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高质量发展对策探讨
2023-11-03罗清平陈睿
罗清平 陈睿
摘 要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工作要求,重庆市委一号文件明确要制定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建好用好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意义重大。以重庆各区县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使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调查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在建、管、用现状(项目建设起步良好,作用发挥初步显现,示范带动效应较好),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布局有待优化,要素保障有待强化,运营效益有待提高),并提出推进重庆市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高质量发展对策:规划引领,优化布局;机制创新,配置要素;科学调度,提高效益。
关键词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对策;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5.047
2021年、2022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合作联营、成网配套”“加快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工作要求。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既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又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和消费升级的重要举措。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贮藏保鲜需求满足比例不到20%,果蔬产后腐损率超过20%。同时我国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正由“吃得饱”向“吃得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转变,快速变化的消费升级,迫切要求加快农产品产地冷链仓储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满足周年供应和均衡上市需求,提供更多质优物美的农产品。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先后赴开州、江津、綦江、黔江、渝北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并收集了解四川、甘肃、湖南等省份相关情况,分析重庆市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推进其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1 建设使用现状
1.1 项目建设起步良好
2020—2021年,全市争取中央资金2.7亿元,支持覆盖38个涉农区县(含万盛经开区)的54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建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 156个。2022年,全市正有序推进527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1)强化部门联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委、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市供销合作总社和金融部门等加强工作协商,初步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2)强化要素保障。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的通知》《关于全面落实水电气有关价格政策的通知》,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提供用地用电要素保障。发行地方专项债1.3亿元,发放“生鲜冷链(可溯)专项贷”等银行贷款5 600万元,支持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3)强化技术支撑。编制《重庆市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技术方案》《重庆市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验收参考方案》,遴选市農科院、市冷链协会等单位技术骨干33人组建市级专家团队,前置专家精准服务,开展项目申报、运行维护和设施管理等方面技术培训,为全市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2 作用发挥初步显现
在国家政策激励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双轮驱动下,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脱贫地区,一批农产品产地冷链设施建成投用,促进了全市农产品仓储保鲜及运输高质量发展。1)仓储保鲜能力增强。2020年以来,全市新增冷藏保鲜仓储容量9.1万t,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能力进一步提升,较好地破解了新鲜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2)市场溢价能力提升。经冷藏保鲜后的蔬菜、水果市场溢价率分别提高约13%、36%,有效延长了新鲜农产品保鲜时间,实现了农产品错峰、错时和跨季销售,避免了农产品集中上市价格低廉的问题。3)产地农民收入增加。通过项目建设,赢得农产品销售主动权,实现新鲜农产品保质增价,价差助农增收10%以上,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延伸。4)冷藏流通能力提高。在推进项目建设中,新改建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206个,建设区县级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63个,配备冷链运输车3 699辆,蔬菜、水果流通腐损率分别减少20%、11%,节约预冷贮藏周转费43%以上。
1.3 示范带动效应较好
2020年以来,全市先后在万州区、奉节县等17个区县开展试点,在万州、江津、大足、开州等9个区整区推进,示范带动效果明显。江津区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申报修建1 300 t保鲜设施,形成预冷、分级、烘干、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储藏库,带动1 200余户农户发展花椒产业,实现年交易额1 500余万元。开州区在临江镇探索8个集体经济组织集中联建冷库试点,将冷库建设与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产销渠道构建、品牌培育和农产品电商相结合,较好地促进了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渝北区在中央资金补助30%的基础上,实行区级资金叠加补助30%、业主自筹40%的激励政策,财政直接补助形成的资产全部量化到社员账户和村集体成员股份上,较大地提高了建设主体参与度。黔江区峡韵生态农业合作社采用“产地直采+社区零售产地+合作社+超市”新模式,对采摘时长、运输时长、温度控制等环节明确记录、透明管控,2022年实现错峰销售青菜头20 t、南瓜100多t,助农增收成效明显。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项目布局有待优化
1)未能全面覆盖特色主导产业。因项目补助只涉及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畜牧、水产、农产品加工等尚未纳入补助范围,导致一些补助类产业发展较弱的镇村冷链仓储项目较多,一些非补助类产业发展较好的镇村冷链仓储又建不起来。2)未能全面衔接冷链物流规划。一些区县在产地冷链仓储项目布局上,与区域冷链物流规划衔接不够,修建小型冷链仓储设施较多,中型区域性冷链仓储设施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均衡发展。3)未能全面满足建设主体需求。目前农产品产地冷链仓储设施建设申报主体仅限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一些农业企业有建设需求,但政策并未惠及。
2.2 要素保障有待强化
1)项目用地难题亟需破解。受耕地保护红线、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政策性约束,一些区县模糊设施农业辅助用地与农业建设用地界定划分,用地审批难度加大,客观存在项目选址受限多、用地成本高、审批周期长等问题。2)资金保障力度不够。农产品冷链仓储项目中央资金补助标准为总造价的30%且单个主体不超过100万元(脱贫区县补助比例为40%),由于市级部门及区县配套资金偏少,加之项目建设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作为建设主体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申报积极性有待提高。3)部分关联要素成本较高。如容量100 t的冻库1个月电费需要3 000元左右,日常运营成本不低。4)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冷藏保鲜设施使用涉及专业设备多、技术要求高,而运用主体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冷库控制系统操作、设备维护保养、信息及安全管理等专业人才短缺,影响了产地冷链仓储发展。
