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芾《盛制帖》结字赏析与临摹图解

2023-11-03西泠印社出版社潘云娟

中国篆刻 2023年10期
关键词:竖画横画收笔

西泠印社出版社 潘云娟

2023年12月(371 期)竞临:米芾《盛制帖》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襄阳漫仕”,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襄阳(今属湖北)人,后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米芾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世号“米颠”。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且精于鉴别,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书画自成一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盛制帖》,纸本。纵27.4 厘米,横32.4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也是米芾写给蔡天启的尺牍。小行草,笔势飞动,形态曼妙。

释文:

盛制珍藏荣感日夕 为相识拉出遂未得前 见寒光之作固所愿 也一两日面纳次黻顿首 天启亲

临习要领:

盛:上合下开,中间紧密,左伸右展。左撇略斜而长,重起曲收,平拖轻收,形态较长。上横短斜,收笔牵丝下带写横折钩,横长折短钩含蓄,竖画略长,横折稍宽,内两短竖弧斜,与横折相交,以求中密,下横长而上斜,收笔向右上挑,与斜钩呼应,斜钩起笔逆锋与横的右部相交,收笔比左撇略低,调锋出钩含蓄,出游丝接写弧撇,最后一点粗重,在横与折之间。

制:上下错位,一正一斜,下部右倾,字形动荡。撇横连写,中横偏左部,收笔连左竖,势斜形曲,横折钩较短小,横上斜而折笔细轻,出钩含蓄,中竖略向右下斜,收笔向上挑出连写右部短竖,斜而似点,竖钩短缩为斜弧竖。下部“衣”一点省减,横画上仰,接写弧撇,竖提略斜,挑向右上较多,与短撇相接,最后一捺取反势,向右下远出。

珍:左窄右宽,左低右高,左收右放,左密右疏。左部纵伸横缩,用笔粗重,首横短斜,接写竖画,长而粗壮,收笔向左上挑,第二横短,第三横变挑,两笔连写而形似点挑。右部撇高捺低,捺取反势而收笔牵丝下带,三撇连写,有直曲、长短变化,上下对正,“珍”字左右之间留空较多,疏密对比巧妙灵动。

藏:“蔵”古同“藏”。草字头先写两点再写长横,下部先撇后横,再写中竖,短横与短竖连写,横折与后面短横、短竖、最后一横连写,笔画短小者虽连而不乱,最后短横的收笔向上挑,与斜钩呼应,中间以细丝相连,斜钩长而纵伸,使不出锋,撇直点高,点居第二横之收笔处。整字上紧下松,左收右放,中间密而左右疏。

荣:这是草法,上部两个“火”用省减笔法,两点合写似一横,撇、点合写似一竖,笔顺应先横后纵,右上横被重叠,似一撇点,收笔向左下带出,与点连写,再接横钩,点粗重,横上斜,钩长拖而转写下横,斜而上弧,牵丝写竖钩,向左上出钩后折回连写一点,最后一点偏右,与其他笔画均相离较远。上下错位,欹侧中求平衡。

感:先写左撇,形长微曲,上横切入,短平而收笔与下横连写。“口”用草法,用笔略重而相叠,收笔实连下点,形似弧撇。卧钩与后两点连写,弧形分布,最后一点牵丝上挑与斜钩呼应,位置偏右,与横相接,若即若离以留空,撇弧而位置靠下,点粗壮有力,正对撇上,与其他笔画相距甚远,营造大空间。

日:笔画少而字形小,形态窄长,首竖略长而向右下微斜,横折的横上斜明显,折笔呈向势,圆转上连内短横,与下横连写,牵丝与下字第一笔相连,左竖低而右折高,有动态感。

夕:字形斜长,上收下放。撇承上牵丝,先细后粗,折笔写横撇,横比首撇略短,向右上斜,调锋后写撇,长而有弧度,前段略粗而匀称,后段渐轻,平出收笔,点长而居下撇中部,与之相交,点的起笔在两撇收笔处中间,这样左右均有参差错落之变化。

为:草书“为”用省减法,合并同类项,三个横折减去两个,只保留一个横折钩,四点省去三点只保留一点。第一点与撇连写,点取横势,撇取纵势,轻细收笔,横折钩重起轻收,侧落方起,铺毫重按,转中锋行笔,圆转弧行,与撇之直势呼应,一直一曲,点侧居中与两画相接搭。

相:草书“相”左右相连,对比明显,最后一笔的收笔向左下牵丝。首横长斜上仰,竖与横的右段相交,竖画出钩与下笔相连,撇、点连写为一弧笔,再接写右部横折,圆转向左下,再写末横,短小似点,收笔下带。左放右收,左高右低。

