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市乡村人口变迁与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2023-11-03徐雪娇

关键词:乡村人口吉林市人口

徐雪娇

乡村人口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着关键作用。[1]乡村人口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力量,[2]因此,乡村人口变迁对于乡村振兴建设具有重要影响。[3]近些年,吉林市政府着重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以产业兴旺来推动发展,使得吉林市的大米、木耳等农产品在农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在乡村品牌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为吉林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乡村人口变迁已成为制约吉林市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既有研究对此的关注略显不足。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吉林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深入剖析吉林市乡村人口变迁现状,探索对吉林市乡村振兴的影响,并从人口变迁视角提出吉林市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试图为吉林市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为吉林市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对策进路。

一、吉林市乡村人口变迁现状

对比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近十年来,吉林市乡村人口的数量、结构、家庭规模、教育程度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情况如下:

(一)乡村人口流失情况严重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吉林市乡村人口为1 322 287人,而第六次人口普查乡村人口为1 927 091人,可见,第七次人口普查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减少604 804人,下降31.38%。这说明,吉林市乡村人口流失严重,乡村劳动力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吉林市乡村振兴发展。吉林市乡村人口变迁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吉林市乡村人口变迁情况

(二)乡村人口呈现老龄化特征

人口年龄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各年龄段人口的占比,在老龄化严重的地区,人口结构往往呈现头重脚轻的状态。吉林市乡村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366 708人,占乡村总人口的27.73%;16—59岁人口811 535人,占乡村总人口的61.37%;0—15岁人口144 044人,占乡村总人口的10.89%。吉林市乡村人口年龄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吉林市乡村人口年龄情况

吉林市乡村人口结构中占最大比例的是青壮年人口,却呈逐年减少态势;老龄人口比重虽然不大,但呈逐年增加态势,少年人口比重呈逐年减少态势。随着吉林市人口的变迁,乡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可能会越来越明显,农村地区16—59岁人口需要承担的老年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会进一步加大,相比之下,人口年龄结构中青壮年劳动力占比处于萎缩的状态,这表明生育人口年龄的数量在不断降低,长远来看对人口增长会有明显的负影响。

(三)乡村人口性别比相对合理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的人口构成中,男性或女性各在其总人口中的比例,通常用 “性别比”来衡量,可以用来反映该地区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吉林市乡村人口中,男性为682 950人,女性为639 337人。吉林市乡村人口性别比(女=100)为106.82,这说明,吉林市乡村人口中,男性的人口数量略高于女性。联合国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设定为103—107(即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出生103—107个男孩),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吉林市乡村人口性别比例处于合理范围,但是接近107,还应保持警惕。

(四)乡村人口家庭规模普遍较小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吉林市现有农村家庭户户数为541 756户,其中一人户占比24.48%,二人户占比为38.49%;三人户占比为21.42%,四人户占比为9.53%;五人户占比为4.14%;六人户占比为1.54%。比重最多的分别是二人户、一人户和三人户,这说明,当前吉林市乡村人口家庭规模普遍较小。吉林市乡村人口家庭规模结构如表3所示。

表3 吉林市乡村人口家庭规模结构

(五)乡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亟待提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对吉林市3岁及以上乡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进行统计。3岁及以上乡村人口共计1 306 668人,其中,初中学历者人数最多,为564 194人,其次是小学学历,为493 711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较少。由此可见,吉林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及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亟待进一步提升。吉林市乡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吉林市乡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情况

吉林市15岁及以上乡村人口总数为1 188 825人,其中,男性613 818人,女性575 007人。文盲人口共计37 322人,其中,男性11 946人,女性25 376人。整体上看,乡村文盲人口在乡村总人口中的占比并不高,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吉林市乡村文盲人口状况

(六)乡村新出生人口较少,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期间,吉林市乡村出生人口总计403人,其中男性213人,女性190人,出生人数性别比为112.11(女=100)。从数据结果中可以看出,吉林市乡村人口的新出生人口数较少,且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这很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吉林市乡村地区的劳动力供给情况以及婚姻状况。

