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域下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进路探究

2023-11-03张宪席张磊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0期
关键词:传媒新文科课程思政

张宪席 张磊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深刻影响当下的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立足新文科、新技术的时代背景,厘清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困境是传媒类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语境。基于此,文章分析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与困境,探究新文科视域下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进路:挖掘专业思政育人内涵,构建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打造富有生机的思政教学课堂;营造浓郁课程思政氛围,催生课程思政多主体共生效应;拓展课程思政教学场域,构建课程思政新生态。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文科;传媒;进路

课程思政自2014年提出并经过多地实践,已取得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然而,课程思政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需要相关各方着眼于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语境,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径。文章以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具体实践为研究对象,提出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进路,以期对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语境下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所启示。

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传媒类专业高等教育创新的新領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对全面提升传媒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提高传媒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结合新技术、新需求、新国情,新文科应运而生,其强调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和传承,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属于新文科建设的范畴。由此可见,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离不开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语境。

2018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新文科这一概念。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召开,国家开始实施新文科顶层设计。2020年11月,教育部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开启新文科建设[1]。由此,从概念到行动,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新文科建设全面进入发展快车道。值得一提的是,新文科强调学科交叉融合,这与课程思政在建设内涵、原则方面高度契合。因此,高校应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注重学科融合,厘清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困境,赋能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语境下增强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效。

一、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与困境

(一)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

自课程思政开展以来,传媒类专业院校和建有传媒类专业的综合类院校都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改革工作,不断强化学校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并结合学校特点着手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典型的特色教学案例,使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1.建章立制,加强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

开设传媒类专业的各院校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等文件强化学校顶层设计,制订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方案,为更好地推进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建章立制。从传媒类专业院校来看,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等都制订了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本校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了制度保障。从建有传媒类专业的综合类院校来看,北京师范大学等也都制订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件,构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多级联动工作机制。

2.专思融合,“传媒+思政”特色初步显现

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传媒类专业院校和建有传媒类专业的综合类院校每年均以项目化形式评审和设立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资助,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全面开展,且已取得一定的建设成效。在传媒类专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中国传媒大学的“双师课堂1+1”课程思政双师课、浙江传媒学院的“传媒+思政”、南京传媒学院的“方山诵读”文艺思政课等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初步达成传媒类专业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体现融合共生的课程思政改革特色。

3.加强培训,提升师资课程思政能力

为了提高传媒类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开设传媒类专业的院校要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的基础上,依据各个院校的实际,加强传媒类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培训。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除了开展传媒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还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新入职教师、新聘任研究生导师、青年教师轮训的培训课程体系;北京电影学院2022年召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提升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素质和能力;哈尔滨师范大学举办传媒学科专场课程思政培训,力争课程思政培训实现师资全覆盖;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不但成立影视与传媒学院分中心,而且举办锚定一流课程聚焦课程思政的高水平讲座等。由此可见,开设传媒类专业的各院校将课程思政培训基本上覆盖到全部传媒类专业教师,使传媒类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培训的过程中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与素养。

(二)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困境

1.课程思政内涵挖掘不足,碎片化程度较严重

传媒类专业教师由于学科背景的限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较低,导致对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挖掘不足,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有待加强协同,课程思政元素碎片化有待改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传媒类专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思政教师的责任,对专业课程思政的意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挖掘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部分传媒类专业教师缺少课程思政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深、不透,对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知识体系的认识比较模糊;三是部分传媒类专业教师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分隔,导致思政元素碎片化程度较严重。目前,虽然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全面铺开,但是部分开设传媒类专业的院校仍停留在重视示范课建设阶段,导致示范课与示范课之间、示范课与非示范课之间、非示范课与非示范课之间的课程思政元素尚未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

2.教学方法较传统,课堂吸引力有待增强

在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虽然涌现了以中国传媒大学的“双师课堂1+1”课程思政双师课和南京传媒学院的“方山诵读”文艺思政课为代表的特色课程思政,但是这种特色课程思政的覆盖面相对较窄,部分开设传媒类专业的院校对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仍以单一的教学方法为主,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尚无法适应目前信息多元化的需求,存在学生学习被动化、主动求知兴趣不足的实际学情,对大学生的课程吸引力有待提升。

3.育人主体相对单一,多主体共生效应有待形成

当前,在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主体方面,传媒类专业教师肩负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双重职能,是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直接主体。然而,若认为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主体仅是传媒类专业教师,则育人主体相对单一,且该看法也不准确。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试点[3],通过指导思想、基本思路、试点类型凸显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性,深化育人主体的多元性。可见,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主体既包括传媒类专业教师,也包括其他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干部等其他育人主体。然而,目前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全员育人的多主体共生效应还有待形成。

4.教学空间相对窄化,虚拟教学场域亟须进一步拓展

目前,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多集中于传统的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等物理教学场域以及网络课程思政场域,教学空间相对窄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新技术关注不足,尚未有效拓展虚拟教学场域。随着VR、AR、元宇宙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语境下虚拟仿真课程思政等新概念产生深刻影响,开设传媒类专业的院校应筑牢虚拟教学场域这一专业课程思政的新兴阵地,发挥传媒类专业与新技术的天然亲近性优势,探索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在虚拟教学场域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实现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向虚拟场域拓展。

