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支架式教学方法探讨
2023-11-03王宇航
【摘 要】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构建整体的过程。支架式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它非常契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从个体构建整体的巧妙教学方法。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支架式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深入挖掘历史知识内涵,为学生搭建历史支架,从而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多样,选择格式塔心理学和支架式教学的结合,旨在为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整体论 支架式教学 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4-75-04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教师在讲授课程知识时,常常根据历史教材简单地给出历史结论,而学生多是机械地记忆,长此以往,既容易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下降,又会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丧失兴趣。历史教材多是高度浓缩的历史结论,学生理解困难,教师不易达成教学目标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本文试图将格式塔心理学和支架式教学相结合,探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格式塔心理学下的支架式教学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德国注重国家的快速发展,强调国家的整体性,也带动了心理学的发展。“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的‘格式塔源自德语‘Gestalt,意为‘整体‘完形。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与德国理性主义哲学以及由它发展出来的现象学有关。”[1]
格式塔心理学尤其注重整体论,强调通过“完形”的顿悟达到学习目的。“完形论”即“整体论”,整体论包含了个体和整体两个方面,并不是一味追求整体,而是研究个体如何更好地服务整体的理论。在格式塔心理学派看来,人是由许多器官构成的,一个人的躯体是完全的,但是思想却需要更深刻的引导才能健全,光靠这些器官还不足以构成一个思想情感高度健全的人。要培育一个心灵健全的人,就必须透过教育来推动个人思维与情感的升华。
要想更进一步得知部分如何促进整体,支架式理论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在这里,支架是一种形象化的结构,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者需要深化理解复杂难题时,就可以利用这种框架,将复杂晦涩的学习具体任务进行拆分讲解,便于学习者思维的不断深化,以提高学习整体水平。“在学生开发最近发展区及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无形的‘脚手架已经搭成,学生在攀登‘脚手架的同时会接触更多新知识,通过新旧知识融合赋予该架子延伸性,满足学生持续学习需求。”[2]这一“脚手架”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格式塔心理学下支架式教学的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整体论思想契合历史教学,能帮助教师把零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地教授给学生,进而达成课程目标。教师通过支架式教学,把系统的知识有条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完整地获得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改变并完善自我学习方式,顺利实现最终目标。
(一)培养知觉的完整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分析各部分的特点,并且合理组织,才能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支架式教学通过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多种活动情境,巧妙地把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发挥出各个部分独有的优势,最终达成知觉的完整性。
(二)突出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完整性
“格式塔”理论认为,解决问题是通过对全部事件的整体观察而实现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相互关联的过程。例如在选择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考虑知识的相对整体性,既要重视学科内容知识,也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以此来构建一个综合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
支架式教学就是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观察的工具,支架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搭建支架、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的完整流程分析整体教学内容,以确保每一部分都能更好地协助解决整体问题。
(三)改变机械的学习方式
桑代克等人关于学生学习的观点称之为“机械论”,认为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大脑只有机械盛装知识的功能。而整体性理论主张学习必须依赖于学习者对整体环境的感知,学生的学习本质就是主体对知识进行内在的、积极的、主观的建构,强调神经中枢在活动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类对感官信息的处理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支架式教学有问题支架、材料支架、情境支架、建议支架等类型,应让学生主动地、合作地、探索地学习,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味地接受灌输。
三、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支架式教学方法探讨
本文以高中历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为例,就格式塔心理学下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支架
第一步,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支架的关键是构建有联系的、有层次的一系列问题。
问题一:
师:历史学的研究和发展离不开史料的发现,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展开一项特别的学習之旅,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PPT上呈现的是什么?(图略)
这是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PPT展示的是睡虎地秦墓M11复原图,同学们经过预习,还知道有哪些秦简吗?我们能从这些秦简中获得什么信息呢?今天我们这堂课就用这些秦简来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设计意图:教师用PPT呈现竹简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这是起始的问题。学生通过观看PPT回答问题,并且了解本课要以竹简作为学习的主题。教师采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把竹简的内容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另外,在整体论思想下,把秦朝如何完成统一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意义作为目标,把秦朝的统一过程、原因、治理地方和中央的体系作为一个个分解的问题支架,最后总结出意义,形成完整的一课。
第二步,问题类型分布要均衡,且具有层次性、系统性,要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問题二:
为什么要全国推广郡县制,它又是从何而来?
问题三:
师:刚才老师已经告诉了同学们睡虎地在当今中国的位置,那在古代它又位于哪里呢?下面将展示一幅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请思考为什么会在楚地出土秦简。
第三步,问题的设计可以蕴含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复杂历史环境中进行体验,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思考。
问题四:
秦朝怎么管理地方呢?
问题五:
秦朝为什么会灭亡?
第四步,问题设计应当指向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回归和强化。
问题六:
竹简记载的这些巩固措施达到了什么效果?