(七)乡村死亡人口数量大于出生人口(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期间,吉林市乡村死亡人口为11 237人,其中,男性6 763人,女性4 474人。从结果中不难发现,吉林市乡村人口死亡人数远大于出生人数(403人),这也是吉林市乡村人口总量降低的原因之一。具体如表6所示。

表6 吉林市乡村死亡人口状况(2019.11.1—2020.10.31)

二、乡村人口变迁对吉林市乡村振兴的影响

从吉林市乡村人口变迁的数据中不难发现,乡村人口流失、年龄结构变化等对吉林市乡村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致使吉林市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不足,具体影响如下:

(一)乡村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乡村振兴建设主体缺失

当前,由于城乡的差异化发展,吉林市乡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人口空心化等问题愈发凸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省际迁移人口虽少,但仍有部分乡村人口流失到市外,这必然会对现有人力资本存量造成不利影响,导致乡村振兴建设主体缺失,进而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在吉林市的稳健实施。一方面,乡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输出,使得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不足。[4]尤其是在小农经营的生产方式下,农业生产利润较低。更多的农民更倾向于向有着较高比较收益的城市投入劳动力资源,乡村劳动力资源流失问题加剧,农产品供给将无法保障,不利于乡村地区社会经济稳健发展。另一方面,收入水平较高的城镇地区,则凭借着较好的基础设施与教育资源等,吸引着大量乡村劳动力的迁入,乡村劳动力不断减少。不均衡的城乡科教文化投入,使得城乡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了 “马太效应”,即:落后的乡村地区更加无法培养和吸引大量的劳动力来推进农业发展,相反,这些地区的劳动力更可能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迁移。乡村劳动力人口是吉林市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体,因此,乡村人口的流失制约着吉林市乡村振兴战略的稳健实施。

(二)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乡村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转移到城镇,以谋求更高水平的收入和新发展机会,这使得乡村人口比重失衡。[5]即居住在乡村地区的老年人口群体逐渐庞大,乡村地区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随之而来的是较低应用率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越发严峻的养老问题,使得人口负担逐渐加重,农业效益较低,与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相距甚远。首先,危及粮食安全。乡村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资源多是老年人,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且劳动能力有限,这使得能够得到有效耕种的耕地面积大大减少,粮油种植产出得不到保障,增加了保供给、保口粮的压力。与此同时,较高的老龄化程度还加大了现代农业技术运用难度,科技兴农难以落实;土地集约化进程较慢,不利于农业产业化高速发展,难以有效改变分散的经营模式,进而无法破解 “小农业”与 “大市场”的矛盾,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其次,文化难以传承。新生代农民的大量流出,使得部分乡村传统习俗逐渐被淡忘,出现老手艺与民间文化失传的现象,乡村文化的传承难以延续。最后,乡村治理弱化。由于乡村人力资源存量不断减少,多数留守人员在参政议政等方面意愿较低,难以管理公共事务,且一些村干部普遍年龄较大。基于此,乡村地区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使乡村发展面临挑战。

(三)乡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农业产业发展人才匮乏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但随着吉林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流向城镇,尤其是文化素养较高的中青年群体的流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6]一方面,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吉林市多数乡村地区的劳动力都是本土农民,他们大多数受教育程度较低,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他们更多的是依赖于祖辈相传及自我总结出的经验,无法有效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对于乡村产业能力与效率的提升帮助也不大。同时,他们对有关农业生产的新知识、新技术也不够了解,对其追求度不高,难以高效接受新事物,缺少相关技能培训针对性地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进而阻碍了农业产业振兴的推进。另一方面,乡村地区对建立专业人才队伍不够重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于乡村振兴而言至关重要。[7]但是,吉林市部分基层政府发布的有关人才引进政策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高,多数青壮年为谋求新发展离开家门,使得乡村现有人力资本存量逐渐下降,老龄化程度加重,极大地限制了乡村产业的发展。缺少专业人才,且乡村的留守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不能有效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这必然会影响到乡村振兴的进程。