二、新文科视域下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进路

当前,随着传播媒介的更新迭代,传媒类专业課程内容不断翻新,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也要适应变化,探索未来发展进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挖掘专业思政育人内涵,构建课程思政知识体系

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语境下,传媒类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知识覆盖面广、可挖掘的思政点多等综合性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范围的广泛性,也使传媒类专业课程在思政点的挖掘和讲授方面存在重复性的可能。因此,开设传媒类专业的院校从碎片化、海量的信息中挖掘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构建以理论课为主体、以实验课和实践课为两翼的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知识体系,是保障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持续推进、落地生根的关键和突破点。

第一,在新闻传播史、广播电视发展史、电影发展史等传媒类专业史论课中,传媒类专业教师应密切结合红色新闻传播事业、广播电视事业和电影事业等发展历程,深入挖掘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等红色史论思政元素,围绕政治认同、社会责任、创业精神、革命精神等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发展问题,使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勇担新时代媒体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第二,在艺术学概论、影视艺术美学等传媒类专业理论课中,传媒类专业教师应密切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美学等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味中国传统美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坚定文化自信。第三,在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微电影创作、纪录片创作、专题片制作等传媒类专业实验课中,传媒类专业教师应密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革命故事、廉政故事等,引导学生应用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等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创作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温红军革命故事,接受廉政教育,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在影视写作、剧本创作、新闻写作等传媒类专业实践课中,传媒类专业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文学经典、红色经典等进行剧本创作改编,围绕主旋律影片、新主流影片等进行影评写作实践,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学生提高敏锐选择新闻题材的洞察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打造富有生机的思政教学课堂

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课堂这一主渠道,该专业课程思政必须结合各类专业课程特点,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打造富有生机的教学课堂。在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传媒类专业教师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故事接龙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和情感体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例如:在新闻传播史等史论课教学中,传媒类专业教师可以采取自主探究教学法,通过设置《新青年》《湘江评论》的办报史等含有课程思政元素的选题,鼓励学生自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提高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认识,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投身新时代传媒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影视写作、剧本创作等实践课教学中,传媒类专业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和故事接龙教学法,提供红色故事、廉政故事、经典传统文化故事等富含课程思政元素的选题,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确定选题,进行组内讨论,最终依据各自的选题完成故事接龙、剧本创作,从而在润物无声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在影视导演基础、导演创作等课程教学中,传媒类专业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为学生提供红色影视剧、舞台剧片段,让学生扮演或导演剧中某一人物角色,使学生在扮演或导演英雄角色的过程中实现心灵升华;在影视精品解读等课程教学中,传媒类专业教师可以采用情感体验教学法,将红色影视剧、主旋律影视剧、新主流影片等作为学生进行影视解读的对象,让学生在观摩影视精品的过程中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并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获得精神激励,达成课程思政教育目的。这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打造富有生机的思政教学课堂。

(三)营造浓郁课程思政氛围,催生课程思政多主体共生效应

从宏观层面来看,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语境下,全国高校教育已唱响课程思政的三部曲。第一部为协同曲,从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入手,强调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第二部为主题曲,从课程思政的主体出发,强调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思政的主体。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5],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第三部是进行曲,以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开端,该文件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促使传媒类专业依据自身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具体思路[2]。可以说,当前,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已经蔚然成风。

从中观层面来看,高校是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主体之一,可直接影响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学生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语境下,高校应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的深厚内涵,结合新时代先进人物及其事迹,利用学校各类资源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氛围。

从微观層面来看,从校长、院长、系主任到各类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等都是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主体之一,各主体应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人人谈论课程思政、人人思考课程思政、人人参与课程思政的良好思政教育氛围,从而催生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多主体共生效应。

(四)拓展课程思政教学场域,构建课程思政新生态

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语境下,传媒类专业课程应积极运用新技术,不断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新场域,构建全媒体、多平台、多形式的课程思政新生态。当前,传媒类专业课程应着力应用VR、AR、MR、3D、5D等技术手段,借助自媒体、流媒体、智媒体等媒体平台,有效拓展课程思政教学场域,通过数字再现红色文化等,用好数字化教辅资源,有效聚合媒体技术与影视艺术,形成全媒体介入、多平台参与的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新生态。也就是说,传媒类专业课程以课堂思政为主渠道,不断拓展校外红色采风等流动课堂;以线下课程思政为主阵地,不断拓展线上思政新空间;以短视频发展为契机,引导学生创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红色精神的短视频作品,让课程思政更具时代感、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坚定文化自信。

三、结语

在新文科视域下,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只有不断挖掘专业思政育人内涵,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营造浓郁课程思政氛围,拓展课程思政教学场域,才能构建课程思政知识体系,打造富有生机的思政教学课堂,催生课程思政多主体共生效应,构建课程思政新生态。

[参考文献]

[1]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EB/OL].(2020-11-03)[2023-08-20].http://edu.people.com.cn/GB/8216/52456/4342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8-20].https://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8-05-18)[2023-08-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1805/t20180528_337433.html.

[4]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09-17)[2023-08-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猜你喜欢

传媒新文科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解析数字插画发展的相关因素
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传媒
舞蹈毕业生在社会文化传媒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