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教师德育素养提升探索
2023-11-04陈丽芳
陈丽芳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学,云南曲靖 655099)
教育的高质量即高质量地育人。教师的德育素养既决定着教师的价值判断,又决定着其专业行为的方向。同时,教师的德育素养的厚度还决定着学生发展的高度。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是提升教师职业和生命价值的要求,只有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才能使教师群体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强烈的德育意识、先进的德育观念、坚定的教育信念、高超的德育能力,进而在教育教学中切实承担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而要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以固本铸魂的“引领”筑牢立德树人思想根基
教师的精神境界直接影响其价值引导的层次和质量。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才能做到恪尽职守、严以律己、兢兢业业地履行好教育责任,把国家的需要转化为自觉使命。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政治人格体现着教师本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在当今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才能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正向引导。学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办学治校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中,把提高思想理论素养作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系统化、常态化地引导广大教师与时俱进,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强化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创新形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升思想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在党员干部、青年教师等不同层面抓好抓实“四史”学习,践行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大力开展“争当信念先锋”“争当廉洁先锋”“争当敬业先锋”等主题活动,组织“道德讲堂”“红色寻访”“做四有好老师”演讲比赛等,以信念铸造信念,以精神培育精神,持续做好价值引领,以科学的思想认识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来保证教师坚定的政治立场,帮助学生在价值冲突的事件中不断认识自我。
(二)强化榜样典型树德
学校要借助信息时代各种媒体进行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的引导和浸润,为教师推荐体现人性光辉和德育素养的文学作品与时代楷模,让教书育人典型“立”起来、“亮”起来、学起来。同时,学校要善于发现、挖掘并最大限度地运用集体中本身就蕴含的积极行动、公共优质资源,利用大会表扬、经验介绍、媒体宣传感染,讲好师德故事,弘扬师道理想,如开展不同时期的“好教师在身边”演讲活动,让教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利用新教师入职仪式、退休教师荣休仪式和在职教师重温教师誓词等活动,培养教师乐教善教的教育情怀,推动教师初心使命的实践和履行。
二、以凝聚共识的“机制”强化立德树人鲜明导向
(一)构建互助协同的德育模式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各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党政干部做到管理育人,学科教师做到教书育人,后勤人员做到服务育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环境和氛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也发挥新形势下德育新方法、新途径的作用,推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能够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二)建立健全“三全育人”的制度体系
全面统筹办学治校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机制完善、队伍配齐、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全面落实,使各项工作协同协作,将德育融入学生培养的各环节,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将育人要求纳入各岗位首要职责,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真正把各项工作的目标落实在育人效果;将育人贯穿学生“入校—在校—离校”全周期,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育人元素,深度融合育人资源,努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实现全方位育人。积极推广全员导师制度,校领导、校行政管理团队、思政课教师、学科教师、后勤工作等所有在校人员都必须担负起全面育人的职责,各负其责,并提供相互支持,形成德育为先,全面渗透,协调一致的育人局面。
(三)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的实施机制
学校要通过年级联系领导制、科任教师护导制、值周教师负责制等,做到工作有计划、目标有分解、落实有措施、结果有考核,以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公共服务精神,有意识地用先进榜样引导学生,用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塑造能力,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四)完善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践。学校应把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作为提升教学质量工程统筹规划,通过制度来为“课程思政”的构建保驾护航,确保学科教师愿意为之投入精力和时间,充分挖掘课程的隐性元素,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科学进行教学评价,发挥隐形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德润课堂”的思想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用赤诚之心温暖学生、感染学生,照亮学生的前行之路。
三、以点面结合的“培训”提升立德树人功底本领
与时俱进的德育观念和德育方法,是教师进行德育的关键。因此,学校必须要建立健全教师的出访学习、交流、进修制度,坚持标准需求、组织需求和个人需要相结合,搭建在岗培训与素质提升的“康庄大道”,提升教师育人的能力与成效。
(一)分层分类精准培训,提升教师育人本领
学校要健全和完善分层、分类培训工作,探索和建设教师研修平台,打造教师移动学习终端,围绕学科育德、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根据新进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管理岗位教师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让教师带着疑惑和任务参加培训,训后带着收获把所得、所感进行交流汇报,切实保障培训的有效性。
1.分类指导,梯度培养
学校的培训课程应采取分类指导、梯度培养的办法,对新进教师可采用集中培训、跟踪指导、校本教研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对熟练期教师采取集中培训和自我研修相结合、主题沙龙和合作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对成熟型教师采用教师讲坛、培养新秀等方式进行培训和学习,并以名师为榜样,促进教师共同发展和提高。
2.混合研修,共同提高
学校要推进教师混合式研修,采取自主探索、行动反思、案例教学、情境体验、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进行研讨和培训,通过专题研修、课例研究、网络教研、问题研究、风格研究等拓展德育管理视野,提升管理效能和专业素养。
3.丰富资源,创新方法
学校要根据不同的学科,建立育人资源的遴选、补充和完善,结合学科育人、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活动育人、综合育人等路径,秉持“按需施培”的理念开展相应的培训。通过主题沙龙、小专题研讨、情境模拟实操、说课、展示分享等多种形式,让德育教育走出课程的窠臼,让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科学育人方法,拓展教育途径。
(二)深入实施读书工程,拓宽教师教育视野