识:“识”的草法与繁体楷书从字形上看区别较大,言字旁似一竖,中间和右边的左右结构变成上下结构,“音”部用两撇折取代。起笔承上笔意,斜入纵行,收笔调锋向右上挑出,牵丝与右上相连,两撇折形短线匀,接写横画,上斜幅度很大,接写斜钩,曲斜向右下伸展,出钩弧上,接写撇画,长而偏下,最后一点偏右高悬。

拉:左放右收,上开下合。左部笔画少而形态大,右部笔画稍多而形态小,行书在处理左右笔画不同的字时,通常反其情而为之,突出疏密对比。提手旁竖钩长而微向右下斜,左右之间留空,“立”一笔而成,点长横短,中间两点相连取纵势,最后一横偏左。整体向左下斜,形成上开下合之势,动中求平稳。

出:先写中竖,露锋尖起,按笔下行,竖折竖短横长,短竖向右下斜,横向左上斜,右短竖接横末,向左下斜,并与下部左竖相连,下横比上横长,最后一竖似撇,伸长左下方。

遂:“遂”字取纵势,两点分得较开,上开下合,撇点较长并与下横相连,横又与下撇和弯钩连写,形成“蛇”形线,曲势优美。两短撇一直一曲,一轻一重;右部撇与点省减成一点,远离弯钩,留出较大空间,以显参差错落。走之旁则以竖弯代替。整字流畅空灵,上松下紧。

未:上小下大,上收下放。首横纵落平行,取上仰之势,收笔牵丝映带,下横长而上扬,起重收轻,细丝连写竖画,略向右下斜,收笔出钩向左上连写左点,粗重上斜,挑出与右点相连,取横势行笔,收笔向左下带步,形态较长,与下一字首笔实连。

得:草书双人旁省减似一竖,有相向之弧势,右部似横撇弯钩状,横细而轻,撇渐按有变化,转笔写弯钩,先向右下再转向左下,弧势明显,最后连写一点,不出锋,整字中间大片留空,左低右高,疏密对比明显。

前:在整行中位置偏左,字形欹侧取势,上部向左下斜,下部偏右。两点左低右高,笔断意连,横画偏左,左低右高,斜度较大,收笔向左下连写弧竖,横折钩横轻竖粗,钩向左下斜,内两短横连写为点、提,与右短竖相连,短竖似点,挑向右上写竖钩,竖短钩长,钩向左下方撇出。

见:上部取纵势,下部取横势,中间笔画间距小而紧密,上下留出空间较大。首竖长而略呈弧形,横折在左竖的上方起笔,收笔与左竖基本对齐。内两横靠近居中,上部留空,下横偏左,与左竖相交,与右竖相接,横末接写撇,直挺下斜,收笔含蓄,竖弯钩竖短横长,出钩向上,左收右放。

寒:字形窄长,重心略偏左下。宝盖头宽舒空灵,中间紧密,下部撇伸点收,大片留白。整字疏密对比强烈。首点直下,左点略长取纵势;横钩弧势较大,出钩长伸,与下竖连写,也呈弧势;右竖略短,三横靠紧,间距很小,长短稍有参差,由平渐斜,横末接写撇,直向左下;捺画平而取反势,收笔下带连写两点。

光:竖画承点末连写,有弧度且形态较长,两点靠近中竖,与横连写,用笔较重。横末接写撇,长而弧行,收笔不出尖,急回上带写竖弯钩;竖斜向右下,钩变一斜上的弧线,向右上伸展。“光”字上紧下松,左收右放,上密下疏。

之:上字外放,“之”字则内收,三笔之间笔断意连。首点侧卧,起重收轻,横撇弧行,横画起重收轻,呈上仰之势,撇取向势,均有一定的弧度,捺画收则短,且不向右出捺脚,形似一点,起轻收重,与上点正好反其情。

作:起笔自上一字之末笔收笔下带,先俯后仰进行不同弧度的行笔,轻起重收,微出锋向上,再纵落写竖,撇长竖短,竖取背势,收笔牵丝向右上与右短撇相接,撇纵横斜,两笔相连,横末接写竖画,略向左下斜,左右两竖上开下合,最后两短横连写成弧笔,形似横折钩,出锋下带,与下一个字首笔相连。

固:竖承上一字末笔带下,形态较斜,收笔向左上出钩,再写横折,两笔之间断开,笔意相连,横的起笔部分与竖相交,转折处圆转弧行,收笔向左下拖,内容偏左,内横起笔接左竖,横末上挑写中竖,与下“口”的竖并用,横折和横连写,收笔带下写最后一横,与左右两竖依然均相离,以留大片空白。

