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浙江省湖州市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2023-11-03史星雲徐珊珊柳丽萍李运兴钱文春

蚕桑通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湖州市蚕种湖州

史星雲,徐珊珊,柳丽萍,李运兴,钱文春*

(1. 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2. 双林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SWOT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从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和威胁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进而依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建议和对策等的分析方法。本文在对湖州蚕桑产业发展历史简述的基础上,运用SWOT 分析方法,对湖州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出相应发展对策与建议,对湖州蚕桑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蚕桑产业发展历史简述

湖州栽桑养蚕已有4 700多年的历史,素有“丝绸之府”的美称,为举世闻名的蚕丝文化发祥地之一。湖州蚕桑产业从宋朝代逐步走向繁荣,到晚清时已进入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州市蚕桑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期,1990 年蚕种饲养量为113.65 万张,1992 年蚕茧产量达40 981 t,均是历史最高峰;1996 年开始锐减,1999年到2010年期间蚕种饲养量和蚕茧产量时而下降时而上升;2011 年之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蚕种饲养量和蚕茧产量年均减少15%左右,湖州地区蚕桑产业严重萎缩。据统计,2021年湖州市有桑园面积1.09 万hm2,养蚕农户7.2 万户;全年蚕种饲养量6.3 万张,蚕茧产量3 621.1 t,分别为历史最高峰值的5.54%和8.84%。

图1 1978—2021年湖州蚕桑产量和蚕种饲养量情况Fig. 1 Situation of cocoon yield and silkworm rearing amount in huzhou from 1978 to 2021

2 蚕桑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自然条件良好

湖州地区具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四季分明,光照条件良好,雨热同期,河网密布,生态环境优美,为栽桑养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使湖州曾经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蚕桑生产区域之一。

2.1.2 蚕桑文化源远流长

湖州蚕桑历史悠久,距今4 700多年前,湖州先民已经开始育蚕制丝。据史料记载,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形成于公元前770 年—前403 年间,距今已有2 000 多年的历史。1851 年“辑里湖丝”走出国门,并获得“世博金奖”,明清时期,湖州已是全国蚕桑产业交流的中心。这些事件均有力地证实了湖州有着悠久的蚕桑文化历史。

2.1.3 蚕桑产业影响深远

1994 年11 月28 日,“宝宝”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注册的蚕种商标;1995 年、2003 年湖州市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丝绸之乡”“中国绸都”的荣誉称号;2015 年6 月25 日,“湖州钱山漾遗址”被正式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2017 年11 月,“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认定为“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这对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湖州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1.4 科技力量走在前列

湖州市拥有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蚕桑所和经作站以及县区相关推广部门负责蚕桑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并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湖州综合试验站、浙江大学-湖州蚕桑产业联盟等科技力量,聚集了省内外优秀蚕桑专家为湖州蚕桑产业“把脉问诊”。改革开放以来,湖州市共获得蚕桑相关科技成果百余项;21 世纪以来共育成家蚕新品种5对。蚕桑机械化种养水平、人工饲料育等现代化技术走在全省前列。全市现有2 家蚕种生产企业,年生产蚕种在10 万张以上。这对于发展湖州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撑和指导作用。

2.2 劣势分析

2.2.1 规模化程度低

湖州市现有桑园面积1.09万hm2,养蚕农户7万多户,分户零星种养;户均桑园面积0.15 hm2左右,每667 m2蚕种饲养量不足0.5张,小而分散;无论是桑园还是养蚕均以传统手工操作为主,未形成规模,适应不了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和智慧化生产。另外,现有土地管理制度以及蚕农老龄化严重等因素也制约了蚕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市应用机械化种养技术饲养蚕种不足500张,占全年蚕种饲养量不足0.8%。

2.2.2 比较效益不高

随着新型产业的挤压和市场价格的波荡起伏,传统蚕桑产业亏多盈少。另外,蚕桑产业自身受气候环境、种养模式及技术等因素影响,单位面积土地或蚕房效益低。比如,近年来,‘阳光玫瑰’葡萄每667 m2效益至少在1万元以上,更甚者在10万元以上;每667 m2茶园效益在1 万元以上。较其他种植业可言,蚕桑产业效益较低,据统计,2021年湖州市蚕桑生产每667 m2产值不足0.06 万元,造成农户种桑养蚕积极性大大降低。

2.2.3 龙头带动缺失

湖州地区蚕桑种养主体基本上以家庭户为主,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较少。目前,全市没有龙头企业直接参与蚕桑经营生产,缺乏龙头企业对蚕桑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2.4 资源流失严重

湖州地区桑园面积最大时2.37 万hm2,现有桑园面积仅为高峰时期的45.1%,桑园面积已流失一半以上。随着湖州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原先相对年轻且文化水平较高的从事栽桑养蚕的人员选择就近或者外出务工,进而造成青壮劳动力严重短缺。伴随着湖州蚕桑产业的不断萎缩,大部分从事蚕桑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也都转移到其他种养产业上,导致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

2.3 机遇分析

2.3.1 市场空间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电商的普及,国内外丝绸消费需求逐步回暖,内销比例上升至70%,必将为传统的蚕桑茧丝绸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据商务部监测,2021年我国50家丝绸样本企业销售额为31.35 亿元,同比增长24.91%。据海关统计,2021—2022 年我国真丝绸商品持续回暖,2022 年出口额16.99 亿美元,比2020 年增长58.58%。桑枝食用菌、桑叶茶/菜、蚕丝面膜与化妆品以及黄金丝棉被等高端丝织品等产品深备受消费者青睐和关注,为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的市场和消费空间。

