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承创新的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路径探析
——以砷剂治疗白血病为例

2023-11-03张玲玲丰志培王良悦向宇辰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合肥230012数据科学与中医药创新发展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12

中南药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现代科学三氧化二砷白血病

张玲玲,丰志培*,王良悦,向宇辰(1.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合肥 230012;2.数据科学与中医药创新发展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12)

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1]。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合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必由之路。如今,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例如:我国发现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成功解析其作用机制,是世界抗肿瘤史上的重大突破;我国原创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有效组分天然药物“桑枝总生物碱片”,是十几年来我国首个获批的中药创新药[2-3];中药连花清瘟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多次被列为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治疗的推荐药物[4]。

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在疾病防治、保障人类生命健康方面发挥出独特优势,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一步。但是目前中医药与现代科学交叉融合还不够,因此,为了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合,本文选取砷剂治疗白血病为代表性案例,从传承创新视角出发,基于“肯定疗效,规范标准,发现机制”的科学范式,构建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演进路径分析框架,探究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演进规律和发展路径,以期为推动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

1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1.1 文献综述

当前,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和中医药临床传承创新两部分:

一是对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的探讨。李雅方等[5]通过梳理中医药理论发展脉络,提出要用现代科学推进中医药理论传承集成研究。丁书文等[6]认为中医经典理论应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理论创新最终要能解决临床问题。孙荣国等[7]指出,丰富中医药理论应避免生搬硬套,要以中医药理论与辨证施治实践为主体,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进步。杨金生[8]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在临床实践中解读中医药作用机制与运行机制。

二是对中医药临床传承创新的研究。陶立元等[9]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近20年中国中医药传承创新方面的科研成果,为促进中医药临床创新研究提供了参考。江佳林等[10]采用现代科研评价方法,建立了“理论体系-治则治法-疗效机制-药物开发-试验-临床运用”的中医药发展新模式。罗才贵[11]基于中医临床疗效提出,要从认清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中医基础理论创新三个方面实现中医药创新发展。

关于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的研究以两者结合的意义和路径较多。首先,关于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意义,薛晓娟等[12]认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做好中医药领域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关键一步。罗国安等[13]提出,精准医学将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也将为创建新医药学提供推力。徐安龙等[14]认为,传承中医精华,融合现代科技,构建中医生命科学学科,对于推动医学理论创新有重要意义。其次,关于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路径,李红梅[15]认为要充分借鉴科学成果,寻求中医学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建立兼具中医药特色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心血管急危重症防治新格局。陶永鹏等[16]基于大数据背景提出,要结合中医药特点构建中医药大数据平台来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王良悦等[17]从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出发,认为中医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将成为中西医发展的方向。

综上,这些研究成果很好地说明了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有关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的研究,在视角上大多着眼于中西医结合层面[17]、政策分析工具层面[18]和大数据分析层面[16],缺少传承创新视角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主要聚焦于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意义[12-14]和结合路径[15-17]方面,缺少对典型中医药案例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从传承创新视角出发,构建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演进路径分析框架,分析砷剂治疗白血病案例的阶段特点及发展规律,进而提出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有效结合的路径,旨在推进传统中医药科学性转化和现代化发展。

1.2 分析框架

本文将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视为聚焦在继承创新、发展创新和集成创新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即首先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古方二次开发实现继承创新,然后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发展创新,最后通过解析作用机制并利用中西医结合互补优势进行集成创新。本研究着眼于传承创新视角下,建立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演进路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演进路径分析框架Fig 1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olution of combining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dern science

2 案例选择与介绍

2.1 案例选择

遵循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原则[19],本文选取砷剂治疗白血病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如下:

首先,该案例具有典型性:砷剂治疗白血病是迄今中国对人类医学较为重要的贡献之一,该案例的实验结果代表性强;其次,案例的数据具有可获取性:该案例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点案例,相关研究论文成果比较丰富,可借鉴的研究资料较多。本文的数据样本和案例文本资料均来自公开发布的信息,以中国知网文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各大正规新闻媒体官网报道为主要信息来源。通过不同来源的资料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和报道来进行相互印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信度。

2.2 案例介绍

2.2.1 初创期(1971—1979年) 20世纪70年代初,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韩太云医师在下乡巡回医疗时偶然发现了一个能治疗癌症的“民间偏方”,其中含有砒霜、轻粉、蟾酥等药物[20]。1971年3月,韩太云医师将“偏方”做成肌内注射液,并命名为“713”溶液,亦称“癌灵”[21]。但是,碍于当时的技术和医疗条件并未解析出“癌灵”的具体有效成分,且该“偏方”多为剧毒药物,难以有效控制溶液毒性,所以并没有成为当时有效的抗癌药物。

