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和魏晋时期园林建造的共同点
2023-11-03孙泽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孙泽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0 前言
意大利园林与中国园林都是世界园林史上优秀的历史文化瑰宝,并且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焦点所在。关于中、意园林比较的文章有很多,有众多学者都曾对其做过分析与研究,但是将研究的历史时期限定在文艺复兴初期和魏晋时期的却很少。文艺复兴初期的园林为意大利台地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魏晋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则是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园林虽然从表象上看差异巨大,但是通过分析其内在精神,可以看见它们都分别受到人文主义和魏晋玄学所带来的人文精神的影响,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所体现出的园林建造思想与手法上的共同之处是值得分析与研究的。
1 中、意人文精神的觉醒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14世纪初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当时在意识形态上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督教神学的束缚,用以“人为核心”的崭新的意识形态反对以“神为中心”的陈腐意识形态,用人性来反对神性,主张人的自由,提倡自然个性[1]。中国魏晋时期,由于时代的动乱和政治上的分裂,导致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门阀士族土地阶级的世界观及人生观则取而代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崇尚道家的自然主义,认为儒家名教禁锢了人的自然本性,倡导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可见,人文主义与魏晋玄学都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反对原本腐朽的意识形态对人精神的束缚,这都体现了人文的觉醒[2]。这两种思潮随后在艺术文化上产生的影响都反映出了人文精神。
2 人文精神对当时中、意园林的影响
2.1 人文精神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园林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然美思想,追求古罗马贵族休闲静谧的生活方式,由此,掀起了造园的狂热。意大利多山地丘陵,地中海气候使得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多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得园林多修建于山丘之上,对环境因素的考虑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充分体现。
文艺复兴初期以美第奇家族建造的庄园最为有名。美第奇式园林摆脱了中世纪建筑的影响,开始注重园林建筑的自我风格,是人文思想与园林建筑相融合的初步尝试。菲埃索罗美第奇庄园是第一座彻底摒弃了哥特式风格建筑的园林,增加了园林的实用性和宜居性,见图1。菲埃索罗美第奇庄园顺着山势开辟了3层台地,主建筑位于最高层台地上,四面开窗,可以将佛罗伦萨主城的美景尽收眼底。受地势的限制,整座庄园东西长而南北窄,上下层台地稍宽,中间尤为狭窄,位于中层的廊架很好地连接了上下两层,空间丰富,富有趣味[3]。几何式的花园布置手法将台地分割成了多个几何形,尺度比例协调。上下层中心的水池和喷泉都没有过多的装饰,显得朴素大方,见图2。庄园布局体现了人工美,菲埃索罗美第奇庄园在规划和设计上成熟的表现,是人文主义思想运用在园林中较为成功的典范。
图1 菲埃索罗美第奇庄园
图2 几何形的花园
2.2 人文精神与魏晋时期的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历史中的重要转折期[4]。魏晋时期的新思潮带来了人的觉醒,魏晋玄学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并对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士人为追寻一种隐逸的生活,将自然山野视为精神栖息地,士人园林开始兴起,士人园林的出现是中国园林史上的重大突破。园林是士人吟诗游乐、探讨哲思的艺术场所,他们借自然来悟人生之道,自然也是他们排遣世俗苦难的精神寄托。
山水是园林永恒不变的核心,魏晋园林促进了中国山水诗的发展。由于魏晋时期太过久远,很多原址无法考证,对魏晋士人园林的研究只能从当时文人留下的山水诗中得以一窥。谢灵运的《山居赋》就是研究魏晋园林的范本,赋中记载了始宁墅的布局,自然风景以及庄园生活,生动再现了昔日庄园场景。始宁墅位于人迹罕至的山野中,谢灵运认为房屋只是遮风挡雨的居所,回归自然,静居山野,才能达到人生最高境界。这种思想体现了当时士人的个性需求。始宁墅的选址占尽山水之势,对自然山水资源进行了直接利用。“敞南户以对远岭,辟东窗以瞩近田”意为开门就是山,打开窗就能看见田地。园林将有限的人的空间融入了山野,力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3 中、意造园思想和手法对比
3.1 造园思想的共同点