2.3.2 “一带一路”倡议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构想,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为蚕桑产业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带来重要的机遇。湖州具有深厚的蚕桑历史文化积淀、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历久弥新的产业基础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能力,给蚕桑产业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3.3 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

近几年来,国家、省市出台了诸多政策支持蚕桑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于2020年9月联合出台了《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 年)》;商务部于2021 年9 月15 日出台了《关于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年10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湖州市对桑叶机械化收获、工厂化养蚕等项目给予不超过100 万元的资金补助,并且对蚕种生产企业也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为蚕桑产业的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4 威胁分析

2.4.1 产业转移

在“东桑西移”工程的推进和产业转移规律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以广西、四川和云南等省份为代表的西部蚕区,2021年其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89%,成为全国及世界最大茧丝原料生产基地之一,这也使得地处东部的湖州蚕桑产业萎缩严重,近年来,湖州蚕种饲养量、蚕茧产量均在逐年下降。

2.4.2 国外市场的冲击与竞争

虽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丝生产国与出口国,近些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国内外蚕桑产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蚕桑产业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势必会对我国蚕桑产业和茧丝市场发展造成一定冲击,并加剧竞争。

2.4.3 原料生产者和加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现阶段割裂了“蚕茧—丝绸制品—市场”的产业链条的背景下,产业链中各生产环节利益分配不尽合理。蚕茧生产者要高价格卖蚕茧,丝绸加工者要节约成本,追求质量和效益,他们之间的矛盾势必会加剧原料生产者和茧丝绸加工者之间利益冲突,对蚕桑产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4.4 经营风险较大

蚕桑生产包括栽桑、养蚕、上蔟和采茧等环节,其过程长且管理复杂,受技术、市场、气候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大,比如蚕茧市场价格波动大;再者生产方式以家庭户经营为主,抵御自然、市场等风险能力弱;这些均增加了蚕桑生产风险成本和加剧其生产规模的进一步萎缩。

3 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湖州蚕桑产业规模持续缩小,面对蚕茧生产效益低、龙头企业带动缺失和生产方式传统等诸多挑战,但仍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抓住市场发展空间等机遇。要想实现湖州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湖州丰富的蚕桑文化资源,以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和传承创新为总目标,坚持创新、特色、多元、融合发展方向,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蚕桑产业工作。

3.1 加强政府重视与政策引导

蚕桑作为湖州市一项传统而古老的产业,曾经为湖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地政府应充分认识传承发展蚕桑丝绸历史经典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制定具体发展计划,研究出台建设用地、蚕用机械补贴、专业人才落地和保险扶持等政策。农业农村部门加强与财政、科技、市场监管、工业和信息化、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明确责任分工,共同推进湖州蚕桑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认真总结先进技术、经验做法,扎实推进典型示范,多渠道、多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一种良好的蚕桑产业发展氛围。

3.2 强化资金保障与支持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专项资金、贴息贷款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未来农场”、蚕桑特色优势产区、蚕桑产业小镇等的建设与发展。引导鼓励更多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蚕桑生产经营等,不断培育与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统筹各类项目资金,向上积极争取浙江省蚕桑产业技术项目、农业重大技术协同项目与“三农九方”科技协作项目等资金,同时申报省市公益类项目和重点研发项目资金。

3.3 注重科技创新发展

加强蚕桑种质创新力度。注重蚕桑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应用研究,选育一批适用于机械化与工厂化种养的优质蚕桑新品种,育成一批具有药食或生物医用材料的专用品种。同时,加强桑苗繁育基地建设和规范,完善桑苗交易市场。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蚕桑经营主体等单独或联合开展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机械化种养等关键技术研究与攻关,示范和推广蚕桑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和新产品。设计和开发与蚕桑种养相配套的桑园微耕机、无人植保机、桑叶/枝收获机、小蚕大蚕饲育机以及自动上蔟与采茧等智能机械设施设备,加快推进蚕桑产业“机器换人”步伐;实施“互联网+”现代蚕桑产业工程,积极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到蚕桑生产中,打造一批以蚕桑产业为主的“未来农场”。坚持蚕桑大农业、大食物和大产业的发展理念,转变传统“桑—蚕—茧—丝—绸—制成品”产业模式,积极推进“蚕桑+”立体循环种养模式,差异化发展天然彩色茧、果/叶加工品、桑黄、蚕丝面膜和蛹蛋白等功能性产品,不断促进蚕桑资源深度利用,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3.4 建立健全人才队伍体系

完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大对蚕桑专业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夯实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强化高端人才储备。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招引蚕桑专业方面高端人才来湖工作,在创业、住房补贴、编制、生活补助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创造条件吸引青年人才到蚕业技术体系中工作,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与培养制度,为湖州市蚕桑技术科研与推广体系注入新鲜血液。

3.5 蚕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双林绫绢织造技艺、蚕神“马头娘”、扫蚕花地、含山轧蚕花和新市的蚕花庙会等蚕桑文化资源背后历史为依托,充分挖掘蚕桑生态与文化功能,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讲好故事,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蚕桑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的蚕桑文化资源,将蚕桑文化与科普活动、健康保健、乡村旅游、智慧旅游和休闲旅游等相结合,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开发特色的蚕桑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湖州蚕桑文化旅游集群,展现湖州“丝绸之源”的美好形象。

猜你喜欢

湖州市蚕种湖州
湖州市庚村阳桃规范化栽培技术
湖州市吴兴区:构建消费帮扶机制 支援工作走深走实
湖州市吴兴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My family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