2.2.2 成长期(1979—1996年) 为解析出“癌灵”的有效成分,1972年,张亭栋教授与韩太云医师合作研制出“癌灵注射液”[21],并观察其治疗白血病的效果。1973年,张亭栋等[22]发表了用“癌灵注射液”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例肌内注射,2例静脉滴注)后改善的论文,并特别指出其中1例为急性变病例。1979年,通过整理提高,张亭栋等[23]发文总结运用“癌灵1号”注射液治疗共计55例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通过与其他疗法相结合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分析,明确提出了“癌灵1号”注射液的有效成分是三氧化二砷(As2O3)且对APL更敏感。1996年张鹏等[24]通过临床病例研究得出“713”(As2O3)注射液对APL有较高疗效,毒副作用少而轻并与其他药物无交叉耐药性。

2.2.3 成熟期(1996—至今) 陈竺院士团队经过反复临床验证和对相关机理的深入研究,于1996年参加国际血液病学术大会并阐明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作用机制,引起国际肿瘤界的高度重视[25]。随后,美国相关科学家对三氧化二砷治疗APL进行重复试验,验证了这一中国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于2001年批准了三氧化二砷为治疗APL的新药[26]。至此砷剂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进入成熟期。

3 案例讨论

3.1 初创期:继承创新

3.1.1 中医药传统理论继承 首先是对“以毒攻毒”理论的继承。以毒攻毒是恶性肿瘤的治疗大法,亦是中医思维的体现,临床上使用的许多化疗药物如三尖杉酯碱、喜树碱、长春新碱等均借鉴了相关有毒性的中药。韩太云医师最早发明的“癌灵”中多含有砒霜(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等药物[27],而白血病俗称血癌,主要是由于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变异,使骨髓中造血组织产生过多不成熟的白细胞,导致骨髓产生其他血细胞的功能降低。而三氧化二砷正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诱导细胞不完全分化来治疗白血病[28]。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证明了以砷剂的“毒”来克服白血病细胞的“毒”,后续解析作用机制提供了更精准可信的分子细胞药理学证据,科学地继承了中医“以毒攻毒”的传统理论。

3.1.2 古方二次开发 韩太云医师在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民间古方进行筛选,发明了以砒霜、轻粉、蟾酥为主要成分的“癌灵”,当时部分患者的改善也肯定了其疗效,形成了砷剂治疗白血病的产品雏形。中医药的发展是从民间来并走向民间的继承发展过程,它承载着历代医家学术之精华,而传统古方更是许多疑难杂症的实践指南。正是因为对古方的不断收集和总结才能完善诊疗思路、健全中医理论体系。初创阶段正是从继承“以毒攻毒”理论和古方的二次创新两个方面,实现了砷剂治疗白血病的第一次继承创新,该阶段中医药理论知识的积累也促进研究向着更加完善、多元的方向发展,同时为成长期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3.2 成长期:发展创新

3.2.1 科学技术实验 中医药科学性、有效成分的检验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来打开新的突破口。以初创期的“癌灵”为基础,张亭栋[29]为弄清其各成分的具体疗效,将原方分成两组做了体外抑瘤实验,研究发现,由砒霜、轻粉组成的“癌灵1号”注射液连续用药会出现蛋白尿,所以去除了轻粉;由砒霜、蟾酥组成的“癌灵2号”注射液,注射后会使血压升高,故再去掉蟾酥;最终仅保留少量的氯化汞,将三氧化二砷作为治疗药物的主要成分,并将原本的口服给药改为静脉注射给药,研制成可供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的“癌灵注射液”[22]。通过分析进一步说明,成长期发展要以初创期的传统理论为指导,再利用科学技术实验挖掘主要成分并解析作用机制。

3.2.2 临床病例分析 药物的疗效离不开临床实践结果的检验,“癌灵注射液”在成长期能够取得优秀的研究成果,也源于其充足的临床病例试验和分析。张亭栋教授与其同事从发掘一个民间药方开始,持续探索性研究达24年,经过1200多例各类白血病的临床试验研究,证实“癌灵1号”注射液的有效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且对治疗APL最敏感、效果最好[21]。经过初创期的理论沉淀和产品基础,张亭栋教授等经过反复充足的临床病例解析出“癌灵1号”注射液的有效成分,规范了配比技术,为后续单独运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APL提供了明确指导,实现了砷剂治疗白血病第二阶段的发展创新,使传统的剧毒药砒霜成为可静脉滴注治疗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3.3 成熟期:集成创新

