习单,借助支架让学生不断深入学习,为学生意义建构、思维发展助力,极具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能力,要精心搭建学习支架,借助学习支架让学生由浅入深,深入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参与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学习能力。

例如,在《维护祖国统一》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重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谈谈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给自己的启示。接下来,借助多媒体展示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国地图以及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地图,并让学生指出新疆、香港、台湾的位置,让学生思考问题:是什么导致这些地方一度脱离祖国母亲的怀抱?为什么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当前这三个地方面临的主要问题各是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如下:1.阅读材料一、二,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守卫边疆的边防战士的事迹,材料二是党中央对“一国两制”的重申,针对“台独”势力发布的讲话。2.讨论:“一国两制”的内涵。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要求有哪些?“驻守边疆、维护领土完整是战士的职责,与中学生没有关系,我们也做不了什么”这一观念的对错。如何对待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度交流和沟通,促使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交换建议。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的意义,使思考和学习活动更有效率。

(四)结合实际案例,打造思维活跃的智慧课堂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也是最好的教材。高阶思维能力无法靠大脑独立完成的。只有与外部世界互动互通,才能达到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目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现实、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是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最好方式。同样,思维能力培养也无法只通过口头教育达到目的,而是要依托“直接体验式”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让学生基于实际发散思维,使思维更有创新特征和活力。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结合实际,运用生活化的素材、案例打造智慧课堂,让学生开动大脑,创新思维,快乐学习。

例如,在《我们与法律同行》一课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结合真实的案例来教学,让学生从法治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充满活力和爆发力。如小明马上就要读初二了,但是英语有点差,为了帮助他学习,爸爸准备给他买一部学习机。在一家电子产品店里,一个店员告诉他,说最近商家有活动,推出了一款新学习机,原价3000 元的学习机现在900 元。于是,小明爸爸愉快地付了钱。但是,付过款后,店员告诉他,学习机便宜,但是学习软件要缴2000元的使用费。小明爸爸一听,感觉受到欺骗,于是就打电话报警。针对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成组,让学生合作开展“纠纷调解”活动,就“商家的行为究竟有没有构成欺诈、小明的爸爸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法律的重要性”,等展开讨论。再由教师根据案例进行普法教育,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这样构建智慧课堂,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存在的不足,让课堂充盈思维的活力。

(五)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体会思考的力量

思维能力是获取“有用”的知识,高效学习,形成学科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思维能力培养,要基于知识框架构建、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否则,仅仅通过教学,无法达到深化思维、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现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理念先进,覆盖面广,但是,由于容量有限,许多知识的讲述都非常浅显。以教材为主开展教学,虽然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但是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拓展教学空间,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有效信息记忆、理解、比较、分析,构建系统、有序、逻辑化的知识体系,提高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将总结、探究、反思等思维活动融入到知识拓展、合作探究中去,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课时,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发掘,以近现代史为背景,分析我国的科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讲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要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利用课堂教学微视频、翻转课堂、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课外学习,并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中,积极搜索相关资料,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真实的案例,思考相关问题,判断是非曲直,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还可以让学生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了解民族英雄的故事,制作手抄报,思考和讨论问题: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我们是国家的未来。面对国家需要,我们应该怎么做?让学生通过课外学习体会思考的力量,树立学习的信心,为学生终身学习注入动力。这样的方式拓展了教学的空间,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了历史、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让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得到双向延伸。

(六)组织辩论活动,培养高阶思辨性思维

思维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它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本能。由于人类个体存在差异性,思维也因而丰富多样、千差万别。思辨性思维是人类思维中至关重要的一种,且是一种高阶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不能忽略对思辨性思维的培养。思辨性思维与一般思维活动不同,它之所以被称为高级、高阶思维,主要是因为其融合了“思考”“质疑”“批判”和“辨析”等综合性思维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运用思辨性思维,从逻辑层面、历史层面、自洽层面等对实际问题进行全面客观、深层次地批判性思考,能够使其透过现象对事物的本质作出认知,获得高阶思维能力。组织辩论活动是培养思辨性思维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展现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辩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例如,《生命可以永恒吗?》授课时,教师需立足课堂,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生命是珍贵的、短暂的、独特的,以及不可逆的,从而呼吁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保护生命。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生命有时尽,但生命有接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能力。课堂伊始,教师可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地球生命的演化》,然后让学生思考生命有时尽。随后,播放历史纪录片《致敬英雄》系列《赤胆巾帼赵一曼》(片段),让学生思考“赵一曼虽死犹生”这句话。由以上两个视频引入辩论活动,让学生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为辩论话题展开辩论。正方持有的观点是“生命是永恒的”,反方持有的观点是“生命不可永恒”。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正方从“爱因斯坦相对论指出,物质不会凭空消失,因而生命必然永恒”“被铭记的生命是永恒的,如赵一曼‘延续的生命是永恒的’”等几点进行辩论。反方可从“生命是有期限的,必须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因而生命是无法永恒的”展开辩论。辩论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心脑中思辨细胞,唤醒了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视角、侧面、层次、深度等展开激烈辩论。如此这般,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便得到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终身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通过教学设计,将思维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情境创设、拓展学习活动中去,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实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提到的几种,作为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需要在尊重政治教学目标、教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情对教学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以更有效地构建智慧课堂。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