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中职技能竞赛选手心理调适实践
2023-11-03刘晓燕许灵钰
刘晓燕 许灵钰
技能竞赛是衡量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我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随着我国2010年10月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1年参加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以来,全国各地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如火如荼展开。
竞赛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学生在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研究显示,高水平技能竞赛中,技能水平对比赛结果的影响约占20%,影响比赛结果80%的是心理因素。可见,对竞赛选手进行专业的心理技能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选手在技能竞赛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如紧张、倦怠、消极、不自信、过度焦虑等。这些困扰会影响技能的提升,不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所以在技能训练和竞赛中要重视心理调适。
选手在竞赛选拔、集训、竞赛及赛后恢复阶段产生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我们称之为竞赛心理,其特征是个体保持高度紧张和集中,其观察力敏锐、记忆迅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大大提高管理活动的创造性。专业技能指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组成的三位一体指导教师团队制定系统的心理训练方案,在不同的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帮助选手调整心理状态,以适应各阶段的工作。
一、选拔阶段:动员、优选
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协调工作,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欲望。班主任通过班会宣传技能竞赛举办的意义,利用身边获奖选手案例让学生了解大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欲望。专业教师将竞赛内容融入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参加竞赛提升技能、通过技能社团、专家讲座等方式激发对赛项的兴趣,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同时,心理教师和专业教师协调工作,优选集训选手。心理教师根据学校统一的心理测试资料对报名者的心理情况给出意见,专业教师设计考虑技能和心理素质在内的选拔内容,例如技能内容设计、场景设计、突发事件设计等全面考核学生临场情况。在选拔时,专业指导教师和心理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现,除了专业技能外,精神状态、心理素质、动作协调性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情况应纳入选拔考虑因素。通过心理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协同工作,把好选拔关,优选集训选手。
二、训练阶段:鼓励、坚持
训练阶段经历兴奋期和倦怠期。在入选集训队时,学生会很兴奋,荣誉感强,学习也积极。专业指导教师采用言传身教,通过个人技能魅力、小技巧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学生觉得参加竞赛训练可以学到比基本课堂教学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觉得牺牲课余玩乐时间参加竞赛训练是值得的,有价值的。同时通过定时定量高要求等手段培养学生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在训练时,教师对文件进行分析,让学生养成研读赛题和研究竞赛规程、评分标准等文件资料的习惯。每次的训练都要求学生通读和研读要求,按要求来工作,这是竞赛的特点,也是工作的良好习惯。学会自觉研读竞赛要求是竞赛选手应有的基本素质。教师榜样力量和良好的自控力是选手学习和模仿的原动力,教师在指导选手时,要注意关注选手自控力的培养,例如用快捷键提高速度和效率,技能娴熟地进行示范并告诉选手这些技能是如何练出来的,要定计划、定目标、实施、反思、创新、提升。引导选手养成自我监控的习惯。教师要告诉选手不能只按教师教的练,要在练中不断思考,钻研技巧,优化操作,才能有提高。要让学生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在创新和突破中提高自己的兴趣和满足感,激励自己不断挑战和提升技能。在兴奋期,心理教师要做集体竞赛心理指导,讲解简单的竞赛心理知识,开展自我监控力训练,介入竞赛训练中,了解观察选手情况。班主任要做好协调集训学生处理正常学习和训练关系,在生活和学习上给选手提供方便,解决其困惑问题。在倦怠期,指导教师团队采用陪伴、谈心、组织活动等引导选手克服倦怠、自我鼓励、自我坚持、寻找训练中的乐事,养成自我探索、自我提升、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兴趣。当竞赛内容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已经对竞赛内容比较熟悉,新鲜感和好奇已经没有,在不断重复以提高速度的阶段,选手容易产生倦怠,提不起兴趣,不想练,厌倦,甚至想退出。这时候指导教师要引导选手关注自己的状态,及时找出产生倦怠的原因。帮助选手克服困难,寻找兴奋点,学会控制自己情绪,自我鼓励,通过一定策略,例如设定小目标,将竞赛项目分解,尽量细分至最小单元(技能点),把每个技能点做到最优。在建筑CAD训练时,多设置一些问题,例如立面图绘制中哪些地方可以优化,柱网绘制时使用哪个工具更快而且准等,尺寸标注是否有更好的办法等,甚至包括坐姿,哪个坐姿最舒服,操作快而且不容易疲劳,不断尝试,优选自己最舒服的坐姿。电脑屏幕的亮度、距离与鼠标和键盘的配合等,这些细节对竞赛成绩是有影响的,值得琢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辅导学习调适方法,同学交流,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角色扮演等开展练习,举行“我出题你来做”等活动,消除或减少集训选手的倦怠,使学生保持积极的竞赛集训状态,不断提高集训效果。
三、竞赛阶段:减压、专注
教师团队对集训选手开展放松训练、自言自语、演示练习等心理调适方法的指导,通过心理疏导、减压活动、突发事件预设训练等激发选手自我控制好情绪、紧张心理自我调适、应急心理自我调整,专注竞赛、坚定自信,按照既定目标努力完成。引导选手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薄弱点,寻找有效的减压方式给自己解压。例如有选手在竞赛时容易紧张,一紧张就什么都想不起来,有的选手发现深呼吸可以缓解,那么在进入赛场时可做深呼吸,意识到自己紧张时就深呼吸。有的选手发现握紧拳头然后放松有助于缓解焦虑,那么碰到紧张时就握拳。有的选手紧张时需要伙伴安慰鼓励,当感到紧张时可以用眼神与伙伴交流,寻求支持和安慰。
专注力训练是竞赛的一个难点,贯穿于竞赛的全过程。教师在赛前要告诉选手不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做好自己的就好。例如,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国选手在第一天结束时进度比其他国家的慢,也不算完美,但选手不受影响,总结经验,在第二天、第三天的比赛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速度和精度,最终获得冠军,这其中心态和专注力起到关键作用。
四、赛后阶段:平复、回归
教师要引导选手克服竞赛后遗症,自我调节好心态,才能尽快恢复正常学习。有的选手在赛前进行高强度的集训,几乎占用了全部的课余时间。比赛结束后,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干什么,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赛后总结会是个很好的契机,班主任、指导教师、心理教师共同制定预防措施,做好引导,及时加强疏导工作,让选手知道赛后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心理上有所准备。
心理教師应教选手一些简单的自我调控方法,让选手能自我调节,使选手尽快走出竞赛环境,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同时教师要让选手明白赛后不适应是正常现象,要接受自己的现状,然后采取一定措施尽快调整好自己。赛后有的选手获得国赛一等奖后异常兴奋,无法平静,无法投入正常的学习。有的选手竞赛失败后觉得对不起学校,对不起老师,没脸见同学,整个人很沮丧,无法正常学习,课堂听不进老师的课,作业没有心思做。这个时候教师应引导选手要接受自己,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要学会寻求帮助。所以在赛后指导教师工作还要继续,可开展一些活动帮助选手尽快恢复正常学习,预防选手出现赛后焦虑等心理问题。
心理调适是竞赛心理训练的一部分,竞赛指导团队应配备各方人员,专业技能指导、心理疏导、班主任关怀三位一体形成相对科学合理的指导团队,使选手的专业技能和心理技能得到同时训练,提高竞赛成绩,培养心理素质好的高技能人才,助力行业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
[本文是2021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技能竞赛选手心理素质训练实践研究”(2021Z XDY005)成果。]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