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著名冶金专家周传典

2023-11-03胡立利周文龙安徽

党史纵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专家组高炉

○胡立利 周文龙(安徽)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谈到干部工作时说:“国家建设关键在人才。都说人才难得,其实人才就在身边,有位周传典就是这样的人才。周是周总理的周,传是宣传的传,典是典型的典。”

打破桎梏 勇于探索

邓小平提到的这个周传典,是当代著名冶金专家、中国稀土事业的开拓者。他1920 年出生于安徽省凤台县杨村镇周家湾,曾任国家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1947 年,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毕业后回乡参加革命。1949年9月,经阜阳专区行署推荐,周传典离开凤台前往鞍山钢铁公司(简称鞍钢)工作。

由于多年战火,当时的鞍山炼铁厂已是一片废墟。日本人逃离时曾断言:“在这片废墟上只能种高粱!”这个厂在炼铁技术上有两个老大难问题:一是高炉不能使用烧结矿炼铁;二是炼出的铁含硅量太高,需脱硫后才能炼钢。为了解决这两个技术难题,年轻的高炉技术员周传典被任命为该项目的专题组长。在资料缺乏又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他不迷信洋权威下的死结论,勇于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子,带领项目组全体人员,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攻关,圆满解决了这两大难题,使鞍钢的高炉不仅使用了80%的烧结矿,而且第一次炼出了质量合格的低硅铁,炼钢生产能力也提升了50%。为此,周伟典获得了国家授予的特等功,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52 年,周传典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又被委任为主管生产和技术的副厂长。在他和全厂职工的努力下,1956 年,鞍钢炼铁的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这个基地的唯一铁矿资源是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钒、钛等稀有金属元素与铁元素共生,冶炼起来难度极大,此前国内外已有人多次试验,但从高炉里流出来的都是一摊“浆糊”,分离不出单体金属来。1965 年春,冶金部组织了全国炼铁方面的108 位专家成立了攻关组,号称“一百单八将”,周传典被点将出任组长兼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攻关组不畏艰辛,转战南北,从模拟到验证,大胆突破高炉“禁区”,反复试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经一年零两个月的攻坚终于取得成功。1970 年,攀钢一号高炉流出了合格的铁水。这一事件被当时国际科技界誉为20世纪世界冶金史上的一个创举,使我国上百亿吨的高钛型钒钛磁铁矿资源得以利用,在中国炼铁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1978 年,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集体一等奖。

1980年7月,周传典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他首先集中精力解决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三大技术问题。这三大技术难题的头一个,就是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第二个是甘肃省的金川镍矿资源的冶炼分离问题。甘肃金川镍矿是特大型多金属硫化镍矿床,伴生铜的储量仅次于江西省的德兴大铜矿,居全国第二位。在其伴生的金属元素中,仅铂族金属的储量就占全国总储量的90%。第三个问题是内蒙古包头市富含稀土的白云鄂博大铁矿的开发利用。稀土是国家工业建设和国防军工建设不可缺少的稀有矿产。勘探资料显示,该矿稀土储量相当于世界各国已探明总储量的5倍,但由于一些人为因素以及科技水平落后等原因,稀土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当时,国家把解决这3个共生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问题列入了冶金部的研究课题,而这一课题又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刚刚上任的副部长周传典的肩上。在他的主持下,冶金部汇集全国各方面的专家进行攻关,经过近10年的艰苦奋斗,三大共生矿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难题终于被一一攻破,长期经营亏损的三大钢铁企业,由“聚宝盆”变成了“摇钱树”。

赴朝排险 为国争光

1963 年7 月2 日,时任国家冶金部钢铁司炼铁处处长的周传典正在包头调研时,突然接到钢铁司司长马承德的电话,说有紧急情况,要求他立即赶回北京。

1984年,周传典(中)在包头稀土研究院考察

“有什么紧急情况呢?”周传典带着疑虑,匆匆赶回到了冶金部。

在马承德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份刚刚签订的《中朝科技协作委员会第6803 号协议》。周传典一进屋,马承德就把这份紧急协议交到他的手里,说:“你先看看这份协议。这是我国与朝鲜刚签订的一份紧急协议。朝鲜有一座高炉炉缸有危险情况,要求我国派专家组前去诊断。部党组研究决定派你率领中国专家组赴朝鲜去落实这个协议。”

周传典听后略一沉思,答道:“好,我听从部党组安排,一定完成这次援外任务。不过,为了顺利完成这次任务,我要求带一名炉前工和一名工长当助手。炉前工找鞍钢的老炉前工詹建功,工长找武钢的高炉工长张世俊。”

