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2023-11-04尹铁燕

行政科学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历史性中国化逻辑

尹铁燕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就是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的理论表达。为何毛泽东思想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还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个历史决议中使用两个“新的飞跃”,一方面充分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仍然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充分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具体目标与长远目标的高度耦合性:“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分别解决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夯实基础

《决议》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毛泽东思想是实现中国“站起来”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行动指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决议》提出:“党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共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实现中国“富起来”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时代课题,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科学指引。《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国“强起来”的行动指南。协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式,是打破历史周期率的成功密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世界发展和全人类发展的原创性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实践的理论,是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而创立的,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指南。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主要解决了中国“站起来”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进方向,主要解决了中国“富起来”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中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南。

二、思想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性:“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共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回答了不同的时代课题,形成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重大的发展或历史性的飞跃通常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因时代变化而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二是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具有新的突破,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新的概括和作出重大的判断;三是对世界发展趋势或走向提出科学分析和预测。”[3]

用范畴学审视,毛泽东思想的起点范畴是中国革命,中心范畴是阶级斗争,范畴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心范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点范畴即邓小平理论的改革开放理论,范畴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共同富裕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从每一阶段的具体理论成果来看:改革是邓小平理论的起点范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邓小平理论的中心范畴;执政党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起点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中心范畴;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起点范畴,社会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心范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起点范畴,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心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是对在和平与发展时期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范畴。”[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范畴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

三、价值诉求的高度一致性:“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凸显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始终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自己的价值诉求。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价值诉求。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6]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江泽民强调:“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7]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诉求。胡锦涛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价值诉求,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诉求。习近平提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0]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契合性:“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讲仁爱、行仁政”等执政理念与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主题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正是对班固《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灵活运用。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惟邦本”思想。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正是借用了《礼记·礼运》中的“小康”概念。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也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等价值观念。江泽民提出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胡锦涛创造性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性创造,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11]习近平明确提出的“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基因和精神血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情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协和万邦”“天下一家”“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的优秀传统文化异曲同工,思想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自古以来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这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大同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追求人类共同利益的社会。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安全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具有内在统一性。

五、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性:“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始终坚持历史的逻辑与逻辑的历史相统一,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历史经验

从历史逻辑起点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具有不同的历史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分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中国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毛泽东思想的历史逻辑起点是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起点是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起点是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

从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性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分别聚焦不同的时代主题,具有不同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毛泽东思想的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的发展过程。毛泽东思想的理论逻辑是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为指导,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邓小平理论的历史逻辑是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过程。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设想,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邓小平理论的理论逻辑是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史观,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逻辑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实践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逻辑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设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发展观的历史逻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社会实践过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主线,形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是准确把握“两个大局”,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整体性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的历史逻辑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实践具有内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主要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解决了“站起来”的问题,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新的飞跃”主要完成了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解决了“富起来”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新的飞跃”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解决“强起来”的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的理论逻辑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目标,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路。

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深度融合性:“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准确把握了中国的基本国情,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具体实际,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都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紧密相连,必须从特定历史时期的基本国情出发把握其内在逻辑关系。那么,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处于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阶段,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1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成为革命的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阶段,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还得不到根本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准确把握我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基本国情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13]。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内涵,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强调我国的社会性质。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强调我国的发展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特定阶段。党的十五大全面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4]。党的十六大重申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5]。党的十七大提出“两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16]。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没有变”,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7]。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18]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习近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19]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依据,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基石。

结语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聚焦不同的时代主题,共同构成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紧密相连,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实现两次“新的飞跃”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两次“新的飞跃”继承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精髓。同时两次“新的飞跃”之间亦构成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第一次“新的飞跃”是第二次“新的飞跃”的理论准备,第二次“新的飞跃”继承和发展了第一次“新的飞跃”的理论精髓并进行了创造性运用。“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共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需要不断创新其分析框架和解释框架。“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开创了中国革命道路和现代化建设道路,尤其是第二次“新的飞跃”开创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猜你喜欢

历史性中国化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逻辑
创新的逻辑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