所:行书中撇往往逆写,自左下向右上斜,似与横画相近,首撇上仰,左撇似竖,起轻收重,呈向势弧行,横折和横由相接变相交,似竖钩连挑,并与右部连写,中间这段似撇,连写竖画,再宛转写横,收笔向左下带出。

愿:左右结构的字为了加强对比,笔画之间多少不同使空间的大小及密疏产生变化。该字左放右收,左大右小,左右之间大量留白,但笔意依然连贯。横撇长伸向左下,竖与撇相接,横折有弧度,撇弧行后上挑连写点,点收笔向右上挑,右部横短平,折笔向左下,形态比横长,再转向右下,最后一横短而似点,沉稳收住。

也:横折钩的横特别长,且上斜幅度较大,折短且角度小,收笔上挑写中竖,有一点弧度,形态较短。竖弯钩行书中常写成斜向的竖提,竖向右下斜,起轻行重,收笔快速向右出锋。“也”字左放右收,字形宽扁,纵向线条呈上开下合之势。

一:远离上一字“也”,而与下一字“两”略近。起笔露锋纵落后,转向右下略按,再向右行笔,渐提收笔,使不出锋,从下部边缘看,有一道明显的弧线。“一”取仰势,宛转流畅。

两:草书“两”的写法与行书相差很大。先写一横,取平势,不宜太长,横画收笔向左上挑出,接合竖画,略向左下斜,竖末连写横折钩,取纵势,横折钩呈弧形,出钩向左上,最后两笔是撇与反捺,往往连写,反捺长而穿插勾画。

日:起笔承上一笔收笔,向左下带出写竖,角度较斜,似一长斜撇,收笔折向右上写横折,转折处圆润,向左下斜行,收笔向左上环绕一圈后出锋向下收笔。字形斜长,左收右放,上部空间大,下部则收紧。

面:上字斜长而小,“面”字大而宽扁。第一笔有四笔连写,草法中常用此法。横、撇、竖、横这四个笔画通过两次转折而成,横向右上斜,撇向左下接竖,一条有向有背的弧线,最后一横斜上。横折则横长竖短,也似一条弧线,两竖居中,分割均称,稍粗重,两短横连写似一点。“面”字中间密左右疏,斜中求正。

纳:草书绞丝旁的写法与行书子字旁相似,横撇弯钩连写平提,上紧下松,提向右上后与横折钩连写,取横势,横长折短,出钩向左上环绕,接写撇画,取纵势,横末接点。“纳”字左纵右横,左低右高。

次:左低右高,左收右放。两点连写,首点侧下,收笔下带写挑点,挑出部分重叠较多,出锋不明显,右部撇画短斜,接写横撇,横短撇略长,下部撇画取纵势,弧度较大,最后一点靠下,与撇相接,支撑重心。

黻:草书的写法较特别,先写两点再写一竖,收笔向左上牵丝连带写短横,再写一横点,再多左边一竖,收笔向右上写一长横,并与右部相连,向左上牵丝后写长弧撇,由轻渐重,撇转向左上方写一捺,用反捺。

顿首:草书往往将两个字连写,先横后竖,横短竖长,略向左下斜,圆转弧形向右上,再折笔递行向左,再折返向右上弧行,与竖相交后再转向左下斜行,最后以“竖弯钩”的形态收笔,钩向字心,犹如长长的尾巴。中间密结环绕,上下舒展。

天:“天”字的草书首横特粗重且平,下一笔与横断开,三撇相连,角度稍有微小变化,连接处先转后折,长度不一样,使左右参差错落,造型上进行了上横下纵的变化,上收下放,中侧并用,酣畅淋漓。

启:与“天”之末笔连写,横短撇长,用笔快捷,稍有枯燥,撇略有向背变化,收笔戛然而止,横折短小,向左上环绕与右部连写,横折折撇向右下斜,牵丝下带后写“口”部,竖短横长,收笔向左下撇出。字形夸张,收放强烈。

亲:首横短平,连笔写下横,收笔向上挑出接写竖钩;出钩先向左下再转左上,提画与右部相连,速度快而笔枯;横折向左下,环绕写撇,取纵势,末端接写横钩,向右伸展,出钩外展向右上,左收右放,左密右疏。

(参考形式)

猜你喜欢

竖画横画收笔
第十三讲 足字旁、木字旁的写法
第二讲 基本笔画写法
收笔笔法势和收笔笔法分析研究
软硬兼施(二)
画说汉字——百
书法启蒙·隶书第三讲
《颜勤礼碑》名迹赏析(二)
《蜀素帖》单字选析(五)
汉字艺术结构解析(八)
汉字艺术结构解析(四)叠横不宜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