7 月3 日天刚亮,冶金部外事司司长到火车站为周传典一行人送行,并再三告诫他们:“这项外援工作关系重大,是朝鲜方面向我们党中央提出邀请的。以前从未邀请过中国的冶金专家。这次你们过去,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7 月4 日上午10 时许,周传典三人组成的专家组乘坐火车到了平壤。时任朝鲜内阁副首相李钟玉在平壤饭店设午宴招待他们。席间,李钟玉对周传典说:“我们黄海钢铁公司的2 号高炉炉基温度升高,今年没有大修计划,生产任务很重。这次请你们来,就是要帮助我们处理这个问题。”

下午6 时许,专家组到了黄海市钢铁公司炼铁厂,炼铁厂厂长向他们详细介绍了情况。等厂长介绍完情况,时间已到深夜。双方约定第二天再到现场仔细察看。

5 日一大早,周传典就带着詹建功和张世俊,到2号高炉去察看情况。到现场后,周传典仔细察看了炉缸周围的险情。这座2 号高炉的炉底温度已达900℃,其中铁口下方的两个温度计的温度已超过950℃,炉缸壁随时都有被烧穿的可能。从炉台走到炉下去查看,情况更令周传典他们大吃一惊!原来,炉缸的炉皮已经出现了一条裂缝,冒出了一小股火焰。这座高炉位于大同江边,炉基周围积水尚未清除,运渣道、运铁道已被水淹没,炉前的上料坑和炉后的热风炉都是铁水可以冲到的地方,也没有加设防护堤。一旦炉底烧穿,涌出大量高温铁水,铁水再遇水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对2 号高炉险情进行诊断后,周传典等人拟订了故障处理方案,并建议停炉大修。然而,对中国专家组的处理方案,炼铁厂方面并没有完全采纳,更没有停炉。

11 日早晨,2 号高炉炉缸烧穿,流出的铁水约有200多吨。幸好,铁水全部流入预先砌好的沙坝里面,周围的积水也已被清除,没有发生大爆炸,人员和设备都得以保全。

12 日上午,李钟玉从平壤赶了过来,对厂方没有听取中国专家组的建议进行了很严厉的批评,并当场拍板决定,采纳中国专家组的意见,立即扒炉大修。

此后,中国政府又紧急调运1000 吨耐火砖前来支援,经过47天的抢修,2 号高炉终于重新安全投产了。

中国专家组在朝鲜工作期间,李钟玉非常重视,曾6次接见、3次宴请。他对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的李参赞说:“中国把最优秀的专家派到我们这里来,为我们做了许多工作,并且支援我们那么多优质耐火砖,使黄海2号高炉能够很快地修复出铁。金日成同志知道你们专家组在我们这里的工作情况,我代表朝鲜劳动党和共和国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表示深深的谢意!”

9月9日是朝鲜国庆节,专家组应邀到平壤参加观礼活动和出席晚上的国宴。9月27日,专家组离开朝鲜时,朝鲜金属化学省颁发给专家组一面奖状和1 万元朝鲜币津贴。后来,周传典与詹建功、张世俊一合计,又把这1万元朝币津贴礼貌地如数退还给朝方。

专家组回国后,立即受到冶金部副部长徐驰的召见。徐驰说:“你们这次干得不错。朝鲜劳动党中央已向我们党中央发来了感谢电。”

由于专家组在朝期间出色的工作,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对外联络部授予周传典“出国援外人员特等功”奖状,授予詹建功、张世俊“甲等奖”奖状。

立党为公 敢于建言

周传典是一位既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又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专家型领导干部。他不仅在生产技术上硕果累累,而且在冶金理论和经济政策上也有不同凡响的建树。

1980 年3 月,周传典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对中国冶金工业现代化的一些认识和建议》。这篇文章先是在中央内部刊物《经济问题研究资料》上发表,一个月后,经邓小平和陈云批示后,又在《人民日报》上转载。这篇文章针对1978年掀起的全国性三年跃进——即大搞所谓十几个大庆、二十几个鞍钢的新浮夸风提出了相反的建议。文章在内部刊物上一发表,就遭到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批判,说是跟中央唱对台戏。后来,余秋里、姚依林、谷牧、康世恩4 位副总理看到了这篇文章后,都作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予以高度重视,研究落实,一场风波才告平息。