3.3.1 解析作用机制 经过成长期的产品积累,以中医药疗效最大化为重点,用现代科学技术解析中医药原理,降低治疗的随机性、盲目性就成为了接下来研究的重点。为克服三氧化二砷毒性较大的副作用,王振义院士和陈竺院士团队进一步对“癌灵1号”注射液治病的作用机制进行解析,发现较高剂量的砷剂可诱导APL细胞凋亡;而在较低剂量但较长时间作用下则促进细胞不完全分化,主要取决于药物浓度和持续作用的时间[28]。因此证明了三氧化二砷是通过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和分化而发挥治疗作用,为三氧化二砷注射液作为治疗APL的有效药物提供了分子细胞药理学的证据,也打开了抗肿瘤中医药研究的全新思路。

3.3.2 中西医结合 针对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病毒性疾病等,西医使用的化学药物会存在部分毒副作用影响部分治疗效果。而以中医药思维为指导,结合西医检测的准确性,就能快速、有效把握病理,抓住病源,对症下药。早期使用的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APL存在维甲酸综合征及耐药性,后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后期研究发现加入砷剂不仅能明显缓解维甲酸产生的耐药性,而且两者合用治疗效果更佳[30]。并且,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无交叉耐药[31]。中国在APL研究中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将三氧化二砷与西药结合治疗,提高了患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并使得该联合治疗方法成为全世界治疗APL的标准疗法[32]。经过初创期的理论积累和成长期的关键成分识别,成熟期通过进一步解析砷剂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和首创中西医结合疗法实现了第三阶段的集成创新。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传承创新视角,从继承创新、发展创新和集成创新三个阶段构建了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演进路径分析框架,以砷剂治疗白血病为例分析各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进一步验证了分析框架,并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系统理论知识奠定中医药基础。在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的各个环节当中,理论知识是技术突破的首要基础,传统中医理论能有效指导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的发展方向。系统的理论知识从原理、治疗方法、配比技术等方面肯定了中医药疗效,为后期的技术突破和疗效提高提供方法论指导,并贯穿整个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整个过程。

其二,现代科学技术规范中医药标准。当理论知识积累到某种程度时,理论知识需要依托自身发展特点和实践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拓宽其应用范围,与不同行业和研究领域相融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规范传统中医药疗法,验证与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曾经无法解析的部分,是去伪存真、阐明中医药原理的有效手段。

其三,中西医结合提升中医药疗效。中西医结合恰好汲取中医、西医两者精华,将之融会贯通并服务于人类疾病防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发展模式。充分吸收中医药精华,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借鉴西医现代科学技术,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拓宽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的道路。

4.2 建议

4.2.1 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 在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坚持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实事求是地参照、更新与提高。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首先要加强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学习。整理发掘中医药文献资料和经典古籍是我国中医药进行自主创新的独特优势,要高度重视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知识、诊疗技术,开办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交流座谈会,积极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秘方。其次,注重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利用交叉学科融合的优势建立中医药多层级研究中心,加强基础理论、诊疗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最后,要客观评价传统中医药疗效。由于古今疾病的诊断内涵差异,应正确区分中医药的个别案例与经验总结,客观看待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其现代应用的可能性作出理性判断。

4.2.2 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成果 首先,可利用现代科技将中医古今医案和文献资料数据化、可视化。通过云计算技术整理经典医学著作中的治疗方法,提炼临床经验和治疗病例,解析诊疗规律,形成关于不同病例通识性的诊疗思路与规范措施;利用大数据技术梳理各家医学派思想和发展史,建立国医大师、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案例数据库。其次,可借鉴现代物理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来解析中医药原理和作用机制,客观、真实分析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相互配合的有效途径与方式,科学开发中医药资源。最后,可突破相关技术将中医药传统化语言转换为现代中药数字化语言,解决中医药生产加工过程中信息识别的难题,推进中医药数字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研究。

4.2.3 重视中西医结合研究 首先,建立中医医院与西医医院协同联动的中西医科研交流平台。依托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的特殊疗效,完善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疾病会诊方案,建立中西医联合诊疗制度,促进中西医开放合作。以西医的实验分析方法来验证中医治疗原理和途径;以中医的系统论方法来缓解西医化学药物毒性,更好地发挥中西医结合在疾病诊治方面的独特优势。其次,构建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人才培训制度。采取“实验+临床”结合形式,开展中西医系统培训学习,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最后,加大对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和团队的资助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医药各行业中创业就业,拓宽中医药人才培养通道,打造一批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中医药人才。

猜你喜欢

现代科学三氧化二砷白血病
现代科学背景下舞蹈治疗的内涵与作用分析
现代科学的哲学追问
对现代科学为何诞生于西方的几点思考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ERK通路参与的未分化甲状腺癌FRO细胞凋亡过程及三氧化二砷的调控作用研究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太极拳健身哲学的现代科学阐释
三氧化二砷联合中药治疗晚期炎性乳腺癌1例
阅读理解Ⅰ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