魏晋时期与文艺复兴初期的园林在造园思想上对自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西方园林建造的思想是理性主义,他们崇尚几何造型,将绿植、草地进行人工修整,对自然采取一种改造、利用的态度。反之,中国的文人士大夫追寻的是自然之美。道家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何其渺小,是无法与之抗衡的,所以应当顺应自然,因此,在园林的建造中基本保持了自然山水的原貌[5]。这也体现了中西园林的一大共同点,它们都是讲究和谐美的,只不过西方所认为的和谐是具有规律性、理性的美,他们用数与几何来寻求事物美的内在规律。因此,西方的园林就是以改造自然来体现和谐的。而中国传统园林的和谐美在于自然本身所带给人的感觉,中国古代文人倾向于直接体验与即兴感受。
虽然中、意两国对自然的态度是不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魏晋时期和文艺复兴初期的园主人对自然的热爱是相同的。这两个时期的园林都体现了园主人的个性意志,并且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魏晋文人士大夫会在自然山水中吟诗作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则为哲学家们提供了愉悦的哲学争辩场所,为人文主义者们提供了沉思和学习的地方[6]。造园的思想与园主的思想追求也密切相关,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园主造园是为了放松身心,体会山水之乐。但是由于时代不同,二者对于园林的追求有着巨大的差异。文艺复兴初期的园主是当时的权贵,属于贵族阶级,修建园林只是为了放松享乐。而魏晋时期,喜好山水的文人多数是为了远离政治,过上隐逸的生活,他们有着高尚的志趣和情操,并不看重物质方面的享受。
中、意园林的建造都受到了历史思想文化的影响。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造园实践以美第奇家族的别墅为代表,美第奇家族别墅建造则深受阿尔伯蒂的造园理论的影响,而阿尔伯蒂在《建筑十书》中所描写的诸多设想又是以古罗马作家小普林尼的《两个别墅》为蓝本。可见,初期的园林基本遵循着古罗马时期的造园思想,从中借鉴了“绿色雕刻”、规则式布局等造园手法[7]。中国的古典园林受到了儒家、道家与佛教三大哲学流派的影响,魏晋文人虽然推崇道家思想,但对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否认。在儒家思想中,自然中的物被赋予美好的品质,以山水来比德。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由于战乱,佛教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佛教为园林带来了禅宗思想,给园林渲染上了禅的氛围。
3.2 造园手法的共同点
受造园思想的影响,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与魏晋时期的园林在造园手法上也有诸多异同。下面就园林的选址、山石、植物、理水和建筑这五方面进行比较,并寻找两个时期的共同之处。
在选址上,二者大多都将园林修建于环境优美的自然风景中。意大利园林多修建在山坡丘陵上,但离城市也并不太远,交通便利。而魏晋时期的园林则是选址于依山傍水的郊野之地,园主追求最为隐逸的生活。
其次,石的运用在两个时期的园林中都尤为重要。山石在意大利园林中指的是石作技艺,包括台阶、座椅、雕塑和喷泉等。能工巧匠将石头雕刻成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并将其作为园林视觉的中心,这都是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影响。而魏晋园林中,“石”同样也是观赏的重点。魏晋时期,造山筑石之风盛行,置石的手法主要有散置、特置、群置和叠置[8]。
在种植上,意大利园林中的树种以常青树居多,它们四季常绿,能起到遮荫的作用。最受青睐的是黄杨、冬青树等,它们在园中被人工修剪成各种几何形状。魏晋时期的园林种植则追求质朴自然,植物也被赋予了人文色彩,具有象征意义,体现了园主人高尚的情操。虽然在植物的运用表现形式不同,但这两个时期的园主都会在园林中种植果树,体现了园林的实用性。
水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意大利园林中理水的方式主要有几何形的喷泉和水池。喷泉展现了水的灵动美,动态的水使得园林充满生机与活力。魏晋时期园林中同样有动态的水,如自然的湖、溪和泉等,理水的手法则主要有池、水渠等。园林中的水多是来自自然界直接利用,或是模仿自然,隐去人工的痕迹。
意大利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就是别墅,别墅的建造仿照了古典文化中的建筑形式。别墅的主要作用就是居住和赏景,初期的建筑风格还保留有中世纪的痕迹,意大利园林中的别墅通常是建在园林中最高、最为核心的地方[9]。魏晋园林建筑以堂、室、亭和榭为主,建筑种类丰富多样,建筑与自然联系密切。魏晋园林建筑同样也以赏景为主,但魏晋文人还注重室内外的和谐,如谢灵运的《山居赋》中说到“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窗景被赋予了重要的美学意义[10]。
4 结束语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魏晋时期的园林都体现了人文精神。可以看出,中、意园林在建造思想上都体现人的意志,讲究和谐,且都受到历史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建造手法上都选择环境优美之地建造园林,在果树种植、山石利用、理水方式乃至建筑用途上都有共同之处。中、意园林虽然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巨大,但仍有不少共同点。这些共同点都体现了人的意志,与人文精神的觉醒这一深刻的历史思想背景脱离不开。通过比较,能更好地运用中西方的设计理念,唯有博览古今,学贯中西,储备好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设计水准,设计出具备文化内涵、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时代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