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的实践及启示

2023-11-03中国人民银行吉安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银行家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苏区根据地

中国人民银行吉安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主要包括赣南和闽西两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赣南地区的根据地主要有井冈山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赣西南革命根据地,闽西地区的根据地主要有闽西革命根据地。1931年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赣南、闽西为基础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央苏区地势险要、地形复杂,高山和丘陵占全境总面积的85%,茂密的森林、连绵的山脉,如同天然屏障,既能阻碍敌人进攻,又能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进行武装割据。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斗争形势尤为严峻,国民党实施严酷的政治与经济手段,对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残酷的围剿和封锁,致使根据地货物贸易流通不畅,工业品与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现象非常严重。以才溪乡的食盐价格为例,1929年7月以前为10斤1元,受国民党经济封锁的影响,1932年夏涨至7斤1元,1933年涨至1斤1元(见表1)。

表1 才溪乡农民武装起义前后物价对比

为了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促进商品流通,稳定物价,促进根据地经济建设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设立公卖处、开辟红色圩场、创办消费合作社、减免工(商)业税等一系列发展经济和反物资封锁的斗争。其中消费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为巩固根据地政权奠定了物质基础,对冲破国民党军事上“围剿”和经济上“封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经历了萌芽、形成、鼎盛和退出四个阶段,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萌芽阶段

1928年5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新(永新)遂(遂川)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在井冈山茨坪创办的茨坪公卖处,是苏区最早具有合作社性质的机构。根据群众要求,大井乡等地先后成立了公卖处,这些公卖处由群众出资占股,选举群众信得过的人在公卖处工作,运用群众缴纳的股金,突破严密的封锁到国民党统治区购买商品卖给根据地群众,到年终根据股份分红利。这实质上就是合作社商业的雏形。同年7月,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宁冈大陇开办红色圩场。茨坪公卖处和大陇红色圩场的建立,发挥了红色政权和公营经济对根据地经济金融的领导作用,促进了商品生产、经济金融发展,有效稳定了物价,增强了红色政权的信用,为繁荣当地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形成阶段

土地革命时期,赣西南东固革命根据地四周都是白色政权,国民党反动派每次军事“围剿”遭到惨败后,紧随而来的便是更加残酷的经济封锁,一些不法私商乘机哄抬物价,使根据地的生活必需品时刻处在短缺昂贵的状态。1928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东固区委员会成立,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打击私商盘剥,改善人民生活,巩固红色政权,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是农民所需要的”指示,东固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创办了江西苏区最早的消费合作社——东固消费合作社。1929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途经东固时,曾和朱德、黄公略、毛泽覃等同志视察东固消费合作社。1929年10月,随着入社入股的群众越来越多,东固消费合作社的经济实力日益壮大,东固区委采取由政府少量拨款和群众集股、扩股的办法,将东固消费合作社发展为东固消费合作总社,并陆续成立了三彩、六渡、南龙、黄沙、东固、江口、桥布、安乐、大源坑等39个乡消费合作社,成为苏区合作社的一面红旗。东固消费合作总社发行了公债券和股票,持有股票的社员可以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商品,且在商品紧缺时可以优先购买。此外,购买股票的社员还可以在年末享受分红,股票的推出大大激发了群众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

1929年9月,中共闽西特委发布通告,要求各县区政府有计划地帮助、鼓励群众创办消费合作社,东固消费合作社的经验被成功推广到闽西苏区。同年10月,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在上才溪乡和下才溪乡创办了布匹、油盐肉和屠宰消费合作社试点。1930年9月,闽西苏维埃政府颁布《闽西消费合作社章程》,对消费合作社的组织和经营进行了规范。到1933年10月,才溪乡共建立有14个消费合作社,并建立了每个月查两次账、召开一次社员大会,每三个月召开一次社员大会改选办事人的管理制度。下才溪乡有九成群众、上才溪乡有六成群众加入消费合作社,红军家属有优先购买权且享受5%的优惠,才溪乡消费合作社得到了当地群众高度肯定。

鼎盛阶段

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指出,“苏维埃政府必须极力帮助消费合作社的组织与发展”“应给予财政的帮助与税豁免”。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相继颁布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等多个文件,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33年12月,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县叶坪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消费合作总社。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尽可能地发展国营经济和大规模地发展合作社经济。

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推动下,中央苏区合作社发展迅速。截至1934年2月,中央苏区共发展各级消费合作社1140个,较1933年8月增长173.38%;社员人数达到295993人,较1933年8月增长256.88%;社员股金总额为322525元,较1933年8月增长251.83%(见表2)。江西和福建成立了两个省级消费合作总社和17个县级消费合作总社,形成较为完整的组织体系。1933年,江西、福建、粤赣、闽赣开垦了21万石荒田,赣南闽西区域粮食产量较1932年增加了15%。

表2 1933年至1934年消费合作社发展情况

退出阶段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中央消费合作总社的工作人员除一部分参加长征外,留守人员全部转入游击战争,至此中央苏区各地消费合作社停止了活动。

消费合作社支持根据地发展的实践经验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为革命战争服务

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从成立之初就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活动。消费合作社既是一个经济组织,又是一个政治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消费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要为革命战争服务。