2.3 运营效益有待提高
1)产地預冷设施不足导致运营效益不高。当前全市生产型冷库仅15.5万t,仅占全市冷库总库容的9.38%,其中农产品产地预冷库库容9.5万t,缺口约为10万t,农产品产地预冷库需求量较大。2)设施利用不够充分导致运营效益不高。一方面受农产品和食品品类结构不同及重庆农产品季节性强等原因影响,另一方面流通型冷库规模较大,产地预冷、生产型和混合型冷库偏少,存在产地冷库空置率高。3)冷链链条不够紧密导致运营效益不高。农村冷链物流体系存在产地预冷处理和存储设施不足、冷藏车数量偏少、冷链运输环节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与邮政快递、电商等对接处于起步阶段,产加销未完全实现无缝衔接。
3 推进重庆市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3.1 规划引领,优化布局
1)围绕特色产业布局。聚焦全市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将肉类、水产品等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纳入补贴范围,重点围绕蔬菜、水果、薯类、茶叶、中药材、肉类和水产品等7大类生鲜农产品,按照集群集聚原则,编制全市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路径。聚焦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以区县为单位、村为单元规划布局“一村一库”,合理布局冻库,合理选址冻库类型、冻库容量,主导产业村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宜建设的村做到服务延伸全覆盖。2)围绕冷链物流规划布局。对接《重庆市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方案(2020—2025年)》,加强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与冷链集配中心、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有效衔接,从市级层面逐步完善储运体系。依托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田头市场”,通过“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基地市场对接”等方式,从行业层面拓宽销售渠道。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产地重要流通节点,建设改造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强化产地预冷、分拣分级、初加工、集散配送、产地直销等功能,从运销层面增强配送能力。3)围绕新型经营主体布局。优先支持示范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且运营产地市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当增加补助主体和补助范围,将农业企业纳入项目实施主体,更好地促进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快速发展。鼓励多个主体联合建设大中型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服务自身或众多小散农户,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规模效应,降低建设成本。引导处理好项目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关系,健全分配机制,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3.2 机制创新,配置要素
1)用好土地政策,合理规划用地,保障土地要素供给。将产地仓储冷链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有关详细规划,预留相应的数量指标和用地空间,切实保障项目用地需求。按照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的通知》有关规定,简化农业设施用地及农用地转用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鼓励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将村集体闲置房屋、废弃厂房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等用于项目建设。探索将产地冷链仓储建设纳入公共服务设施范畴,在地价、供地方式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加快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步伐,逐步建立起全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的常态化制度,破解项目用地瓶颈。建立区县农业农村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属地镇街和建设主体会商机制,协调解决项目用地问题。2)规范现有补助形式,提高补助比例,创新融资机制,保障资金要素供给。积极争取中央项目资金拨付方式探索试点,由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改为按项目建设进度拨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从市级层面规范项目补助范围和标准,解决设施设备费用高于库体建设费用问题。鼓励区县用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整合涉农资金,提高项目补助比例。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出台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整区(县)推进项目设计,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3)整合培训资源,实施冷藏保鲜实用技术和运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保障人才要素供给。将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实用技术和运营管理培训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支持范围,优先安排项目建设主体接受建设、运营、销售、品牌等方面培训。编制农产品冷链物流培训教材,整合师资力量,通过线上教学、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培养一批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人才。结合实际需求,引导各区县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冷库操作、维护、管理等岗位员工。
3.3 科学调度,提高效益
1)加强信息建设,推进数字化管理。逐步将全市农产品产地冷链仓储信息纳入全市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广全程追溯冷链物流模式向生产端延伸。结合“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项目,接入冷藏设施信息,实现冷藏设施项目共享,满足多类市场主体需求。鼓励冷库错峰用电、农企错地用库、产品错时销售,提高冷库使用效率,降低冷库运营成本。2)加强技术服务,实现科技赋能。大力开发并推广农产品产后低温保鲜技术,优化预冷、分级、包装、标准化流程,提升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整体上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落实“部有专家委员会、市有专家组、区县有技术员”的三级技术队伍要求,依托市农科院、市冷链协会、区县农业服务中心等单位,构建市、区县级冷链物流领域专家库,市级专家全面覆盖包抓到任务县区,区县级专家全面覆盖包抓到各个设施,常态化下沉区县、乡镇开展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运营监测。3)加强模式创新,促进节本增效。通过发展“产地仓储冷链+农产品电商”“产地仓储冷链+基地+批零龙头企业”“产地仓储冷链+新零售”等多种新型模式,进一步提升冷链保鲜仓储运营水平。4)加强移动冷库示范,提高利用效率。借鉴大连等地做法,在涪陵、綦江、潼南、铜梁、梁平等5个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区试点推进“移动冷库”或“移动式保鲜仓”。5)加强绩效评估,确保管理规范。重点围绕信息化建设、冷藏设施利用率和对外服务覆盖面,对建设质量、服务数量和产业带动等方面加强考核,立足管理要求,规范评价标准。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将考核结果与区级财政支持挂钩,对绩效目标完成较好的主体给予重点支持,加强项目总结和典型宣传,巩固项目绩效评价成果。
(责任编辑: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