(四)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不完善,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

当前,吉林市农民的整体素养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就吉林市实际情况而言,多数农业从业人员接受的相关技能培训不足,真正具备高素质的专业农民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势必会成为吉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阻力。其次,乡村农业专业人才培育体系不完善,即与农业有关的经营管理类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紧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度不足,缺乏针对性,培养模式不成熟,创新性与灵活性较差,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的新型农民缺口较大。最后,学历教育体系不健全。虽然近几年农村经济形势逐渐趋好,不少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回乡务农,加之多年以来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农村人才的整体文化素质有所提升,但仍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人才发展的要求。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需要开展农业职业教育,然而,吉林市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函授方式在各县(市、区)农广校(即: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民职业教育中心)内完成,学习时长为2—3年,经过统一毕业考试后,统一颁发成人中专学历证书。若农民还想继续深造,就需要通过自考或是以函授的方式取得,具有一定的难度。

(五)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不完善,乡村振兴进程缓慢

近几年,随着粮食产量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吉林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产品加工业是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提升吉林市农业经济的 “主力军”,对吉林市农业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速度过于缓慢,致使乡村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不完善,制约着乡村振兴的进一步推进。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规模较小,大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占比少。多数农产品加工依赖于家庭小作坊,受资金、生产设备产能、生产成本等影响,生产效率较低,产品数量有限。农业规模化生产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经营模式受限使推广农业信息化与机械化的难度加大,不能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规模化经营难以形成。另一方面,农产品精加工水平低,产品生产附加值不高。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加工技术简单的乡村农业半成品、产成品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多数乡村产业农产品的加工链条短,部分产品附加值低,主要以初加工的产品形式进行销售,缺乏精加工产品,使农产品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率较低,没有新技术作为支撑,造成资源浪费,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低。且吉林市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较低,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多以农业为主,难以助力乡村振兴。此外,吉林市乡村产业发展质量还受品牌效应直接影响。就大米品牌建设来看,吉林市拥有舒兰大米、万昌大米等品牌44个,品牌过多会导致产业不鲜明,产品溢价能力低,难以提升产业品牌效应,使集群发展有一定的难度,阻碍了乡村振兴的进一步推进。

三、吉林市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鉴于吉林市乡村人口变迁对吉林市乡村振兴的制约,本研究从人口变迁视角提出吉林市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人才返乡,建立健全人才吸引机制

为避免吉林市乡村 “空心化”现象加剧,应依托市内高校资源,吸引和培育现代农业青年人才。现阶段,就吉林市乡村的实际情况来看,高中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难以推进人才引进等政策。吉林市共有9所专科层次以上的高校,专业类别繁多,如电力、农业、化工和医药等。高校作为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源头,应充分依托校内的资源优势,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为年轻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升其专业素养;加之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能够吸引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建设新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以好政策、好环境、好项目来吸引人才回乡、留乡,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精准培养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吉林市应积极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开展农科专项计划。如高校开展的免费农科生培养计划,即报考该项培养计划的考生,录取比例向乡村地区倾斜,以降低分数线、免除学杂费等方式,吸引并专项培育农业人才。与此同时,还要明确规定好专项学生毕业后需从事乡村工作的期限,进一步做好建设乡村人才队伍的工作。二是定制人才培养计划,即根据吉林市乡村的实际情况,依照需求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各乡镇支部选送合格的考生开展定向培养,以2年在校学习和2年乡村社会实践的培养方式,即 “2+2”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获取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一份力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的优势,增加产业链长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就业岗位数量,优化就业环境、提高就业收入,进而激励高素质人才回乡就业或创业,推进吉林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8]