读书是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有效路径,学校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学校要将阅读工程与教师继续教育同步,引导教师读喜爱的书、读有营养的书、读有思想的书,培养教师读书的兴趣,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用知识武装自己,涵养心灵、陶冶情操、重塑人格,提升自身的内涵,用渊博扎实的学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道德的引领、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开拓和情感的塑造。
四、以层层推进的“考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入推进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构建与学校发展定位、学科特点相适、教师岗位相符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考核评价的积极作用,激发教师认真工作的精神和倾心育人的热情。
(一)用完善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
学校要将德育工作业绩纳入绩效考核,与绩效评价、奖励挂钩,视为教师资格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选优秀的首要内容,严格师德考核,树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并列入职称评定、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刚需条件,将选树典型、违规惩处等落实在教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同时还应从学生、家长、学校各方入手,利用教师问卷调查评判和监督教师的德育行为,将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
(二)用发展性评价激励教师的创新活力
教师的创造性需要肯定、认同、表扬、奖励。学校要深化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事评价和薪酬制度改革,构建包含师德师风、工作态度、专业素质、教育行为、教育效果等内容丰富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科学设置不同类型教师业绩评价点,通过备课组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互评,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使教师清晰认识自己的专业状况和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用榜样性荣誉体系强化成就动机
学校要构建校内教师荣誉体系,建立和完善师德标兵、优秀德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楷模、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以及德育科研成果的评选表彰机制,探索多样化的奖励方式,授予教师“课程育人先锋岗”“管理育人示范岗”“服务育人示范岗”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让不同风格的教师都能被“看见”,不同层面的教师感受到考评对自己的肯定和帮助,让教师体验自我进步中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主动寻找发展方向,开拓发展空间,促进教师在倾心育人上下功夫。
五、以集思广益的“研究”深化立德树人工作成效
学校只有将完善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立育人、教学、科研一体化推进的大教研发展格局,为教师德育工作创新发展创设条件这一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才能确保教师保持终身学习的恒心,提升他们育人的能力。
(一)用目标激干劲,用任务挖潜能
1.以竞赛促进步
学校要坚持“以赛促研、以赛促学、以赛促培”的竞赛方针,组织教学比武、科研比武、基本功比武等活动,推出育人效果显著的“育人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让人才脱颖而出,激励教师充分挖掘内在潜力,主动求发展。
2.以节日挖议题
传统文化节日、革命文化节日、科学文化节日中蕴藏着宝贵的、不可估量的教育资源,学校要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挖掘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议题,发挥价值引领、思想教育、知识积累、能力锻造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德育实践研究,是提升科研育人成效的关键。学校组建“节日文化项目组”,通过团队共研,梳理节日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加大节日文化活动宣传力度,使广大教师主动担任传统文化的义务宣传员,积极营造育人氛围,组织指导特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3.以日常融教育
学校要认真研究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成长的基本规律,分年级、分时段规划设计德育内容,把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以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去,形成学段衔接、载体丰富、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的德育体系,聚焦“思想立德”“实践修德”“书香养德”“礼仪育德”“行动厚德”“课堂蕴德”“携手弘德”等,认真搞好新生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各个环节的教育和管理,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受到教育和锻炼,做到养成教育常规化、主题教育系列化、专题教育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用先进的事迹、高尚的品德去感化学生,用教师的职业操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直面弱点,找到前进的方向。
(二)用教研夯基础,用涵养育生态
学校要积极推进“教研+ 德育”模式,用多元化教研主题、教研方式厚植教师研究热情。通过对话交流、观摩研讨、案例分享等形式开展互助合作活动,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从专家指导、骨干引领,寻找学科课程与德育的契合点,以促进理论实践型教师逐渐成为德育工作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1.聚焦跨学科融合
学校要以同频共振为重点,构建学科横向融合、纵向衔接、资源内外统筹的育人体系,通过问题交流、话题研讨、经验分享等方式,让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身份的教师共同面对德育工作的挑战,研究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助力育人过程中重点、难点问题的破解,建立合作对话和互助共生的育人共同体,按照“聚焦问题、重点攻关、持续研究、分别突破”的原则,开展专题性的深度研讨,为教师道德科研提供理论和资源支撑。
2.丰富教研形式
学校要定期组织专题论坛、沙龙研讨等活动,多样化开展课程思政集体教研,让教师在浓厚的学科德育氛围中提升学科德育素质,促进专业化发展。要通过教研室、课程组、工作室等教研组织建设和集体备课、听课、同行评议、校际交流、沙龙对话,建立研究问题、交换信息、经验共享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要创设“以赛带训”的良好环境,组织开展师德论坛、“我的思政微课”比赛、育人案例研究、育人激励故事、带班育人方略、班级管理艺术、主题班会设计等活动,形成教师人人参与德育工作、人人进行德育研究、人人撰写德育论文的研学氛围,分享教育智慧,打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
3.共享教研成果
学校要借助《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导,创新德育课程,编写学生德育读本和主题班、队会课校本教材,构建课程化、主题化、系列化的德育工作格局,让教师打造价值认同、美美与共的德育精品课程,形成科学的德育工作范式。
学校还要建设学科德育环境,设立专门开展德育活动的展览室,打造学科德育文化走廊和文化角,组织学科德育报道,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建立相关学科德育网站,鼓励教师上传德育典型案例和学习材料,将老师的课题研究成果汇总变成贴近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实现教研成果共享共研共创,在合作沟通中实现个人的成长。
六、结语
总之,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是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使命,不断提升德育素养,为学生发展蓄势助力,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