筹措了大量军费。消费合作社把日常经营得到的部分红利捐献出来,大量的物资和军费为前线的军事作战解决了后顾之忧。据1933年12月8日《红色中华》第三版刊登的《江西合作社运动的开展》记载:“江西苏区于十一月廿五日召集全省消费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帮助战费更加兴奋了各县代表,……,特别是兴国胜利的代表提出要动员合作社的社员节省一个月伙食,动员每个社员节省五升谷子将合作社所赚的红利提百分之五十来帮助战费。”1933年,仅胜利县消费合作社就向苏维埃政府捐赠军费809元。

发动群众投身革命战争。消费合作社把巩固苏维埃政权看作最高利益,发动根据地群众踊跃参军参战,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投身革命战争。毛泽东同志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消费合作社在经济战线中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在《才溪乡调查》中明确指出:“这种经济战线上的成绩,兴奋了整个群众,使广大群众为了保卫苏区,发展苏区而手持武器上前线,全无家庭后顾之忧。”

解决了红军战士的后顾之忧。消费合作社为红军家属颁发了优待证、购买证,确保了红军家属的利益,解决了前方战士的后顾之忧。1933年12月,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大会决议《目前消费合作社的中心任务》指出“合作社必须百分之百的执行优待红军家属,与慰劳红军,必须根据中央国民经济部通知,红军家属廉价百分之七,非社员的红军家属廉价百分之四,合作社应该尽量的慰劳红军,发展社员,帮助解决红军家属的困难,以这些办法来巩固红军并促进红军的猛烈扩大,以迅速争取革命战争的全部胜利!”为了解决红军北上抗日需要,瑞金当年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短期内支援了被单3000多床、棉花12500斤,超额完成任务。

坚持集体经营理念,为根据地群众谋利益

提出了集体经营理念。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成立后,提出了集体经营理念,通过集体购买和销售,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更好的采购价格和更高的采购效率,为根据地群众解决了因交通不便和国民党封锁导致的农产品销售难题。1933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的《为打破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告群众书》中提到:“大家集股组织消费合作社,寻找许多交通小道到白区去,有组织的去进行买卖,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提出了自治管理原则。消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由会员代表集体决策,培养了根据地群众的自主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1933年9月颁布的《消费合作社章程》制定了规范的社员大会、管理委员会、审查委员会管理制度,为之后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保障了群众利益。消费合作社以较低廉的价格为社员提供了烟叶、茶叶、盐、电池、西药、毛边纸等急需的日常商品,社员买货除有优先购买权外,价格还比普通群众便宜5%至15%(布便宜5%,药便宜15%)。消费合作社不仅为群众提供了物美价廉商品,还通过经营获取了不菲的收益,瑞金县武阳区的合作社,一元股金可分得十五毛的红利,瑞金县云集区的合作社一元股金可得分一元半大洋的红利,有群众说:“宁愿卖了自己的衫衣来加入合作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消费合作总社略史》一文中记载:“到一九三三年九月止,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约发展达九百多个,社员二十万多人,拥有股金二十八万多元”。

肩负调节苏区经济重任,为根据地经济发展服务

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通过开展贸易活动,争夺物资流通权;通过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和收购农副产品,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一是为群众提供了生产、生活资料,如耕牛、种子、农具、肥料、食盐、布匹等。《红色中华》号召全苏区消费合作社在1934年7月举行为期三周的合作运动周活动,进口营业资本70%的盐、20%的布匹、10%的军用品,采办出口货57.5万元。二是组织了粮食、家畜家禽、土特产如茶叶、笋干、纸等的出口,繁荣苏区经济,活跃农村市场。据1934年9月26日《红色中华》刊载:“过去市面的盐每个大洋只能买到一两多,现在我们合作社熬的盐则每个大洋可以买到五两多,私熬的盐每个大洋也可以买到三四两,比过去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七十五左右。”消费合作社有效维护了苏区商品物价的稳定,弥补了国营经济、稳定了物价、改善供求关系。

启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消费合作社从无到有,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为当时农村根据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当前,全国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紧扣乡村振兴主题,在乡村振兴中开拓新局面。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消费合作社围绕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着力推动发展农业生产力、物资流通和支援革命战争。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三农”工作的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消费合作社作为一种有效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在今天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要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大局出发,坚持合作经济基本属性,遵循合作社的规律,引导农户参与合作经营,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流通方式、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发展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乡村振兴中促农强民富。土地革命时期,消费合作社不仅是联系农民、农业、农村产供销的纽带,也是党和苏维埃政府跟农民紧密联系的纽带。当今,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端与日益升级的消费端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针对这些问题,一般农户和家庭农场难以通过自身力量加以解决,而是需要更高层面的组织才能实现。合作社就是组织形式之一。通过合作社把农户、家庭农场等联合起来,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因此,消费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要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通过掌握供求信息,集中采购、集中配送,大幅降低农村市场商品成本,同时通过大批量地采购农产品,打破采购商的价格垄断,以优惠的价格向城镇输送农产品,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农民富裕富足。

秉持为农服务宗旨,在乡村振兴中助产业兴旺。合作社的根基在农村,要始终坚守“为农、务农、姓农”根本宗旨,坚持不懈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要围绕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积极扶持和带动乡村产业壮大,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品牌建设,立足各地特色资源,引导农村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苏区根据地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