本节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竹简的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首先问学生这是哪里,进而又问为什么会发生在这里、竹简上写了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竹简,把本课要达成的目标拆分讲解,通过教师的问题支架,有利于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能让学生知道,得出历史结论的前提是解读材料,这也是拓宽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本课的课题为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应基于此对整体目标进行环环相扣的细分,通过竹简要学什么,到学到了什么具体知识,达到了哪一课程目标,最后得出的结论以及反思,由此构建起一个综合的课程体系。
(二)铺设材料支架
第一步,阅读课本,根据课本呈现的知识,借助教师提供的图片、视频或文字材料,让学生在丰富的历史材料中获得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问题一:
秦兼并了土地,自然要派遣官吏去治理。现在呈现睡虎地秦简《编年记》的节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结合地图,找出秦国攻打的顺序,并且思考秦为什么要发动兼并战争。
材料一:六年,攻新城。(楚)十五年,攻魏。十六年,攻宛。(韩)十八年,攻蒲反。(魏)廿一年,攻夏山。(韩)廿五年,攻兹氏。(赵)廿九年,攻安陆。(楚)
师:老师已经在材料中帮大家做了重要标示,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主阅读材料。
第二步,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让学生拓宽历史知识视野,加强对历史课本浓缩知识的理解。
问题二:
为什么要全国推广郡县制,它又是从何而来?
材料二:
除吏、尉,已除之,乃令视事及遣之;所不当除而敢先见事,及相听以遗之,以律论之。啬夫之送见它官者,不得除其故官佐、吏以之新官。
问题三:
我们都知道秦朝二世而亡,那竹简上有什么样的信息可以佐证?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朝的灭亡。
材料三:今法律令已布,闻吏民犯法为闻私者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自从令、丞以下智(知)而弗举论,是即明避主之明法(也),而养匿邪避(僻)之民。
第三步,合作探究也是阅读历史材料的重要方法,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深刻思考材料反映的问题。
问题四:
秦朝是怎么进行管理的?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竹简材料和教材内容总结出关键信息。
材料四:秦王朝为了更好地推行统一政策,在加强吏治的同时,对户籍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视的。户籍是国家掌握劳动人口、征调徭役和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当时的律法规定,人人都必须按一家一户登记入籍,隐瞒登记的要问罪受罚,登记在国家户籍上的人口统称为“编户民”。此外,还有五户编为一“伍”、十户编为一“什”的管理制度,百姓不得随意迁居。秦朝在户籍管理上,制度完善、执行严格。
材料五:秦朝的郡太守与县令必须向朝廷汇报一年间治理郡县情况,这种行政制度被称为“上计”,类似于今天的干部年终述职,对年度工作作总结汇报。上计时由地方向中央呈交计书,称为“计簿”,其内容为郡县一年中的租赋﹑刑狱﹑选举、垦田、灾情等情况。
——里耶秦简博物馆
师:从这些材料我们能印证哪一个史实?(让学生前后分组,共同讨论问题,阅读史料并结合课本内容,发表观点,得出结论。)
本节设计意图:本节课用竹简作为主要工具,让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教师要高效启发学生,通过课程内容和节选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升核心素养。通过材料支架,继续对课题进行拆分,秦国发动了兼并战争,战争攻打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学生了解了以上内容后,还要继续思考背后的原因,秦朝能发动战争并且获胜是因为秦朝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又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和变法图强。随后的史料又涉及重要的郡县制。学生顺着教师搭建的材料支架,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理解。再从整体论的角度出发,整体论承认由于人类感官的作用,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能通过与外物环境的交互,即学生通过与史料的互动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继而将知识内化于心。
(三)构建整体认识
第一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
师:本节课我们已经学完了秦朝的统一过程,接下来我们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秦朝统一的背景、条件、过程措施、意义以及最终灭亡的原因和警示。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在历史课程中应用思维导图,能使学生通过对课程重点知识的总结,把各个阶段的知识有机统整在一起,拓展学生对历史知识思考的深度,纠正错误的、不清晰的知识,让学生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形成学习历史知识的正确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第二步,绘制表格。表格可以把大量的知识有序地排列在一起,把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提练出来并使知识点清晰可见,方便学生回忆总结。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归纳总结复杂多样的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四)小结
历史教学是把抽象久远的历史知识拆分讲解进而达到总目标,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要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当中形成完整的支架。教师通过对课程目标的解读,确立总的目标,再通过搭建诸如材料支架、问题支架等,最后构建整体,通过这样的流程把抽象的、凝练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历史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史料,课本主干部分的知识,往往都是高度浓缩的,学生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与史料互动,得出属于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创新传统的讲授法,把学生置于知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的历史课堂中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和教学整体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王子雯.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版式设计”教学方法的探讨[J].时尚设计与工程,2022(1):49.
[2]王贵平.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J].读写算,2022(26):94.
王宇航 /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事学科教学研究(延安 7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