1980 年秋天,周传典在上海市委党校作了题为《关于基层工业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的报告。报告中说:“我国现行的基层企业管理制度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实际上是一种分工负责制。专责制被取消了,代之以多头领导。”“一个厂有几位书记,还有几位厂长,大家说话都算数,又都不算数,每个人都要管事,又都不负责任,出了天大的事,也都以‘这是党委集体决定的’而不了了之。说是党委负责,实际是一句空话,是无人负责。”这次报告的主旨,就是指出如果这种管理体制不改革,势必会产生许多弊病,诸如官僚主义、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等等。因此他提出应实行生产经济技术专责制,也就是后来普遍实行的厂长(经理)负责制。报告在《内参》发表后,他再次受到一些人的指责,说他“否认党的领导”,甚至还有人向中央提出“这样的人不能担任副部长”。到了第二年的2 月,这个报告被送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案头。胡耀邦看了这个报告,立即作了批示。批示说:

“周是炼铁方面的专家,担任过基层企业的领导,他的意见值得重视。请各常委、书记及副总理一阅。”后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以胡耀邦的批示为按语将这个报告印发下去。《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也相继全文予以发表。

2002 年初,周传典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论中国需要多少钢》一文,并于2003年、2004年先后发表了《再论中国需要多少钢》和《三论中国需要多少钢》,指出当时全国钢铁工业发展势头过于猛烈,预测并提出了“不出三年要出问题”的论断。第一篇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国务院办公厅还将该文全文转发全国。2004 年上半年,国务院果断决定采取多种措施防止钢铁工业的盲目发展,这对以后冶金工业的结构调整、加快优质板管材生产、提高附加值品种的生产以及防止钢铁工业重复建设、抑制普钢产能过剩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不计名利 乐于奉献

周传典一直是个淡泊名利、一心为公、不问得失的人。

20 世纪60 年代初,周传典在鞍钢炼铁厂任厂长时,当时的领导曾想让他到公司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但他出于对炼铁技术工作的执着和热爱,出人意料地要求继续留在基层,以便于更好地对炼铁生产的实践与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1965 年,周传典在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冶炼实验成功后,将工作重点逐步从炼铁技术扩展到钢铁工业生产的其他领域。从实践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周传典就是这样不断地升华着自己的人生。

攀枝花钢铁基地钒钛磁铁矿冶炼成功

邓小平在读了周传典写的关于中国冶金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文章后,作出批示:“周传典这样的同志如何使用,应予考虑。”康世恩副总理为此专门嘱咐时任冶金部部长的唐克:“遵小平同志批示办,并将你们的意见及周同志的工作如何发挥其作用告我们并报中央。”不久,周传典便由冶金部科技办副主任被破格提拔为副部长。后来,组织上考虑调周传典到外资委担负更重要的工作,他却因不愿离开老本行而没有去。陈云也曾在一次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说:“各行各业,包括工业、交通、财贸部门和单位,都要有周传典同志那样的人参与领导。”并说应该把周传典提到更重要的岗位上。之后,国家计委领导曾专门找他商谈过调计委工作的事,也被他婉言谢绝了。事后,胡耀邦曾当面问他:“陈云同志亲自推荐你去,你为什么推辞?”周传典坦然地回答道:“我在冶金这一行已经工作了几十年,我应该把精力专心致志地用在对钢铁技术和企业管理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上,这样对国家的贡献也许会更大些。”胡耀邦听了他的解释后,点头称许。

周传典对国家一腔热血,对家乡更是一往情深,凤台淮河公路大桥如期建成,州来啤酒厂的改造扩建,凤台一中教学大楼的顺利竣工,淮南乃至安徽省诸多企业技改项目方案的论证、实施等等,全都离不开周传典的支持。为了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拿出多年节衣缩食省下的20 多万元作为底金,在家乡设立了一个扶贫助学基金,专门用来奖励或资助每年考取国家重点大学的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基金会成立于1999 年,2000年8 月开始奖励助学工作。截至2022 年,该基金会已奖励和资助寒门学子248 人,总开支近60万元。

2017 年6 月14 日,周传典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猜你喜欢

专家组高炉
5100m3高炉长期休风快速恢复实践
协会专家组2021年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
昆钢2500m3高炉开炉快速达产实践
昆钢2500m3高炉停炉及开炉快速达产实践
玉钢3#高炉强化冶炼实践
玉钢3#高炉钒钛矿中钛渣冶炼实践
高炉前
韩长赋部长在巴拿马接见中国热科院农业专家组
基本医疗保险评估专家组赴苏、浙、渝评估调研
脚踏实地,放飞艺术的翅膀——记沈阳音乐学院胡明健声乐专家组新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