(二)打造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完善乡村养老体系

乡村养老服务的稳健开展离不开人才,打造一支乡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通过提升乡村内生性资源的利用率,鼓励农村妇女、低龄老人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就业待业人员参与养老服务,并对这部分人进行标准化的能力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化水平,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强化乡村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培训方案,同时,以定向委培计划、公益岗位津贴和就地就近安置等措施激励人才参与养老服务工作。此外,吉林市应加大乡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乡村地区老年福利机制。通过强化公共财政支持,加大乡村养老基础设施与服务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到乡村养老建设,推进养老模式多元发展。[9]同时,积极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缩小城乡差异,进一步满足乡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乡村居民的幸福指数,从而有助于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三)加强乡村基础教育投入,提高乡村整体文化素养

为提升乡村基础教育水平,吉林市应注重完善乡村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以新型教学设备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10]优化乡村基础教育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需要增加对乡村教育的财政投入。除了优化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外,还要增强乡村教师资源。将建设乡村实用人才队伍作为改善乡村教育资源的重要举措,优先分配公共财政资金,设立专项资金,加强乡村人才资金的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并建立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加强教师培训。适时组织教师培训,让常年在乡村地区教学的老师到城市进修,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与文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且按时考核教师,提升乡村教学质量。二是拓展教师补充渠道,增加其福利待遇。政府应将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乡村教师一定的优先待遇,健全乡村教师福利待遇保障机制,积极优化乡村教师教学环境和落实相关政策,切实提高其工作、生活待遇。在此基础上,提升乡村教师的归属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进而有效缓解乡村教师所面临的困境。

(四)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培养懂农、爱农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对实现乡村振兴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乡村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培养方案,优化培育内容,鼓励和引导校企等多方力量参与,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以人才支撑推动乡村振兴。为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就要坚持因地因材施教、分类施策。依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各类人才培育重点的不同,积极实施 “四类协同”培育计划,即专业技能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根据不同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开展分类培训,优化培训内容,科学设置课程体系,进而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另一方面,依托吉林市师资优势,以线上平台、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指导。政府应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从金融、保险、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帮助。要加强对乡村 “双创”人才的培养。在各类实训基地积极设立创业实训班,从创业各环节入手进行实操演练,以培养 “双创”人才的市场分析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的应变能力等。[11]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在注册登记、技术支持、金融支持、土地使用和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进而鼓励金融机构为乡村 “双创”人才提供资金支持。[12]还可以通过优秀的农民企业家或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讲授其成功经验,或是邀请专业的导师来授课,以壮大乡村双创导师队伍。

(五)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乡村人才孵化载体

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乡村人才孵化载体至关重要,应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劳动力比较效益。吉林市应积极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村资源的使用效率,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比较效益。应注重挖掘吉林市农业中的生态、文化等功能和价值,提升吉林市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如观光农业和无公害蔬菜等。此外,要促使农业企业科学管理、按需生产,创造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可以打造农户—工厂—渠道的产供销模式,以及专业合作社等。其次,提高乡村产业的精深加工水平。一方面,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吉林市农村产业规模。鼓励建设农业产业园,以特色农产品为支撑,发展由农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共同构成的联合体模式,推进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设;另一方面,做优农产品品质,提升吉林市农产品质量。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的研发机构,鼓励农业企业引进精深加工技术及更换精深加工装备。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农业科研人员校企双聘制。最后,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吉林市要依托自身的农业特色,依托产业壮大来促进乡村振兴。具体而言,应培育各县域的主导产业,强化粮食和畜牧产业,将农产品加工留在乡村,发展壮大乡土特色产业。发挥吉林市冰雪资源、民族风情等优势,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并积极培植新型服务业。此外,应积极整合涉农政策、项目和资金,推动产业融合项目的实施,促进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引领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吉林市一、二、三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乡村人口吉林市人口
后脱贫时代原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以凉山州同城化区域“一市三县”为例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云南省乡村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合作社的发展要着眼乡村人口及结构变化
英国乡村发展的特点与挑战
吉林市粮食局 推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